徐东勋,伍雪英,杨友松
(1.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身心医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
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及对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
徐东勋1,伍雪英1,杨友松2
(1.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身心医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对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将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取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ET-1、NO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3、7、14 d时ET-1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显著。
尼莫地平;帕伐他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占脑卒中的5%~10%[1]。脑血管痉挛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为30%~90%[2]。有研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量降低,血管支配脑组织缺血,严重者可直接导致继发梗死或者死亡[3]。已有众多研究显示尼莫地平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但有关其联合帕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尚无详细报道。本研究采取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并分析患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至入院时间<24 h;②术前GCS评分≥5分,NIHSS评分≥7.5分;③入院后48 h内行CT检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DSA及头颅CTA检查可见动脉瘤;④首次脑动脉瘤破裂;⑤未见其他器官严重疾病或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⑥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严重神经症状;②严重心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器官功能不全者;③妊娠及哺乳期者;④脑血管阻塞、陈旧性脑梗塞、脑血肿、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等过于严重的脑血管疾病;⑤拒绝本次治疗或用药依从较低者。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41~74岁[(62.33±4.74)岁];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22例。按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颅内压控制、止血、止痛、镇静等治疗措施。对照组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20051165,生产单位: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4 ml/h,观察组在该治疗基础上采取帕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0736,生产单位: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10 mg/次,1次/天。两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死亡发生情况;②发病后1、3、7和14 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2 ml注入10%EDTA 30 μl及抑肽酶40 μl试管内保存,另2 ml注入空白试管内,离心后留取上清液-40 ℃保存,并采取放射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ET-1、NO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再出血、脑积水、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n(%)]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ET-1、NO水平比较 3、7、14d时观察组ET-1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NO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点ET-1、NO水平比较
①与1d比较,P< 0.05;②与3d比较,P< 0.05;③与7d比较,P< 0.05
临床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具体机制已研究多年,但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而大多学者认为其与NO、ET-1异常相关[5]。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概率约为30%,本次研究中行药物干预后两组发病率分别为4.88%、19.51%,与相关文献相符[6]。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出血痉挛为凝结血块和分解产物对血管壁有直接作用,血管壁周围血流较多,集中表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患者发病后大量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胞质后游离钙浓度上升,最终导致不可逆缺血性梗死发生[7]。
尼莫地平为新一代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常用药物,其脂溶性较高,可经血脑屏障,选择性扩张脑血管,从而对脑血管痉挛有良好的治疗及防治作用[8]。蛛网膜下腔可产生较大的活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考虑是脑血管痉挛发生的主要因素,尼莫地平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避免神经元线粒体缺损,具有较高的脑保护作用。本次研究仅采取尼莫地平治疗的对照组ET-1、NO较前一时间段明显改善,与上述结论相符。
帕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为临床常用降脂药,其对脑组织保护作用考虑与降脂作用有关,有研究证实其可提高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合成[9],对内皮细胞功能有显著作用,并认为帕伐他汀可能通过提高内皮细胞NO合成来改善脑血管结构和功能[10]。本研究采取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ET-1、NO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且脑痉挛发生率明显较低,表示在尼莫地平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帕伐他汀治疗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尼莫地平联合帕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于奇,李少一,刘云会,等.术中脑池内冲洗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42-1943.
[2] 汪健,姜鸿雁,邓晓玲,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典型发作7例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6):173-174.
[3] 陈永汉,李宗豪,贾林伟,等.术中开放颅底脑池并尼莫地平液灌洗治疗脑挫裂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19(10):745-747.
[4] 何宗泽,黄光富.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2):139-141.
[5] 张守丹,罗俊生,漆起贵,等.尼莫地平溶液术中灌洗对SAH患者脑部血流和血浆ET-1、NO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9):57-59.
[6] 张树葆,张克石,郭传军,等.硫酸镁联合尼莫地平防止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77-80.
[7] 王嘉炜,王汉东,高觉民,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NO含量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2):1257-1260.
[8] 邢娟.法舒地尔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100-101.
[9] 胡南,孙嘉,康远程,等.普伐他汀对P38 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32-1235,1239.
[10]翁栩.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2):4128-4131.
R743.3
A
1672-6170(2016)03-0048-03
2015-08-10;
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