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
——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2016-06-23 02:51刘晓艳韩立钊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习需求非英语专业民族院校

刘晓艳,韩立钊(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
——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刘晓艳,韩立钊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作为更高层次社会化的内容,英语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则对该阶段的教育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围绕英语课程本质,从生源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评价等层面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发现民族院校学生生源构成虽然复杂,但学生对英语课程目标的认知明确,对英语语言知识需求强烈,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需求却较弱,对授课方式需求比较模糊。结果引发的启示是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育应紧密结合学生需求,以语言知识能力提高为基础,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思辨能力训练为根本,全面实践英语课程学习本质。

关键词: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学习需求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tool)和国际语(English as International Language,EIL)在各行各业和对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愈发彰显,这也表明了英语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的重要性。从199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到后期的正式稿以及修订稿,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宗旨始终强调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为专业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强调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大纲也从阅读、写译、听说三个层面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生的英语教学目标进行了描述:即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同时,大纲也指出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达到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听、说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1]。

然而,近年来我国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愈来愈明显,主要体现在各学校办学性质及其生源构成。譬如普通高等院校和地方医学、法律院校以及民族院校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差异;211、985院校和地方普通院校以及民族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各民族院校民族生比例差异等。此外,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不仅大为提高,亦愈发细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要求有各种证书外,还会对应聘者进行相关专业口译、笔译测试,测试内容由语言基本功逐渐演变为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更加凸显了英语课程学习的本质:即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而应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层面,英语课程学习应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活动统一体[2](p11)。

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其生源质量和生源构成的复杂化和特殊化是不言而喻的。决定了其这一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关键应充分了解学生生源对英语课程学习的需求,使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教学对象需求紧密结合,尽可能做到既兼顾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也兼顾到学生专业学习,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从学生生源构成实际出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为基础,以英语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评价方式为切入点,围绕英语课程教学的活动本质,对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展开讨论,以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阶段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研究依据硕士研究生教学大纲要求以及课程教学体验,以西藏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自行设计了《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问卷由三大部分32个题项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年级、性别、入学时年龄段、本科就读大学类型、所学专业类型、入学时身份、英语水平、自我评价、英语技能掌握情况9个方面。第二部分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五个维度,通过21个题项对目前西藏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展开调查。问题回答采用Likert的五级量表形式,分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不清楚”、“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值依次为:5、4、3、2、1。第三部分通过两个开放式问题调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需求和建议。访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状况和需求,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三是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看法。

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216份,有效问卷213份,有效率为96.82%。

问卷数据经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总信度(Cronbach’s Alpha)为0.830,可信度较高。在效度检验中,KMO与Bartlett检验结果为0.800(p<0.001),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对6名女生、4名男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因此,样本基本能代表和反映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总体情况。

三、结果与讨论

(一)基本情况

1、生源构成

在调查回收的213份有效问卷中,一年级学生为136人,占总人数的63.8%,二年级学生77人,占总人数的36.2%;男生71人,占33.31%,女生142人,占66.7%;应届毕业生124人,占总人数的58.2%,往届生72人,占33.8%,在职生17人,占8.0%;此外,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其中20-24岁140人,占65.7%,25-29岁为67人,占31.5%,30-40岁6人,占2.8%;文科学生居多,占总人数的93%,理工科学生仅占7%。可见学生生源构成复杂。

2、生源质量

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于二类本科院校,占总人数的70.4%,一类本科仅有15人,占7.1%,三类本科41人,占19.2%,高职高专7人,占3.3%。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33人,占15.5%,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123人,占总人数的57.7%,另外有1人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6人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未通过任何英语水平考试的有50人,占23.5%。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大部分为一般,占总人数61.0%,另有32.4%的人觉得自己水平差,甚至是很差,仅有6.6%的人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为好。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他们急需提高的英语基本技能为听力和口语能力,分别占到总人数的65.%和63.4%,其次是写作、翻译和阅读,所占比例依次是51.6%、44.1%、43.7%。说明生源质量相对较低。

(二)英语学习需求

1、目标需求

问卷通过4个题项调查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涉及语言基本技能、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知识素养。结果显示:学生的目标需求首先是提高语言交际综合能力,其次是加强人文知识素养,再次是强化巩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位于最后。数据体现在有95.3%的学生(m=4.5493)认为该阶段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92.5%的学生(m=4.4977)赞成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培养,89.7%的学生(m=4.3427)认为应继续巩固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学生对英语课程目标认知明确。具体见表1。

表1:目标需求

表2:内容需求

2、内容需求

调查通过8个题项从听说、阅读、写作、翻译几个方面有比较地对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听说学习方面,学生更多期望以一般性题材和日常会话训练为主(m=4.3474),而不是以新闻、学术会议内容为主(m=3.2676)。在阅读学习方面,学生对一般性题材和报纸杂志阅读需求(m=3.9484)高于对学术文章的阅读需求(m= 3.9014)。对于写作训练,大部分学生(m=3.81)认为应以一般文体写作训练为主。对于翻译训练,学生也是比较偏向一般性题材的文章翻译训练(m= 3.7371),而非学术论文题材(m=3.1925)。这一结果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在接受访谈的10名学生中,只有2名学生认为英语课程应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性内容紧密结合,而其他学生仍然认为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导应是语言知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需求不是很强烈。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学习的本质认识存在偏差。具体见表2。

3、方法需求

研究从传统的全英文授课、多媒体辅助下的汉英结合授课、外教授课、分层次授课四个方面对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其中80.3%的学生(m=4.0329)认为英语课程应采取多媒体辅助下的汉、英结合方式授课,78.4%的学生(m=4.13)希望聘请外教上课。值得注意的是,期望外教授课的学生占比低于多媒体辅助下的汉、英结合方式,但平均值(m=4.1268)却高于后者(m=4.03),原因在于有11.3%的学生对是否聘请外教授课的需求持不清楚的态度,同样也有12.2%的学生、11.7%的学生对分层次教学和全英文方式授课不是非常清楚。整体来看,学生对授课方式的需求不是很明确。具体见表3。

4、课程设置和评价需求

对于课程设置和评价认知的调查结果集中为两类情况。一类为76.0%的学生(m=3.82)赞成把英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加选修课。83.1%的学生(m=4.03)赞成课程评价应采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另一类为学生对于传统的把英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做法、传统的单一性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以及目前的使用教材看法分歧较大。这一结果与访谈结果完全一致。访谈的10名学生中,9名学生赞成课程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议课程设置应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目前使用教材内容比较单一。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应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具体见表4.

5、开放式问题调查

表3:方法需求

表4:课程设置和评价需求

此部分主要调研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其他需求和建议。通过分类统计,结果发现学生认为他们学习中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听力和口语基本技能,分别占到被试学生总人数的37.6%和39.0%。对于课程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学习环境。分别占被试学生总人数的31.5%、20.1%、19.7%。此外,学生也对读、写、译技能和课时以及使用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45.1%的学生提出了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诸如语法、词汇等非常具体的问题,34.7%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言谈举止、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所占比例均比较高。详见表5。这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访谈时也比较明显。比如访谈时学生谈到高考时有些省份无听力部分,所以高中阶段就放弃了听力训练。进入大学后,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分值较高,为此一直进行听、说技能强化训练,但效果甚微。到研究生阶段,虽然也知道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但还是觉得听说能力培养比较重要。由此说明学生自身对英语课程学习的需求和要求虽然比较明确和广泛,但同时也比较肤浅和模糊。

表5:开放式问题结果统计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知明确。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课程目标调研题项中平均值位于前三位的(m=4.55;m=4.50;m=4.34)分别是提高语言交际综合能力、增强人文知识素养和巩固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技能。结果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基本吻合。学生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评价认知的高度统一同样佐证了这一结果。(2)学生对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需求较强,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需求较弱。结果显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需求仍然停留在一般性题材的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4.35≧m≧3.74),对学术论文及相关题材文章学习和研究的需求较低(3.27≧m≧3.19),表明学生虽然对该阶段的培养目标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但对于目标中提出的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未真正领悟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出现偏差。(3)学生对授课方式的需求比较模糊。在对授课方式调查的四个题项中,无论是均值最高的希望外教授课(m=4.13),还是均值最低的全英文授课(m=3.10)方式,持不清楚态度的学生比例都比较高,分别为11.3%;11.7%,而对于采取分层次授课的方式,持不清楚态度的学生比例更高,达到12.2%。由此可见,学生对授课方式的需求只局限在主观看法上,并未真正明白自身的实际需求。

本次研究得到的启发是: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首先应使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英语学习状况,领悟英语课程学习本质,从而对该阶段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及其评价等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和理解。其次,应进一步增强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针对性功能。学生对提高英语语言知识的强烈需求,对授课方式等需求的认识模糊,说明尽管研究生阶段属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阶段,但民族院校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需求以及语言应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已是不争之事实。所以,课程教学应围绕课程本质,紧扣学生实际,既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也要辅助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学习。此外,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以批判性语言意识和思辨能力培养为根本。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学生在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和技术时必须既具备语言知识,也具备相应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思辨能力,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恰当领悟和发扬光大。

总之,英语课程学习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活动统一体,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这一统一体中的重要环节。民族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英语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需求,以语言知识能力提高为基础,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思辨能力训练为根本,全面实践英语课程学习本质。

[参考文献]

[1]《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炜.英语课程教学的活动本质论[J].基础英语教育,2005(4).

[责任编辑赵家红]

[校对康桂芳]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2-0148-05

收稿日期:2016-01-16

作者简介:刘晓艳(1966-),女,陕西眉县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少数民族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号:2013ZJJG2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需求非英语专业民族院校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谈大二英语听力教学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