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俊瑾 Qian Junjin
民国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探究
■ 钱俊瑾 Qian Junjin
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涌现出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其中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对南京民国工业遗产建筑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南京;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调查
南京是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发展的始发地之一,拥有着最早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建筑,是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典型代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业遗产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工业遗产中,民国时期的工业遗产是最具代表性也是历史价值最高的。
186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在这里创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从而拉开了南京工业建筑发展的序幕,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同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包括和记洋行、铺镇车辆厂、下关电厂等。民国期间,随着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市政计划》的颁布以及《首都计划》的实施,促使南京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包括民国首都水厂、永利铔厂、江南水泥厂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退二进三”“合并重组”“工业集中入园”的进一步深化,大量的工业区面临着搬迁和整治,许多具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因此被拆毁和破坏。目前,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国时期工业遗产建筑只剩下20多处,规模较小,数量不多,保存质量一般[1]。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慎重地对大量工业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再利用,成为目前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2.1 概况
2010年,南京市规划局启动了南京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工作,从数百处1978年前建设的工矿企业中选出了58处工业遗产列入评估名录。2012年,对这58处工业遗产名录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核实, 剔除已经拆除和失去工业遗产保护价值的6处,将保留下来的52处工业遗产列入市规划局历史文化资源库,形成可供查询的资料信息(表1)。通过集中规划编制,从而摸清南京工业遗产的家底,引起人们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
2.2 现状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1911~1949)的工业遗产分别有中国水泥厂、南京奶业集团、北河口水厂、南京第二制药厂、南京药械厂、江南水泥厂、南京排水管理处、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京印染厂、华东电子管厂。除此之外,也包括建立时间较早,但是民国时期相继建成的工业厂房建筑,如金陵制造局、下关电厂等。
(1)金陵制造局。为清末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于1865年所建,包括了清代、民国以及现代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如今的金陵制造局通过保护性利用改造成为了拥有时尚生活休闲、科技创意研发、工艺美术创作、酒店商务、科技创意博览等功能的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南京至今物质形态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工业遗产。其中,民国时期的建筑保存状况较好,部分进行了功能更新,仍处于使用状态。在更新利用中通过选用金属、玻璃等具有光透性与原材质反差较大的材料,形成新旧元素的对比,唤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目前,园区内大部分的旧建筑已被改造利用,赋予新的活力,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场所(图1)。
(2)下关电厂。位于南京城西北隅,濒临长江,紧靠中山码头。其前身为建于1910年的南京电灯厂,1927年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称为首都电厂。2010年电厂搬迁后,原厂址荒废,作为曾经最主要的火力发电厂,该厂区被规划为工业遗址保护区。2015年,作为下关地区地标之一的电厂烟囱也已被拆除。如今,这里已被改造为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保留了电厂运煤码头、塔吊、传送带等一些大型机器设备的原有形态,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建筑在风格上延续红砖白墙的民国风格,新建部分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通过材质的虚实对比,唤起建筑新与旧的对话(图2)。
表1 南京工业遗产名录
(3)中国水泥厂。1921年建厂,迄今已95年,位于栖霞区龙潭镇,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水泥厂。自2002年改制以来,以先进的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设备,加快了南京地区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些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小水泥厂逐步被淘汰,整合了资源,也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目前,该厂整体保存状况良好。
(4)北河口水厂。位于鼓楼区水厂街,其前身是始建于1929年的首都自来水厂,汲取长江之水为其水源。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厂泵房、货栈、快滤池、冲洗水塔、办公楼等均保存完好,目前仍在使用。建于1939年的办公楼已经改建为南京市自来水历史展览馆,企业文化得到较好的展示。建国以来,经过多次维修改造,该水厂制水能力已达到120万t/d,担负着南京市区一半以上的供水。每年,北河口水厂还会接待有组织的学生团体、市民代表前来参观。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文化的延续(图3)。
图1 金陵制造局
图2 下关电厂
图3 北河口水厂
图4 江南水泥厂
(5)江南水泥厂。建于1935年,位于栖霞山风景区东侧。这座曾经代表我国现代民族工业的一流工厂与南京人民共同度过了坎坷,经历了旧中国的屈辱年代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直至胜利的全过程(图4)。
风貌区内有民国建筑16栋,为建厂初期的员工住宅,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的住宅特征。大多数民国建筑年久失修,有的甚至被烧毁,但整体历史格局完整,环境尚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集中体现了南京独特的工业遗产资源和抗战文化资源。2013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对风貌区内16栋民国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修缮,为推进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改造更新提供了规划管理依据。
(6)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铔厂(简称南京永利铔厂),为民族资本家范旭东于1934年创办。民国时期的南京永利铔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企业,时称“远东第一大厂”。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对永利铔厂旧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测量,将其中的部分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还未等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公布,大部分的建筑就已被拆除,人们纷纷表示非常可惜。如今永利铔厂内的建筑只剩下16栋,这些老建筑高约8m,联排布置,青砖黑瓦,2层为阁楼,有老虎窗,秉承了民国风格。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内部已破败不堪,但格局独特,依稀可见当年风情(图5)。
经过调研,还有一些被列为民国时期的工业遗产旧址已被拆除或另辟新址扩建。
图5 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3.1 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已被拆毁,而遗留下来的建筑也因年久失修遭到破坏,现状堪忧。这反映出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相关单位和民众对于工业遗产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薄弱;政府管理不力,保护机制较落后;公众参与不够,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利用策略上,形式过于单调,往往只注重价值较高的几栋建筑,对于价值一般的建筑不够重视,没有对其价值与特色进行充分展示,以此来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3.2 对策与建议
(1)增强相关企业和公众的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加强舆论宣传和法制教育,积极向民众介绍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发展进程,及时将已定的工业遗产名录向社会公布,听取社会成员的意见,并邀请他们参与监督,提高民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2)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对于破坏工业遗产建筑的行为进行制止,严重的给与必要的处罚。
(3)明确保护主体及相关职责,增加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思路,给与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南京民国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有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多吸取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建立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1]邓春太.南京民国工业建筑现状及保护利用初探[J].四川建筑,2011(12).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njing is the cradle of Chinese modern industry.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 great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with historical values are emer ged and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of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are very important. On the basis of onsite surve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of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problems i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proposes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Nanj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dustrial heritages, protection & utilization, survey
2016-08-30)
钱俊瑾,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