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孜 Li Zi 李 珈 Li Jia 王大鹏 Wang Dapeng
生态修复背景下的乡村微创规划设计研究
■ 李 孜 Li Zi 李 珈 Li Jia 王大鹏 Wang Dapeng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结合西安户县渼陂湖片区规划项目,探索新常态时代绿色城镇化的内生发展和微创设计规划新方法。
生态修复;内生发展;微创设计;西安渼陂湖
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气候,营造城市形象,打造宜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为实现《西安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五年建设“品质西安”的目标,启动了关中水系三大湖区之一的渼陂湖生态修复工程(图1)。临水而建的村庄何去何从,是异地搬迁建设新区,还是留守故居延续乡愁,成为政府、村民以及规划者关注的问题。
1.1 历史悠久
渼陂湖位于户县县城以西涝河西畔,史料记载已有1 900多年。《说文解字》中说,“渼陂湖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 据《十道志》载,渼陂“地有五味陂,陂鱼甚美,因名之”。美名既得,不足状水,故添三水而成“渼”。秦汉时期渼陂湖为皇家园林,上林苑十池之一。唐代因兴修水利,使湖面扩大,碧波荡漾,两岸垂柳绦绦,景色更加宜人,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诗词流传甚多。杜甫《渼陂行》“丝管啁啾空翠来”,苏轼《渼陂鱼》均描述其盛景。但元代时期兵乱战祸,渼陂湖胜景不再。清代渼陂4景“绣沟春禊、渼陂泛舟,西郊花柳,玉蟾稻塍”始闻名遐迩。
1.2 遗迹众多
渼陂湖沿岸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周、秦、唐、宋多个朝代的历史遗迹共10处。其中周王季陵为省级文保单位,周文王的父亲周王季死后葬于此处,现状保护较为完好。空翠堂位于渼陂湖心小岛上,是北宋徽宗宣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而建。取杜甫《渼陂行》“丝管啁啾空翠来”之句得名。秦萯阳宫为战国秦惠文王建,后遭毁,现为旧址重建。还有云溪寺、玉蟾台等历史遗迹(图2)。
1.3 文化交汇
渼陂湖及周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诗词歌赋文化、儒释道文化、周礼民俗等,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与关中传统风俗的集中体现之地(图3)。
1.3.1 文人墨客聚集之处
渼陂湖自古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处,杜甫的《渼陂行》、岑参的《与鄠县群管泛渼陂》、苏轼的《渼陂鱼》均描述了在此游湖、吃鱼、观景的盛景。
1.3.2 儒释道文化聚集之地
这里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体验地,渼陂湖东岸的萯阳宫,道教文化场所玉蝉台,现仍保存老君殿、刘海殿、圣武宫等建筑。同时,户县还是儒学中关学学派的集中研究与传承之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图1 关中三大湖区区位示意图
图2 遗址分布示意图
1.3.3 周礼民俗传承之乡
早在周朝时,渼陂人便有在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湖边举行“修禊之礼”的风俗,随着历史的更迭,更出现了眉户曲、木偶戏、农民画等传统民间艺术,是闻名遐迩民间艺术聚集之地及木偶戏、农民画享誉之乡。
1.4 现状概况
现状渼陂湖水面仅存22.6hm2,属于涝河次要支流,水源来自锦绣沟地下水。锦绣沟汇流面积不大,径流自西南而来,向东北汇入渼陂湖。渼陂湖的水体、上游和涝河水系地下水相通,下游通过地表径流和涝河干流相联,流量变化不大,水质良好。同时,渼陂湖内盛产九孔莲藕,口感香脆、营养丰富、肉脆多汁,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更是渼陂湖一大美景。
渼陂湖周边地势整体呈现自西向东高程逐渐降低的趋势,涝河两侧堤坝地势较高,为420mm左右,区域东侧最低为405mm左右。湖水周边现有8个村庄,居住着约2 700余户, 11 400余人,其中陂头村和曲抱村绿水环绕,形成别具一格的关中江南景色(图4)。
图3 文化丰富多样
图4 现状用地图
2.1 生态修复:宜水则水、宜湿则湿
结合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和涝河平原段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遵循宜水则水、宜湿则湿的思路,通过优化湖体形态,恢复湿地,保留水田、草甸、蓄滞洪区等方法,形成生态水面278.6hm2,在长达4.9km的范围内,打造“十里水乡”的生态格局(图5)。鉴于渼陂湖水系生态水面面积增大,需水量增加,通过涝惠渠西干渠以及户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等途径保证水源,确保满足该水系湖池湿地用水需求。
2.2 文化引领:再现盛景,承载乡愁
通过“点线结合”的方式串联水中、陆上文化展示线路,并复原杜甫游船线路形成水上游览路线,包括杜甫水上游览线、云溪寺和渼陂书院等景点,打造两条特色文化展示线路。其中以纪念杜甫的空翠堂为文化核心展示,再现唐诗《渼陂行》“丝竹啁啾空翠来”的场景,同时展示关中唐诗宋词文化长廊。渼陂书院展示明散曲文化、王九思其人其曲等内容。并结合当前渼陂人农历三月初三在湖边举行“修禊之礼”的风俗,沿渼陂湖岸边和村庄周边形成若干活动广场。一方面,在此打造民间艺术聚集之所,使之成为关中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展示圣地;另一方面,成为平日当地村民集会、晒谷场、村民过事的重要场地。最终将该地区打造成集“关中文化体验、美丽乡村游憩、关中旅游水镇、生态农耕主题公园、滨湖休闲度假、乡村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原乡山水旅游度假目的地。
2.3 惠民乡村:产村融合,归园田居
本次设计中以渼陂湖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渼陂湖生态修复,渼陂湖景区的打造,提出结合景区内及周边村落的特质,重点发展本土化、生态化的产业,以一产和二产为主,引导当地一产就地深加工,大力推广微商和电商,并结合生态旅游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以期带动村民就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推动就地绿色城镇化,实现产村融合的协调发展,营造“归园田居、水乡渼陂”,关中生态人文特色的山水栖居生态家园、养生度假圣地。
图5 规划功能结构图
3.1 生态修复——化整为零,营造多样化湖景
在关中地区修建大面积湖水不现实,在湖水恢复中,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278.6hm2湖水划分湖面为水体、水岛、村庄、湿地涵养等部分,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修复策略。以湖面为景观背景,水岛为景观节点。湖景景观以莲花、水藻等沉水、浮水植物为主,塑造水面观赏走廊。水岛景观考虑芦苇、水松、水杉等水生植物,塑造水岛公园、特色桥梁等。在不拆迁的基础上保留原始村庄,形成村庄四面临水,岛上有人家的景色,为发展民宿创造条件。
3.2 产村融合——整体规划,差异发展
保留现状8个村落,其建设本着以水系为脉络、文化为纽带、村落为本底、设施为激活,以内生产业转型为主,构成现代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养生产业四大主体产业。结合渼陂湖周边区域现状产业分布、地理区位及景观特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陂头村、索家庄村、水亭村以民俗文化展示区为主体,通过设施植入、人文保育等策略提出文化展示、教育示范、文化交流、民俗体验的产业方向。西坡村、太平村位于区域性交通干道周边,为规划渼陂湖景区入口,以旅游服务、关中风情、特色餐饮为发展方向;曲抱村、水亭村地处修复后的渼陂湖湖中,四面环水,以养生度假休闲区为主,提出道家养生、休闲度假、生态疗养的产业方向;晋侯村、孙家硙村、太平村以打造现代农业观光为主,通过风貌提升景观塑造等策略提出观光农业、特色种植、景观培育、体验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最终以保留村落原真、传承遗址内涵、改善民生环境,实现产村发展、推动三产融合。通过慢规划、弱干预、自生长的策略,实现产村融合发展,产业的自然生长(图6)。
3.3 微创设计——整治风貌,提升品质,凸显特色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盲目效仿城市的改造已不再可行,本次研究以“少搬少拆,少占农田”为原则,提出通过微创设计的方法,营造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凸显的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在不破坏乡村建筑、土地、耕田、湖水、树木等自然形态与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现存关中传统院落进行保护与修缮,确定每个村庄建筑的材料、色彩、高度、造型等建设控制导则,重点对临水建筑进行整治,以展现原始本真的关中传统村落特色。对村内“空屋”进行适当改造,用于农业展示馆、民俗学堂、卫生站等服务设施的改善。同时,村民可选择“自经营”与“外租营”的模式进行“院落流转”。并进一步整合村庄存量土地,适当建设包括饮食店、小卖部、旅游纪念品店、土特产店等商业街巷,引入乡村旅游项目。梳理现有道路,增加交通的可达性,街巷空间整治以“铺、补、修、拆”为手段,在道路周围布置固定花坛、悬挂式花篮和移动花木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花香小径”。通过政策引导各农户对其现有庭院进行整理,赋予每个院落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发展“一院一品”,分别以不同的特色命名,实现民生改善与就地城镇的双赢。
3.4 自下而上——整合资源内生发展
在研究村庄规划设计的同时,也尝试性地转换规划师的角色,从单一的规划“制定者”转换为“指导者”和“把关者”,通过走访与村民座谈,获得村民提供的大量创新且符合地方发展的思路,促使规划从“精英规划”向“民主规划”的转型。目前村庄发展重点是保留乡愁,亟待发展适宜的本土产业。规划设计以村庄特点为基础,通过借渼陂湖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关中水乡特色品牌,吸引外来人群和投资者,最终实现共建、共赢、共荣。并推行 “自下而上”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权,使规划更符合各村庄自身实际情况和村民发展意愿,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位置、内容以及后期管理均以村民为主导。通过集合“乡村社区”的不同利益方,催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奋发有为、造福桑梓”的强大内生力量,使乡村规划建设发展实现自组织。
图6 规划产业分布图
本次规划设计以实现“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使关中地区形成良好的水生态”渼陂湖生态修复为出发点,通过“慢规划”引导,“弱干预”建设,最终实现产村融合,渼陂湖周边乡村“有机自生长”,村民自主经营,是绿色城镇化乡村规划设计的一次新探索。
Study on Rural Minimal Invasive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Repair
From "Perfecting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perfecting land spatial development, resource saving and utilization, promoting human-oriented urbanization and strengthen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proposed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to "Strictly control increment, liquidize stock, optimize structure, increase eff ciency and promot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for construction following the thought of strictly abiding by the bottom line, adjusting agency and deepening reform" proposed in "Central Urbanization Work Conference",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of transition development that is dominated by improv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project of Meipo Lake Area Hu County Xi'an, the paper explored the new method for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minimal invasive design and planning for green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normal times.
ecological repair,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inimal invasive design, Meipo Lake Xi'an
2016-09-01)
李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李珈,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大鹏,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