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初探

2016-06-22 08:35林丽杨梅王雪梅何丹卜文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

林丽 杨梅 王雪梅 何丹 卜文超

【摘要】对《中医诊断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对其教学方法、步骤等进行探索。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因而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同时,本文还对教材问题、课程设置等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43-02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国家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应大力应用和推广,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云南中医学院2014级中医学、针推学专业部分班级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法作了初步尝试。其教学效果在课中、课后及考试结束之后,向部分学生作了一些交流及口头调查,主要围绕该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帮助等问题进行,均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支持和赞同。现将该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教学的具体方法

1.1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教师一般在一节课时除了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大纲及其考试要求等外,应特别告知学生本课程将进行传统式教学同时并应用的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作用、方法、步骤和要求等,以使学生有学习准备。之后可作一定的示范性教学,如在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探讨有关“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

1.2主动探究有关中医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讲授到一定程度后即应向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一些有关中医的基本问题,也可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如“什么是症、证?”或“什么是神?”或“潮红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是心血虚证?其主症有哪些?”等,开始多以教师提问为主,之后学生也可成为提问者。这些是对问题的初步解决过程,要求学生明确表述自我理解后的观点,特别是其论证的逻辑过程,要体现出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将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甚至具体化过程都体现出来,而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

1.3师生之间主动进行学术辩论针对学生在上述问题回答过程中存在的逻辑或证据问题,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这是对原来问题进行更深入认识的关键过程。如在“什么是心血虚证?其主症有哪些?”的提问中,可继续问:“为什么心血虚证会出现失眠、多梦症状?”并可进一步再问:“为什么心血虚会导致心神失养?”还可将各个主症逐一问清;最后再问“中医是如何确认心血虚证的?”等等。如此继续不断往下提问,可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这是回答者对上述新、旧问题的重新论证过程,以进一步修正或完善其存在的逻辑错误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用“为什么?怎么办?”等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师生间可进行一些学术辩论。

1.4探究过程的评价与解释以上问答结束后,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对上述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应作出评价或小结,并解释或阐述自己论证、提出观点的过程。使用的标准,不能只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应当符合科学及中医的原理和方法、乃至临床事实。

1.5结论与反思这是对该课程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总结。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有关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同时对学生(包括教师自己)暴露出来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明确告知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存在的各种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并提出学习建议和要求。如自学或温习与本课程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等知识,并推荐有关参考书籍等。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允许并鼓励学生保留各自的观点,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讨论

2.1教学背景目前,大学的课堂教学有一定课时数要求,学生多数要求跟着教师上课进度齐步走,多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在同一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达到规定的水平,故对教材照本宣科也较常见,而难补教材之不足。《中医诊断学》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本阶段的学生入学时间不长,对中医学认识不完整,缺乏较系统的中医思维方法,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结论虽然也能够倒背如流,但对于这些知识更深层的关系知之不多。这种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的应试为主教学,不利于培养中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该教学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一整套教学方法[1]。其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以教材及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背景,通过学生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形式开展学生表述、质疑、探究和讨论活动,通过质疑解难,达到全面掌握教材中所阐述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2]。”因此,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

中医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逻辑性,其理论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中医思维是一种高级认识过程,只有达到理性认识水平,才能成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内在工具而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中医学知识体系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来表述其逻辑性及其有机联系,而科学认识的过程也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应该在教学中给予体现。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适合本课程特点的高质量教学方法。

2.2作用和意义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注重结论产生过程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意义。

2.2.1能让学生主动探讨中医而成为知识的获得者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探究”的要求,能成为“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3]。”当前的中医学生仅仅只靠记忆来获得的知识是很粗浅的,因此,在中医注重传授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应同时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后向学生提出诸如“你们对中医是否感兴趣?”“课外是否会主动讨论(或辩论)有关中医的问题?”“是否经常读一些课外书?”等问题进行口头调查,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说明,通过探究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讨有关中医的问题,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得者。

2.2.2能让学生围绕中医科学性问题而展开探索和研究活动医学的科学活动,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如此。中医学知识体系与其他体系一样,都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办?”的知识体系,一个问题可以不断地产生出新的问题。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你认为中医是否有道理?”“中医治病有效吗?”等问题的口头调查,均得到几乎所有学生的肯定回答。据此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深化问题,必然使学生围绕有关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索和研究活动,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对中医的新认识,培养其中医思维。

2.2.3通过思维活动的训练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随着教学的不断开展和探究式训练,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提出假设后,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这必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检验假设的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问学生“在学习和辩论中是否会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和严谨推理?”“通过学习是否对中医的逻辑性有所理解?”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显然,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动参与到中医知识的验证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中医思维能力。

2.2.4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有逻辑、有证据地得出一定结论,从而完成一个初具雏形的科学论证过程,形成新观点。同时,也对论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缺点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示范,又是科学过程,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课程结束后,笔者向学生进一步提出“你们对教材的知识是否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能否会去发现问题、并能阐述自己的新观点?”“这样的教学对你学习中医有没有帮助?”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也很令人满意。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法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精神,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2.3问题及建议

2.3.1存在的问题①教材方面,现有的内容多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中药学、方剂学等实践性知识的补充验证,没有形成中医“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易致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产生教与学的困难,也达不到桥梁课的作用,不利于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②课程安排方面,笔者认为本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不太合理。学生大一上学期刚学完《中医基础理论》课,尚未开设中药学及临床课程等,学生在学习了中医诊法和辨证的知识后,不知如何运用到临床,容易教学困难;③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主讲的灌输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比较被动,而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风,对其所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敢越雷池半步,因而不利于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养成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2.3.2建议①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应结合临床实际,适当增加一些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知识的内容,使教材本身成为病、证、症与药、方相统一的知识载体,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通过学习而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②本课程的教学宜安排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中药学和方剂学知识后进行。这能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加深对本课程乃至中医学知识的理解;③探究式课堂教学宜在第一门中医课程开始时采用。这是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尽早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热情,及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和能力,体现出中医知识产生、逐渐完善的科学历程,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对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春江,谢妹庄.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J],2009,16(8):111-112.

[2]饶志明,林珩.化学教学论与微格教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09.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01.

(收稿日期:2016.03.12)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