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4例临床观察

2016-06-22 06:46林勇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针

林勇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电针配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结合常规手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JOA改善率为(68.76%±11.81%),高于对照组的(56.03%±7.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林氏正骨推拿;腰椎管狭窄症

【中图分类号】R27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104-02

腰椎管狭窄症(Den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是指腰椎管或神经根管因某些原因出现骨性和(或)纤维结构的异常,引起一处或多处椎管管腔狭窄,压迫马尾和神经根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1],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及腰痛或腰腿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运用电针结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4例,与电针结合常规手法治疗的33例进行对比,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7例均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本院中医骨伤科门诊及中医病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电针结合正骨手法组)34例,对照组(电针结合常规手法组)33例。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8.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平均病程4.3年;病变节段L3-L4 3例,L4-L5 14例,L5-S1 10例,多节段狭窄7例;症状均有腰痛及间歇性跛行,腰椎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伴有下肢感觉障碍24例。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44~68岁,平均年龄57.3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4.5年;病变节段L3-L4 4例,L4-L5 13例,L5-S1 10例,多节段狭窄6例;症状均有腰痛及间歇性跛行,腰椎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伴有下肢感觉障碍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部位及症状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均嘱患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卧硬板床休息,避免受潮、受寒冷,予常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等对症药物治疗。加强腰背伸肌肌力锻炼,增加腰椎稳定性。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具体如下:

1.2.1针刺电针选穴(均为双侧):L2-L5腰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悬钟、承山、阳陵泉、委中。L2-L5腰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均为双侧取穴,向脊柱方向进针,电针6对,分别接L2-L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采用连续波,频率约80次/min,每次20min;余穴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min。每周3次,隔日1次,4周为1疗程,连续两个疗程。。

1.2.2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1腰椎棘突冲压法患者俯卧位,胸腹部用4个枕头垫高,头抬高后伸,双下肢分开;操作者左手小鱼际紧贴患病节段棘突,右手握左手手腕,用力向前下压,力量控制在40~80kg,约6~10下。本法适用于腰棘突间压痛患者。

1.2.2.2定位斜扳法体位:侧卧位,患侧在上,双手交叉后伸,头垫厚枕,抬高上半身,患侧下肢伸直,稍屈曲髋关节,健侧下肢伸直后伸,使患者腰部处于以L4/5中心的侧弯挺腰位;操作:术者双手交叉,掌根压住患侧髂骨翼,助手对侧固定肩部,维持上半身中立位。术者压髂骨翼,向下逐渐加大压力,使躯干部向下前旋转,力量控制在40~80kg,扳动约10次。手法结束后检查椎旁压痛。此法适用于L4/5节段合并棘突旁压痛患者。

1.2.2.3下肢后伸压骶法患者俯卧,双下肢分开,助手站立在患侧,抬高患侧大腿约35~45°,下肢呈后伸状态;术者与助手对立,双手掌交叉,小鱼际部紧贴患侧骶棘最高点与骶髂关节之间,向下冲压扳动骶髂关节,力度控制在40~80kg,约5~8下,常可听到弹响声。手法隔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此法适用于L5/S1节段合并骶髂关节旁压痛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结合常规手法治疗。针刺电针同治疗组。常规手法治疗主要有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先在其腰臀部施以滚法约5min,继用按揉法在患侧腰部棘旁操作10min左右,以放松局部肌肉紧张;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以L5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患者端坐在长凳上,双下肢自然分开,助手立于患者前面,两腿夹紧患者健侧大腿,双手按压大腿固定患者,医者坐其患侧后,将左拇指放于偏歪棘突右侧,右手从患者左侧腋下伸上肩,手握肩背部,患者腰部前屈30~45°,侧偏(右侧)45°,左拇指推棘突向对侧外上方的同时,右手牵拉患者身体向后上方旋转,常可闻及弹响,手法结束。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腰椎管狭窄症有关标准:①明确的间歇性跛行病和(或)腰腿痛史;②相应支配区不同程度的感觉、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过伸试验阳性和(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腰椎X片、CT或MRI提示小关节增生和骨赘,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增厚,椎管不同程度狭窄,椎管矢状径<13mm。

1.4纳入标准①符合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70岁之间;③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等疾病者;②合并先天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者,脊柱外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③合并腰椎骨转移瘤、腰椎管内肿瘤、脊柱结核患者;④严重腰椎管狭窄病变,出现马尾神经功能受损患者;⑤年龄<40岁或>70岁者;⑥有严重皮肤疾患及不能针刺患者;⑦非志愿加入本研究者。

1.6疗效判定JOA评分疗效标准。参考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价方法[3]: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临床治愈:JOA评分改善率≥75%;显效:JOA评分改善率50%~74%;有效:JOA评分改善率25%~49%;无效:JOA评分改善率<25%。

1.7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25例,有效2例。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4例。治疗组总体改善率(68.76%±11.81%),高于对照组的(56.03%±7.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整体总有效例数不变,疗效稳定。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属于中医“痹证”、“腰痛”等范畴。病因与肝肾不足及外伤、劳损引起瘀血内停等有关,经脉痹阻多起下肢麻木、疼痛等症。针刺选穴取肾俞可激发肾气,补肾壮腰之效;夹脊穴可疏通局部气血,活血化瘀,并起到刺激神经根的作用;环跳使针感传至下肢,疏通经络;委中有“腰背委中求”之意;悬钟、阳陵泉取其筋髓之所会之意;大肠俞、承山为膀胱经治疗腰腿痛的经验要穴。加用电针刺激腰夹脊穴可减轻神经根及病变组织的水肿;刺激腰部背俞穴(肾俞、大肠俞)可放松腰背部肌肉,加强腰背肌力量。另外,腰背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力量,加强腰椎稳定性。

现代医学认为,因各种因素造成脊柱动力肌肉和(或)脊柱骨性稳定的失衡,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而造成椎间盘纤维环变性,髓核组织突入或膨出椎管内。为维持脊柱的稳定,韧带、小关节增生,进而造成或加重腰椎管狭窄。 一般认为[4-7]:手法治疗无法改变椎管内容积,但能改善脊柱各关节失代偿、不稳定的状态,进而改善脊柱的生物力学失衡状况,缓解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狭窄因素,减轻神经压迫,缓解腰痛以及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治疗组采用的正骨推拿手法是由广东省名老中医林应强教授在数十年临床正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整脊疗法及临床解剖,融会贯通后的独创疗法,适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疗。本手法源于中医推拿按摩,结合整脊疗法及生物力学原理,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完善归纳出这套规范性强的手法。

治疗组的正骨推拿手法是多体位辨位复位手法,复位具有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手法治疗复位必须到位。其中腰椎棘突冲压法使腰椎充分后伸,加大腰椎曲度的基础上,直接作用于病变节段,调整腰椎各关节静力性平衡,使脊柱恢复正常力学结构,重建脊柱的稳定。同时可以松解粘连,缓解神经根受压,从而缓解疼痛等症状。定位斜扳法不但能起到定位旋转复位的作用,而且在旋转的基础上给予持续的按压,进一步扩大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之间的距离,进而减轻神经根的压力,并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粘连,从而缓解患者神经根的症状[8-9]。后伸压骶法适用于骶髂关节紊乱、L5/S1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中,临床效果良好[10],但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正骨推拿手法结合电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针刺电针[11]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消除炎症介质,缓解腰肌痉挛。正骨手法可以纠正腰椎生物力学失衡状况,减轻神经根性压迫,两者相辅相成,效果显著。治疗组治疗后及三个月后的随访的JOA评分及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的多体位辨位复位手法见效快疗效持久,方法简便规范性强,手法实施针对性强,直接作用于病变节段,避免手法力量的传递,非病变节段少承受额外的载荷,提高了手法实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综上所述,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大部分的椎管狭窄的病人不需要进行外科干预,采取手法治疗即能够达到治愈或减轻病痛的目的,是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守疗法。

参考文献

[1]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3]李士春,郭昭庆.评分系统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758-761.

[4]冯伟,冯天有,王书勤.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2007,20(11):749-751.

[5]冯伟,冯天有,王书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挤压作用的临床意义-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MRI)轴位像分析[J].中国骨伤,2008,21(1):16-18.

[6]冯伟,冯天有,王飞,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对硬膜囊机械作用的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2007,20(12):803-804.

[7]赵金华.脊柱整治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2).47-48.

[8]张勇,毕胜,赵卫东,等.腰椎旋转手法对髓核内压力和神经根位移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01,22(3):184-185.

[9]吴山,张美超,李义凯,等.两种坐位旋转手法腰椎应力及位移的有限元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8):992-994.

[10]吴山, 李振宝. 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引起下肢麻痹50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4, (3):167-168.

[11]王升旭,李树成.电针夹脊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2000,20(3):168-170.

(收稿日期:2016.03.07)

猜你喜欢
电针
电针八髎穴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验案1则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电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1例体会
电针配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鸣27例观察
福尔电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