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材及新药用部位的产生背景及利用现状

2016-06-22 05:40刘逊朱缨吴芝园刘雪梅胡芳耿文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利用现状

刘逊 朱缨 吴芝园 刘雪梅 胡芳 耿文婷

【摘要】根据我国近年来关于中药新药材及新药用部位研究、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和总结,认为要合理保护中药资源,发挥新药材及新药用部位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中的应有作用,才能为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新药材;新药用部位;产生背景;利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41-03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在贸易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社会对中药的需求急速增长,传统中药的发展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野生中药材的逐渐减少,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药材的生产与采收发生矛盾,从而推动新药材及新药用部位的出现[1],相关中药新药材及新药用部位即应运而生。

1中药新药材和新用药部位的产生背景

1.1新药用部位出现的原因由于资源稀缺,以同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替代原用药部位的部分功效是新药用部位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均以根入药,现在都发展到用茎、叶和花入药,杜仲以树皮入药,现在杜仲叶也可以入药;其次为了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新药用部位出现的重要原因,如刺五加原来以根及根茎入药,后又增加了茎入药;独一味最早以根入药,后又经历了全草入药-地上部分入药的变化。再次,随着科技发展,同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出现新的功效是也新药用部位出现的主要原因,如银杏有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的功效,但随着科技进步,又发现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化浊降脂的功效,见表1、表2。

1.2中药新药材出现的原因

1.2.1以替代性为主要目的出现的中药新药材目前,以替代性为主要目的出现的中药新药材,动物药走在前面,以人工干预为特色,因为地理分布的局限性、竞争能力的弱质性、天然更新的缓慢性、生境变化的无限性及掠夺性的开发使用,许多动物药都濒临灭绝,麝香、虎骨、牛黄等传统动物药都出现了人工培育或人工合成的新的替代品,见表3。

1.2.2由于新疗效、新应用的发现出现的中药新药材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相关药物的新应用,从而推动新品种中药的出现,如红豆杉,喜树果均因为相关抗癌新功效的发现而成为中药新药材,见表4。

1.2.3近缘药材混用出现的中药新药材由于资源紧缺或是近缘植物较为类似,难以区分,虽然相关法规没有收载,但在市场却大量流通甚至成为主流商品的中药新药材,见表5。

1.2.4药典单列或增加来源出现的中药新药材由于药典内容的调整,使得部分品种单列,或是来源项下新增相关品种,形成中药新药材,如禹州漏芦、粉葛、山银花、关黄柏、铁皮石斛、淫羊藿、紫花前胡等分别从漏芦、葛根、金银花、黄柏、石斛、巫山淫羊藿、前胡中单列出来;还有如肉苁蓉,2010年版药典新增管花肉苁蓉作为其来源。

1.2.5药典新增而出现的中药新药材这一部分的中药大多是传统习惯用药,由地标或是民族药升级为药典品种。其中,《中国药典》1995年版增加了8种,《中国药典》2000年版增加了10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加了26种,《中国药典》2010年版增加了62种,《中国药典》2015年版增加了3种[19]。

2中药新药材和新用药部位的利用现状

理论上,中药资源要形成一个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发展的良性循环。贯彻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走的是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乱用-越保护越濒危-资源萎缩的模式,对于濒危保护动植物资源,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规与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例如穿山甲还在大规模流通;还有的则是以资源稍丰的野生中药去替代珍稀濒危程度更高的中药,这样长久下去,也会造成新的濒危物种,例如重楼属,兰科的相关药材。又如红豆杉,红豆杉的发展经过了艰辛的历程,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红豆杉资源都遭到了毁灭性的开采,为了保护红豆杉资源,1995年9月27日云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公布,南方红豆杉、喜马拉雅红豆杉列入保护名录。1999年红豆杉属所有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21]。

在这种条件下,利用种子繁殖和扦插两种方式大批量的培育红豆杉苗木成了合理利用红豆杉资源的可行之路,现阶段云南红豆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的人工育苗多以扦插繁殖育苗为主,已形成一套较完备的快速繁殖技术。例如曼地亚红豆杉栽培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政府首次引种曼地亚红豆杉是1996年从加拿大引进,种植于四川省的北川县和洪雅县,在该2个县引种成功后,在其他省市县均有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并且曼地亚红豆杉则高达0.03%~0.06%,是其他品种的4~10倍;天然红豆杉的紫杉醇主要分布在树皮中,而曼地亚红豆杉各部分均含有紫杉醇,枝叶含量在0.03%以上,根系部分可达0.06%,最高达0.096%[22-23]。红豆杉自古以来仅仅作为民间草药在应用,而对其记载也十分零散,《中药大辞典》血榧条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治食积,驱蛔虫。《东北药用植物志》: 叶为通经及利尿药,《吉林中草药》:通经利尿,治肾脏病、糖尿病[24-25]。红豆杉属植物最主要的抗肿瘤成分紫杉醇,其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有3种:微管解聚稳定机制;免疫机制;诱导细胞凋亡。红豆杉饮片目前用于各类腺癌,如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癌、前列腺癌、子宫癌、卵巢癌等各类癌症,对白细胞居高不下的白血病及转移至骨骼的各类晚期癌症效果明显,红豆杉在肿瘤防治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要合理使用红豆杉药材[26]。红豆杉药材有一定毒性,中毒表现主要为头昏、瞳孔放大、恶心、呕吐、弥散性腹痛、肌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心动缓慢、心脏骤停或死亡,病理检查出现肺水肿、心肌出血和心肌炎等改变,严重会导致死亡。李良松等[27] 及张静[28]认为红豆杉味甘、微苦、性平,入肺、胃、大肠经,红豆杉的功效为解毒散积,活络止痛,利水消肿,化食驱虫,因红豆杉有小毒,常规用量一般较小,多为3g,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处方中加量至6g。

3小结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采取人工合成、野生变家种(养)、组织培养等方式,将为解决中药资源紧缺等问题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但引种过程中种源上不加选择,栽培技术上大多以追求产量为目标,施用化学肥料过多,采收年限过短,又缺乏质量检测,因而出现栽培药材质量较野生药材为次,例如防风,羌活等。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药材质量。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相关科研部门对瓜蒌,砂仁等药材的品种资源进行优选,培育了一批新品种,但相关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传统药典性状相比发生了变异,例如瓜蒌,安徽省开发的皖瓜蒌系列品种,性状与药典品很类似,但种子表面没有沟纹,此品种却大量流入中药市场,如何综合评价这些新品种,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

中药材资源是中药科研、中药材生产和中成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中药研究和中药生产都将成为无源之水。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着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将严重限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中药资源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新药用部位和中药新药材的出现主要还是以寻找替代品的途径考虑,目前还缺乏较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开发具有显著功效的民族药和民间药以及需要重点保护的品种如名贵药材、濒危药材;应该追求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效率,以重视种质资源保护为前提,改变掠夺式的利用方式。对新药用部位和中药新药材的毒副作用、临床疗效应深入研究,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谢宗万.关于中药代用品问题的探析[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0):632-634.

[2]张浩良.介绍人参代用品[J].江苏医药,1976,6:45.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5,173.

[4]李向高, 藤芬婷. 人参有效成分的研究(二)—人参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皂甙及皂甙元的比较[J]. 中成药,1978,(4):6-9.

[5]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211.

[6]张子昭, 王懋德, 陈植和,等. 三七提出物对心脏的药理作用[J].药学学报, 1980,(7):385-388.

[7]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材标准[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62.

[8]高崇昆. 三七花镇静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成药,1982,(11):39.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4,21,185,222,4.

[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57,165.

[11]缪珠雷,张康,柏巧明,等.中华大蟾蜍新药用部位-蟾蜕的来源、性状观察及本草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 2006,17(11):2323-2324.

[12]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101.

[1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45.

[14]田村强,赵凤兵.青海第一个国家一类新药塞隆骨系列产品通过GMP认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3:48.

[15]金波.人工合成麝香开发成功[J].中国中医药信息,1994,1(3):42.

[16]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通讯员.我国体外培育牛黄开始投入生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1):102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维吾尔药分册) [S].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 32.

[18]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中药材标准[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593.

[1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Ⅵ.

[20]袁勇.云南红豆杉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云南科技管理,1997,3:17-18.

[21]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红豆杉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J].云南政报,1997,5:26-27.

[22]李莲芳,尹嘉庆,王达明,等.红豆杉采穗圃营建技术[J].广西植物,2000,20(1):75-82.

[23]董艳,孙利鑫,尹翠,等.曼地亚红豆杉栽培管理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9):14-18.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4卷)[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43.

[2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926.

[26]张学玉,曲 玮,梁敬钰.红豆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1,23(6):5-9.

[27]李良松,冯仲科,刘德庆,等.红豆杉名实与功用通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682-1685.

[28]张静.植物红豆杉的抗癌药用价值研究[J].中国药业,2014,23(1):1-3.

(收稿日期:2016.03.12)

猜你喜欢
利用现状
大连市观赏草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水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在东北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
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