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懿++刘瑞曦
【摘要】新任教师阶段是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期,也是形成教学能力的关键期,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可见其重要性。教学能力问题是新任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它是评价一位教师的核心标准,而美国的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对系统和完善,通过我国与美国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比较,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期获得一些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新任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88-02
一、中美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保障条件的比较
在美国,1.政策上,美国针对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法规,如“新任教师指导与评价方案”、“新任教师支持与培训计划”等。2.经费上,除了政府的支持,各州通过立法来保障新任教师的培训经费,各州人均培训经费一般在1300美元左右。
在我国,1.政策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新教师试用期培训的意见》,随后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而,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加速青年教师成长计划”。2.经费上,我国对新任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整体上还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培养形式的比较
1.指导教师指导
这是对新任教师进行指导最常用的一种模式,主要指有经验和水平高的教师帮助新任教师学会教学并促进其发展。指导形式有小组指导和导师指导。
2.在线培养
核心是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为其提供学习的机会,为新任教师提供“分布式”的学习,包括在线课程、理论研讨、资源分享、动态培训等。
3.学习共同体的培养
此模式主要由教师组成团体从而互相进行交流、学习,成员包括专家教师、大学教师和新任教师,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对话的方式促进共同体内成员的发展。
在我国,对于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形式主要采取校本研训和集中培训两种形式。
1.校本研训指导
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还包括师徒结对、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自我反思等。
2.集中培训指导
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组织的,由地方教师进修学校来进行具体的计划实施。主要采取讲授、观看教学实践录像、案例分析、教育教学模拟训练等。
(三)培养内容的比较
1.定向课程
在新学期前几天开设,帮助其了解学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课程安排等。其形式主要是指南、录像资料和教学实践。
2.训练课程
主要采取教师听课、研讨、观摩,反思、心理辅导、新老教师小组教学、个案讨论和网络交流学习。
我国对其的培训内容主要为理论基础知识,为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知识与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也包括教学观摩、研讨沙龙和公开课等实践内容,但总体来说趋于形式,取得的成效不大。
(四)评价的比较
美国评价方法主要是普瑞克西斯系列和档案袋评价,第一种是以满足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目的;第二种是用来判断教师是否适合在教学领域工作,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日常资料进行评价的。
我国对于新任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考核的形式,评价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我国教师的总体合格率达到九成,其中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到99.4%。
二、启示与借鉴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对新教师的培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问题认识不足,培养制度不健全、不系统,培养内容和形式单一,评价方式不完善、不科学,缺少政府的相应支持等。而美国在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趋于完善、系统,虽有不足之处,但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其成功经验。
首先,保障上,我国应该通过立法形式来保证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费的投入。制度上,我国也应制定一套系统的政策、法律、法规,来确定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地位。其次,培养形式上,应为新教师提供多种培养教学能力的途径。培养内容上,可以通过开设定向课程帮助新教师适应过渡期。最后,评价方式可采取课堂听课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同事评价法、绩效评价法和自我评价等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美)Andrea M. Guillaume著.杨宁译.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美懿(1990-),女,汉族,辽宁朝阳人,研究生,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刘瑞曦(1992-),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研究生,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