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2016-06-22 10:17刘娟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数学策略

【摘要】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问题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积极性不高,这一教学现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48-0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新课标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际,发现学生越到高年级越不愿意问,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源于“害怕心理”。害怕发现提出的问题不太好,挨教师的批评;害怕发现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而被老师和学生嘲笑。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中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出示课题引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直接出示课题,通过学生看课题猜测学习内容,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在“体积与容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课题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们自然就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关系?”而这三个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明确了学习目的,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课程如“百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都可以采取以上的教学思路。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对数学情景的观察中,搜集数学信息,发现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创新思维源于探究,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教学中生成数学问题的土壤。在新课程标准地指导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高度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情镜可以是一段现实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一个游戏,还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教师们应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的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发现提出有价值问题。

四、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学会发现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担任“法官”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辩论,在辩论中发现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分析问题从而排除干扰解决问题。如在上《不确定性》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填空,其中有一题是“老师( )是女老师”。有学生说填“一定”,还有学生说填“可能”。当他们发生争执时,我让他们选出两个代表进行辩论,说“一定”的学生说“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女老师,所以要填一定。”说填“可能”的学生说“你看一看后面听课的老师里难道没有男老师?”学生们都转过身看听课的老师们,果然有几位男老师。事实富于雄辩,同学们统一了意见。这时追问了一句:填“一定”的同学他们的问题在哪?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借助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富有创造的设想,在这些设想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动手探索、摸索、发现,直至闪烁出创造的灵光。如在教一年级10以内减法时,用小棒计数5根小棒,(1)拿走1根,剩下几根?(2)拿走2根,剩下几根?(3)拿走3根呢?拿走4根呢?先观察老师演示,再学生操作,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小组交流,很快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计算出来。

六、认知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探索新知识,当学生发现原有知识无法解决时,就会主动提出相关问题,以求解答现在的困惑。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给出2、5、9三张卡片,谁能用三个数字摆出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是5的倍数?学生很快全部答对。这时,教师请学生写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学生们自然写出了259、529这两个数。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个位都是9?学生回答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教师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259和529并非是3的倍数,从而在认知冲突之后提出到底有什么样特征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

总之,帮助学生从“不问”变为“想问”,从“想问”变为“敢问”,再从“敢问”变为“会问”,最终达到“善问”,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上旬》,2015.7

作者简介:

刘娟(197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一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小学数学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