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金春 肖志强 李志彬 许志杰 郭保强 杨琰琦 赫金凤
1)河南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商丘 476000 2)河南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商丘 476000 3)河南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商丘 476100
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预测脑损伤程度临床分析
司金春1)肖志强2)李志彬2)许志杰3)郭保强1)杨琰琦1)赫金凤1)
1)河南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商丘4760002)河南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商丘4760003)河南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商丘476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 h、4 h、8 h、12 h、48 h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脑损伤程度,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则表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清脑钠肽水平;预测;脑损伤
随着医疗水平和器械的不断发展,使部分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借助心肺复苏技术有效恢复自主循环,但仅有2%~14%左右患者在复苏后能恢复社会生活能力[1]。其主要原因为脑损伤恢复效果不佳[2]。为探讨检测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脑钠肽水平对判断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我们对75例行心肺复苏患者检测不同时间段的血清脑钠肽水平,并且与正常健康人群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01—2015-11间在我院进行心肺复苏的患75例者为观察对象。按照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轻度脑损伤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41~65岁,平均52.30岁。中度脑损伤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40~66岁,平均52.80岁。重度脑损伤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42~68岁,平均53.49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3~69岁,平均53.16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集所有3组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2 h、4 h、8 h、12 h、48 h静脉血,3 mL/次,将样品放置于1 μL抑肽酶中并进行混匀、离心和分离,再放在-20℃条件下进行保存,备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组自各时点的血清脑钠肽水平检测。
2结果
2.1血清脑钠肽在各时间段情况比较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点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随时间延长,血清脑钠肽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表1。
表1 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脑钠肽水平对比±s,ng/L)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轻度脑损伤组对比,#P<0.05;与中度脑损伤组对比,△P<0.05
2.2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和GCS评分的相关性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和GCS评分的相关性
3讨论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心脏骤停的初期抢救率显著提升,但最终患者脑复苏的概率仍然较低[3]。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通常因为发生缺血、缺氧、再灌注性脑损伤而有较高病死率。存活患者大部分也可发生语言、运动及知觉障碍,甚至呈植物状态。所以评定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程度对评估预后有显著意义。
脑钠肽在脊髓、心脏、脑部以及肺部含量较高,其具有排尿、排纳、扩张血管等功效[4]。患者心脏骤停后各器官组织发生严重缺血、缺氧,心肺复苏后会发生再灌注损伤,特别是缺氧耐受能力较低并且有高氧代谢需求的组织和器官[5]。GCS能够有效评定患者昏迷情况, GCS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脑损伤情况越严重[6]。本研究中,患者各时间段的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患者在心肺复苏48 h内脑钠肽水平越高,患者脑损伤情况越严重。同时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时点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且脑损伤组随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各组伴随时间延长,血清脑钠肽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运用检测脑钠肽能够有效判断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程度。
4参考文献
[1]董亮,韩珉.血必净治疗心肺复苏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4):10-12.
[2]何景招,李少洪,姚一鸣,等.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变化及意义[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3):175-177.
[3]朱军,李茂琴,方向韶,等.干细胞动员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的修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2-27.
[4]丁旭东,郑宁宁,曹岩岩,等.右美托咪啶预处理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5):427-432.
[5]孙丽,郭瑜,朱利娟,等.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理念及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2):6 379-6 382.
[6]任亦频,周厚荣,汤旭,等.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J].广东医学,2014,35(3):345-349.
(收稿2015-12-12)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3-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