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雁
【摘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听障儿童家长在为孩子输入的语言时,要力求丰富、完整、实用、统一、文明。
【关键词】听障儿童 家长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21-01
“狼孩”的听力虽然正常,但生活在无语言的环境中,是不会说话的。健听儿童在出生前就具备了听觉能力和听觉经验,出生后九个月才开始咿呀学语,这期间接受了大量的语言刺激,是听觉积累的过程,是言语的准备期。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也应该遵循“听”在“说”前这一规律。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长给孩子配备了优良的硬件——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以后,工作重点就是要给孩子配备良好的软件——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戴上了助听器或植入了人工耳蜗就能开口说话;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开口的时候才会学习语言,在此之前和他们说话没有意义;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家长既不能因为太心急而逼着孩子开口;也不能因为他们不开口就不和他讲话。“理解性的语言积累听到的次数达到80%以上才会发展表达性的语言。”家长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二、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完整的语言范例
正常人交流时,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时会使用省略的语句。但是当和听障儿童在一起时就一定要使用完整句。既要求自己说完整句,也要求孩子尽量说完整句。比如家长要让孩子拿遥控器,就不能图省事,把手一指说:“遥控器。”而要根据孩子的听觉水平适当调整语言的长度:“宝宝,帮妈妈把(茶几上的)遥控器拿过来,(好吗?)”有些词汇固然可以生硬的灌输给孩子,但是语法和语用却是自然习得的。因此在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传达完整的语言信息。
听障儿童在表达的过程中本身就容易出现丢字落字的现象,如果孩子说出两个字,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那么他就不绝说三个字。这样就会失去了练习说长句子的机会,久而久之影响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的孩子所表达出的语言都是词语的堆砌:“妈妈、手机、爸爸、汽车、奶奶、医院、肚子疼。”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家长及时给孩子进行语言统整:“宝宝你是不是想说:‘奶奶生病了,肚子疼。妈妈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开车送奶奶去医院看病?”
三、家长要给孩子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
有的孩子可以一股脑儿地背出:“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骨头,熊猫爱吃竹叶……”“小兔玩气球,气球飞走了,小兔哭了,小鸟找来气球,小兔笑了。”乍一听,感觉这孩子语言发展得挺好的。但是如果稍稍变换一下方式来问他:“谁爱吃竹叶?”“小兔为什么哭了?”他则会瞪大双眼很茫然很无辜地望着你。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交流意识严重滞后。语言康复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通过听觉自主的获取语言,进行自然地交流,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康复过程中要少一些“模拟”的语言,多一些真实自然交际状态下的语言。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讲话可以满足自身需要,帮助孩子主动发现讲话的意义。语言的学习是不可以脱离孩子的实际生活而架空起来的。
四、家长的语言略高于孩子现有的表达水平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孩子指着两张床说:“妈妈的床,哥哥的床。”家长可以再输入一遍:“这是妈妈的床,那是哥哥的床。”或者“妈妈的床大大的,哥哥的床小小的。”“妈妈的床宽宽的,哥哥的床窄窄的。”
五、家庭成员的语言要统一、要文明
家庭成员最好统一使用普通话,尤其是刚刚入训的孩子更应该如此。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的使用普通话,有的使用方言,这样会加大孩子学习语言的难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孤独症现象。
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尽量要文明。每次假期回来,就会发现孩子的方言多了,粗话也多了。家长可能会觉着好玩,而不去制止;更有甚至者认为只要孩子能说话,就是学会了骂人也值得高兴。可喜的是孩子有了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可悲的是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示范与引导,孩子变得粗俗了。
总之,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即使我们用语言的海洋将孩子浸泡起来,听障儿童理解的语言可能只相当于一片湖泊,而他们表达出的语言也许只是一股清泉。为了使这清泉能长流不息,家长要经常进行自我语言的检测,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片蔚蓝色的语言之海。
参考文献:
[1]黄昭鸣,周红省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2006.
[2]胡向阳.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家庭康复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