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6-06-21 11:56魏法汇徐藤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魏法汇+徐藤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环境、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个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理想目标、社会信仰追求和个人价值规范。早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都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多种价值观交相融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和践行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帮助大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①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要时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就是在大学生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路径。当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校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文化传播和继承上发挥作用,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旨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引导师生共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恩格斯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面,其中发展需要是指人们在生存、享受得以满足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与恩格斯的理论同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高校而言,就是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长远规划,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将大学生培养成全能型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目标、信仰追求和价值规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得以践行,才能够凝心聚力,把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统一到实行“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当中。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只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才能够薪火相传。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第一,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开会、讲座、谈心等方式进行,通常是“点对面”、“一对多”,很难顾及到教育客体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和性格特征等差异,影响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的出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获取学习资料;学校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BBS论坛等大学生使用率比较高的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群体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第二,新媒体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灌输”的方式,传播方式是单项的,教育主体把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灌输”给教育客体,两者之间很难开展互动交流。这时就需要发挥教育环体的作用,教育环体就是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②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环体,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了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条件。

第三,新媒体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一个关键在于它帮助人们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极大提升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效率。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早已习惯浏览小容量、碎片化的即时性信息,运用新媒体,可以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文件、信息通过生活场景传输给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中,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新媒体传播思潮的多元化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新媒体的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架构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此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大众文化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利用手机网络文化的即时性、隐蔽性、传播广、速度快的特点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消解作用,③不断在大学生群体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发起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是全方位的,不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产生冲击,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也发起了挑战。

新媒体“去中心化”特征弱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新媒体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无中心的网络社会平台,在非实名制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观点多元,话题多样。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是矛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价值观念,它必然要成为主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但是,深受新媒体“去中心化”影响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拒绝权威,敢于发布个人观点,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一些受到利益驱使或者海外敌对势力蛊惑的“意见领袖”,善于抓住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曲解,误导大学生的认知,从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发起挑战。

新媒体复杂的信息环境容易误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媒体中的信息具有便捷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为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暴力色情信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正在腐蚀着大学生,西方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等多元文化和思潮也通过新媒体直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这种混合多元的价值观教育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因涉世不深、阅历较浅,难以抵制低俗信息的侵害,在西方意识形态面前甄别不够,很难坚定理想信念,所以新媒体环境的负面信息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难度增加。

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运用。运用得当,就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业的发展,若是滥用、误用,就会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是大势所趋,离开新媒体的应用,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笔者看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利用新媒体长效机制,进而保障教育质量。

加强组织领导,占领新媒体阵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导下,高校需要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占领并守住新媒体阵地。高校要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会和部署会,明确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发展走向,形成高效严密的工作机制,占领新媒体阵地;发挥学生骨干作用,树立“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是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群体中学识渊博、有较高威望的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要通过意见领袖这个环节才能“流”向一般受众。因此,在高校中要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首先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他们进行引导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对普通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重视动态监管,把握传播主动权。针对新媒体环境的负面信息泛滥,高校应建立动态监管机制,把握传播的主动权。现在,许多高校对于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还处于真空阶段,对于负面信息,不能及时屏蔽,网络舆情不能及时引导,这都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强对新媒体运营平台和传播内容管理。加强信息内容的审核。发挥网络信息中心的作用,选拔政治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网络信息管理员,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BBS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和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做到“堵疏”结合。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媒体。新媒体的普遍应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所以,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和举办讲座,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主动抵制有害信息,增强大学生的辨别力和免疫力。

突出氛围建设,增强教育效果。目前,全社会都在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高校也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会使得大学生产生厌倦、反感,学生从小就接受灌输式的显性教育,他们对于此类教育多少会产生抵触情绪,刻意回避。此时,运用新媒体开展隐性化教育,突出氛围建设,从教育形式上增强教育效果。

隐性化教育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环境和氛围,逐步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实践,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一种教育。④加强新媒体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新媒体平台,定期更新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信息,注重议题设置,加强互动,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以正面宣传、反面点评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最终,达到在营造文明、生动的传播环境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当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同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发挥活动引领作用。在新媒体上开展活动更能拉近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距离,使利用微信、微博和QQ等工具互动性强的特点,以传递正能量的表述词为活动冠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氛围营造。

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水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结合新媒体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高校要主动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优势,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授课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全覆盖,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利用“慕课”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翻转课堂”,由大学生在课堂上主讲学习体会和心得,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和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价值观念内化,巩固教育效果。目前,在网络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有个别极端的情况出现,例如,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力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图给主流意识形态抹黑。此外,还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不当的情况,过分吹捧,用词不当,显得“假、大、空”,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下降。这两种情况对大学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加以重视,加大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建立专门的主题网站,科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利用BBS论坛、QQ群、微信群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进行引导和讨论;构建微博体系和微信平台,打造高校辅导员博客群,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用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互动性,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作者分别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讲师;本文系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马列·科社)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山东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和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CSZJ21、sdut2015xsgz03)

【注释】

①“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③宋伟:“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理论学刊》,2015年第3期。

④王双群,潘学良:“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