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雨(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古典音乐听众的社会分层
——中、英古典音乐厅中的听众对比
■罗梦雨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西方古典音乐通过音乐会这种媒介在不同的国家传播,传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听众的组成也有很大差异。本研究在中国的上海和英国的伯明翰开展对古典音乐会听众的调查,涉及了音乐之外的更多的传播和社会问题,也涉及了两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和文化体系。主要研究方法是量化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的访谈,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最后,展示和分析了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系统对古典音乐在该国的发展以及参与音乐会听众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传播音乐社会学受众研究跨国对比研究现代与后现代
罗梦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文化产业。
在不同的国家中,西方古典音乐传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听众的组成也有很大差异。本研究针对中国和英国古典音乐会听众,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通过对上海和伯明翰的古典音乐会听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收集了数据,并运用了布迪厄的理论及结合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经典之作《区隔》①Bourdieu,P. Distinction. London: Routledge,1984.中提到,人在社会中的分层并不是强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日常活动而自然成形。特定阶层中的人开展的文化活动一定会符合某个条件,那就是能够使他们认同自己所在的阶层;他们购买特定的文化产品也一定会区别于其他阶层——这样社会结构中的层次也就此形成了。布迪厄强调:“社会身份是通过差异来定义并获得的。”②同上,p. 167.他同时也指出了文化生产和购买的概念。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购买与选择,实际上“归功于他们的价值观,同样,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选择行为来体现”③同上,p. 84.。
艺术传播和音乐社会学领域中的学术研究也运用了布迪厄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概念模式。比如2007年一次对德国剧院行业进行的调查研究,④Eikhof,D. R. and Haunschild,A.‘For art’s sake! Artistic and economic logics in creative production’,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 2007,vol. 28,pp. 523-528.用的理论框架就是布迪厄的观点:个人行为是由特定的思维逻辑驱使的。该研究分析了个人行为的经济逻辑和艺术逻辑,和它们与德国剧院行业整体发展的关系。这两种逻辑影响着演员的创造性和剧院经理的商业运营计划。经济逻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管理模式不会直接与他们自己的职业现状联系”;其次,“剧院艺术家们都承认自己在有计划地投资社会资本”。①Eikhof,D. R. and Haunschild,A.‘For art’s sake! Artistic and economic logics in creative production’,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 2007,vol. 28,p. 529.艺术逻辑则是这些艺术家们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把个人生活也当作一件艺术品。该研究运用的方法也值得关注:主要是基于“量化的一手和二手数据”②同上,p.525.的访谈。
本研究中运用到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关于现代和后现代“品味”。人们通常认为,现代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越来越西方化③Kumar,K. TheRiseofModernSociety:AspectsoftheSocialand PoliticalDevelopmentoftheWest. Oxford: Basil Black well,1988. Gellner,E. Plough,SwordandBook:ThestructureofHumanHistory. London: Collins Harvill,1988,p. 162.。然而“后现代的观点则是,也是首先要涉及的,观点和主观性:它不再主要关注‘物质现实’”④McGuigan,J. ModernityandPostmodernCulture.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p. 2.。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别的阶段,我们把它称为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⑤Delanty,G. ModernityandPostmodernity:Knowledge,Powerand the Self. 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2000,p.153.。对现代性的理解主要基于工业元素,而后现代则是后工业,好比文化之于社会的状态。⑥Kumar,K. FromPost-IndustrialtoPost-ModernSociety:NewTheoriesoftheContemporaryWorld.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1995.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超越了现代主义。同样,谈及后现代音乐时,克拉默(Kramer)提及“它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和文化、社会还有政治背景紧密相关……它挑战‘高级’和‘低级’风格的界限……它质疑精英和大众价值的双重排斥……它不单单是对现代性的否认或者延生,而是既有突破又有延生”⑦Kramer,J.‘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usical Postmodernism’In Postmodern Music/ Postmodern Thought,eds. Lochhead,J. and Aunder,J. New York: Routledge. 2002,pp. 16-17.。音乐后现代的概念在之前音乐现代性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两个概念在后面分析中国和英国古典音乐会听众时还会提到。
社会因素会对中、英两国人们的欣赏趣味以及文化购买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对商品本身的占有或者是动态的邂逅产生出了现实化的美学满足感,而现代购买行为正是基于这种美学满足感。后现代文化生产依赖于对权利的解读,并在抽象的环境中获取意义。⑧Morris,M.‘Interpretablity and social power,or,Why Postmodern Advertising Works’,Media,Cultrue and Society,2005,vol. 27 (5),pp. 697-718.在中国,这个现代社会,参与古典音乐会听众的欣赏口味受到现代和西方思想的影响。相对地,在英国参加古典音乐会的听众很可能具备了后现代音乐“品味”,这种“品味”“改变了西方对时间、空间、社会、个人、家庭还有国家的基本概念”⑨McCracken,G. CultureandConsumption.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p. 3.。
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了质性和量化分析,也就是基于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一方面,在中国上海和英国伯明翰的音乐厅,对古典音乐会听众展开调查,时间是音乐会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SPSS分析也用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另外,笔者也在两国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受众中选出了自愿参与后期更深入调查的听众,开展了20组一对一的访谈。
在中国,问卷调查是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发放的。发放问卷调查时的音乐会是由英国BBC交响乐团于2010年5月18日为上海听众呈现的。总共有135份问卷成功收回。英国的部分,是在伯明翰交响音乐厅开展的。所发放问卷的音乐会是2010年5月27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俄国古典作品专场。成功收回的问卷一共是173份。
在质化研究中,采用的是一对一访谈,地点是交响音乐厅或者其他场合。笔者在中国和英国各采访了20位古典音乐会听众。布迪厄也主张“反省自反性”⑩Bourdieu,P.‘Understanding’,Theory,CultureandSociety,1996,vol. 13(2),p. 18.也就是“基于社会学上的‘感受’或者‘视觉’使得研究者能理解并且控制现场状况,随着访谈的开展,社会结构也同时起着作用”。通过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古典音乐在听众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口味是如何与其他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发生联系的。当然,伯明翰与上海的听众情况的对比过程也是重中之重。
西方古典音乐在公元1601年(明朝年间)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传入中国,并在清朝宫廷流行。直到鸦片战争时,西方古典音乐才开始随着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流入民间。但是西方古典音乐其后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文革”的十年中,经典的西方古典音乐就遭到了严厉的打击和批判。“文革”结束后,西方古典音乐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而迅速发展。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日渐增多,每个城市也都有一到两支交响乐团。通过近年的新闻报道也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支持。这种态度转换是值得深思的。如有西方报道称,“在中国,对西方古典音乐最明显的官方认可来自于李岚清……他写过一篇富含感情的文章致敬50位西方古典音乐作曲家,其中说到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了解西方古典音乐”。①Kahn,J.,Wakin,D. J. and Shen,R.‘Classical Music Looks Towards China With Hope’,http://www.nytimes.com/2007/04/03/arts/ music/03class1.html?pagewanted=all&_r=0,2007,[2015-03-17].对政府来说,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彰显国际地位,文化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再也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它也逐渐成为中国外交策略中的关键因素。②Becker,J.‘After Years of Silence,China’s Growing Passion for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Sounds Vibrant Note’The Independent,Foreign News,2004,p. 39.
除了来自政府的官方支持,古典音乐在中国的繁荣发展也有很多其他原因。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大部分城市里的家长不遗余力地关注对子女的全方面教育问题。这也导致中国很多城市出现了古典音乐热的现象。《中国日报》网络版也有文章提到:“好像每个家长都在把子女送去课余的音乐教室。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三千八百万琴童都有能力欣赏肖邦或者李斯特。如果你有机会愿意问问家长或者琴童学习西方古典乐器的初衷,你就会发现得到的答案并不是音乐欣赏而是在高考中获得额外加分。”③Chinadaily.com.cn.‘A Classic Conundrum’http://www.chinadaily. com.cn/opinion/2009-07/10/content_8450275.htm,2009,[2015-03-17].这也说明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热是比较表面的。
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在欧洲国家历史悠久,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此说明的是,古典音乐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而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交响音乐。古典音乐的起源和西方礼拜式和教堂音乐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非常重视音乐,资产雄厚的人如果不会读乐谱不能演奏乐器,在社会上也得不到尊重。巴洛克时期,人们则是更加关注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时期,也就是公元1750至1820年,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18世纪也是哲学迅速成长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深受科学理论影响,抵制顽固的宗教教义,他们提倡自我表达,挣脱教堂和国家的束缚,反对宗教和极权君王对人性的压迫。④Kallen,S. A. TheHistoryofClassicalMusic. Detroit,New York,San Francisco,Conn,Maine and London: Gale Cengage Learning,2003.这种思潮对艺术、艺术家和大众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古典音乐方面,这个时期宗教音乐作曲家迅速减少,世俗音乐作品则不断增多,特别是那些写给中产阶级听众而不是贵族的音乐。
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在18世纪中叶出现,其中两种重要的形式的代表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交响曲。巴赫和莫扎特都是古典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人物。另外,乐器的发展和交响乐团的出现也不可忽略。这就为交响乐团在宫廷、教堂、演奏厅和戏院的表演提供可能。
在当代,古典音乐仍是英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世纪初期开始,现代和当代古典音乐也在迅猛发展。古典音乐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比如后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后现代性并不是一个历史阶段,而是一种普遍态度。⑤Kramer,J.‘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usical Postmodernism’In Postmodern Music/ Postmodern Thought,eds. Lochhead,J. and Aunder,J. New York: Routledge. 2002,pp. 16-17.古典音乐虽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它在英国也正以新的面貌被人们认识,比如采用新的演奏技巧以及吸收其他音乐种类的元素。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国家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在中国,古典音乐仍处于现代阶段,而在英国它已逐渐步入后现代阶段。首先,古典音乐是起源于西方的,而它在经过长时间发展、成形之后才为中国人所接受。第二,在“文革”十年中,古典音乐因为其“西方的资产阶级背景”而受到长时间的封杀,古典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不得不中止他们的音乐事业或者转而为革命样板戏服务。而在这个时期的英国,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许多古典音乐家和作曲家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就对古典音乐会的参与而言,在英国这已是长期传统,但是在中国,这还是一种相对较为新鲜的文化行为。这种现象不仅与音乐有关,还关系到两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差异。虽然古典音乐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被认为是“老套”的音乐形式,但在中国它仍然象征着“现代”,各地都在积极投建音乐学院、音乐厅和交响乐团。在乐器的制造方面,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供应商。
之前提到,笔者运用了SPSS软件分析在两国的问卷调查中收集的数据。在这一部分,将会结合布迪厄的理论对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结合理论来分析从访谈中收集到的质性数据。
笔者首先关注两国票价系统的不同。在伯明翰交响音乐厅发放问卷的那场音乐会,最低的票价是5英镑(学生票,大致折合50元人民币),最高的票价是39.5英镑(大致折合395元人民币),其中票价随着座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英国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最低票价是90元(学生票),最高票价则高达1680元。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在上海听一场古典音乐会的成本要比在伯明翰高很多。总体来说,在中国,古典音乐会是一种相对奢侈的文化活动。
问卷中有18个问题,但是在分析和对比在两国收集到的问卷数据之后,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单独研究分析。所以,笔者将主要针对以下几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年龄在中国,古典音乐会听众主要分布于21至40岁的年龄层。而这个年龄层次在英国的听众中却是人数最少的(见表1)。相反,61岁以上的听众在英国有48.0%的比例,而在中国只有1.5%。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会吸引的听众年龄比英国的低。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是历史原因。二战之后的中国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尤其是在“文革”中,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都被严厉批判封杀。而如今61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文革”期间大概是二十来岁。也就是说,这些“文革”中的年轻人从来没有把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他们娱乐或者兴趣的选项。而21至40岁这个年龄层次的中国人,基本是在“文革”之后出生的,他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且生活在物资丰富的当代,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也就更容易去欣赏西方古典音乐。而在二战之后的英国,文化迅速发展,西方古典音乐一直都是英国的传统音乐形式,那一代的英国人也就跟随着古典音乐的复兴一起成长。但是当代英国,更年轻的一代人对古典音乐并不“感冒”,他们喜欢更加直接更加浓烈地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比如摇滚音乐(又以其中的朋克音乐为代表)就是青年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青年一代的一种符号象征。音乐已经成为他们对自己青少年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在英国,41至60岁和61岁以上的年龄层次更加喜爱古典音乐。“文化欣赏趣味首先取决于对文化品位的认知,这是直接通过大众传媒获取的。各种文化趣味直接的互相交流通常是通过反抗来体现的。”①Kuipers,G.‘Television and Taste Hierarchy: the Case of Dutch Television Comedy’Media,CultureandSociety,2006,vol. 28(3),p. 361.
表1 受访者年龄分布
表2 受访者就业状态分布
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两国听众之间的职业(见表2、表3)和受教育程度的比较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很明显,两国西方古典音乐会听众都属于较高的社会阶层,也有较强的购买能力。而且,他们受教育程度也较高,大部分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品位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能力还有知识水平都有密切关系。布迪厄提到:“阶级的存在是通过文化的消费和生产来定义,这个过程不需要符号化,也不需要很刻意。”②Bourdieu,P. Distinction. London: Routledge,1984,p. 485.古典音乐在社会中通常被认为是高层次的文化形式,古典音乐爱好者也被认为属于社会中较高阶层,受过较好教育或者有较强的经济能力。那些较高阶层以及受过更好教育的人也会通过对古典音乐的购买行为来认同自己的社会身份并使自己区分于其他阶层。社会分层也就通过不同阶层的惯习自然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知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高层次的文化“品味”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阶层是一种排挤,因为他们没办法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布迪厄也谈道:“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收入,而收入又随着教育资本和职业变化,也部分受制于教育资本,部分取决于隐藏的条件比如性别和父辈的文化或者社会资本。”①Bourdieu,P. Distinction. London: Routledge,1984,p. 98.结合之前提到的年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英国,古典音乐会听众都属于社会中收入较高且受过较好教育的群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阶层就由他们的文化购买行为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区分开了。
表3 受访者行业分布
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受调查的86.4%的中国听众都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而在英国这个百分比是52.7%(由于中英两国教育体系及级别分类差异,在此未将听众受教育程度对比表列出)。加上之前谈及的职业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两国听众都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布迪厄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说道:“学业的证书通常是对一种能力的保证,保证受教育者拥有一种普遍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广度又是和学业证书的等级成正比。”②同上,p. 17.另外,在问及听众是如何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的时,48.9%的英国听众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学校教育是兴趣的主要来源。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比平常人有更多接触古典音乐的机会,同样,他们也会通过古典音乐来认同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
态度态度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涉及听众对古典音乐和一般的流行音乐的态度。这个问题在问卷中的形式是:“您是否认为古典音乐优越于其他音乐?”以及“您是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笔者也都输入了SPSS软件,分别导出了两个表格(表4、表5)。
表4 受访者对“是否认为古典音乐优越于其他音乐”的回答
表5 受访者对“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回答
表4中明确显示,63.6%的英国听众并不认为古典音乐优于其他音乐形式。他们认为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不同,但是不一定“优于”其他种类音乐。而中国听众中,只有7.4%不这么认为。有36.3%的中国听众表示古典音乐的确优于其他音乐形式,剩下的则表示中立。这也和历史原因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包括西方古典音乐在内,受到了中国各阶层的欢迎。“中国人开始相信西方音乐更加科学,更加富有英雄气概,因为它是国际的,所以被认为是进步的象征。相反,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要么被轻视,要么就改成管弦乐的配置。”③Bezlova,A.‘Music: China’s Rhapsody in Red - From Mozart to Puccini’,2004.这也和媒体对西方社会报道的手法有关。访谈中,笔者还请受访者描述古典音乐。英国听众提及的高频词有“传统”、“对古典音乐的爱”、“与之一同成长”、“与灵魂有关”等等;而中国的受访者则更多强调古典音乐的“神秘”、“现代性”、“放松”、“脱离现实世界”等等。由此可见,两国听众对古典音乐的态度非常不一样。后者认为古典音乐仍是现代新潮的事物,而前者已经步入古典音乐的后现代观念阶段。之前提到,音乐后现代性与态度有关,这体现在对英国听众的调查结果上。比如,音乐后现代性“质疑精英对大众价值观的排挤”并且“将音乐的意义和结构定位在听众之间而非乐谱、演奏者或是作曲家之中”。①Kramer,J.‘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usical Postmodernism’In PostmodernMusic / PostmodernThought,eds. Lochhead,J. and Aunder,J. New York: Routledge. 2002,pp. 16-17.从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当代的英国,古典音乐已经不再具备之前的社会地位,听众更多的是强调自己本身对古典音乐的爱,这就好像启蒙运动中人们关注的人性解放。相应地,中国听众心目中古典音乐的地位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本研究针对中国和英国的古典音乐会听众,进行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音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其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古典音乐”指的是中古时期起源于欧洲并流传至今的一种西方音乐。古典音乐在英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又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时期。然而在中国,古典音乐相对年轻。它于明朝以外交形式传入中国,并在后来的清朝宫廷流行,鸦片战争之后才流入民间。“文革”期间,古典音乐因来自西方而被严格封杀,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被社会接受并获得迅猛发展。参加古典音乐会在英国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然而在中国,这却是比较新鲜、摩登甚至潮流的文化形式。
研究中主要用到布迪厄在《区隔》中所阐述的理论。它关注的是人们的艺术欣赏口味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正如布迪厄描述的,社会中的阶层和区隔是通过人们的文化活动还有“惯习”自然形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也会开展各种不同的社会以及文化活动。正因如此,那些有着类似生活习惯和趣味的人就会形成社会中的小群体,也就是我们说的“人以群分”。在某个阶层中的人也会通过开展特定的文化活动来强调他们的身份属性。这样,人与人、阶层与阶层的差异就日益扩大了。当然,人的欣赏口味也和一些外在因素有关,比如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等。
通过对上海和伯明翰的古典音乐会听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成功收集了不少量化和质化数据,也运用了布迪厄的理论,同时还结合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数据进行分析。两地听众有一些相似性,比如他们都来自社会中较高的阶层,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较强的经济能力。他们也基本都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当然,两地听众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两国古典音乐传播的历史轨迹截然不同,这对两国听众差异的形成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年龄和态度问题上。在中国,“文革”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封杀对当时社会中的年轻人以及整个社会对音乐的价值取向和欣赏口味都是巨大的冲击,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艺术事业的发展也扭曲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态度。但是在当今,古典音乐热频繁出现,政府也给予全方位支持。在英国,启蒙运动中提倡的思想影响了古典音乐爱好者,比如,对人性解放的强调。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英国听众更加关注古典音乐对自我的表达——而在中国,古典音乐很少被这样理解。
其次,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是获得现代性的过程,而在英国,它已进入后现代时期。这个结论在研究的多个方面都有显示。研究结果和布迪厄的“品味”和社会阶层理论大体一致。比如,两国古典音乐会听众的阶层、职业和教育背景在社会中都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当然,两国听众的差异也非常明显。音乐后现代性模糊了高层次和低层次欣赏口味的界限,这也是英国古典音乐市场的情况。相反,在中国,高层次和低层次之间仍然界限明显。
(责任编辑: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