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区域发展
——访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祝尔娟教授

2016-06-21 01:59续佩佩
祖国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研究

记者/续佩佩 杨 晨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发展
——访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祝尔娟教授

记者/续佩佩杨 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全国最早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高校,从2007年开始,专注于京津冀一体化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从2012年以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共同研创“京津冀蓝皮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了五部:《京津冀发展报告(2012)——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京津冀的重要参考文献,先后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优秀皮书”一等奖,并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

今年4月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2016京津冀蓝皮书发布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为了进一步了解2016京津冀蓝皮书的主要观点,了解京津冀蓝皮书主创团队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及政策建议,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尔娟教授。

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尔娟教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与使命

祝教授对记者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由区域发展内在要求、生态环境“倒逼”、国家战略需要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京津冀地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五大战略意义: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构筑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和“大国重器”集聚区;成为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发挥带动中国北方向东北亚、西亚、欧洲全方位开放的门户作用;成为探索空间优化、科学持续、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示范区。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四大关系,即中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共生互动关系;北京与天津两大中心城市分工合作关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关系;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北京应从四个方面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一是在“瘦身”中“强体”,关键要实现“三个结合”,即将功能疏解与破解“大城市病”结合起来,将功能疏解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将功能疏解与优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结合起来;二是在“合作”中“增能”,即在加强京津冀金融、科技、交通、贸易、物流等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点、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在“输出”中“带动”,优化空间布局,缩小区域差距;四是在“整合”中“引领”,发挥北京科技引领带动作用,对京津冀现有产业园区以及人才科技资源进行整合,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研究京津冀指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从规划设计转向通过政策调控来引导和落实规划。而政策调控离不开运行监测。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监测平台,可为政府监测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有效调控提供客观依据。

2016京津冀蓝皮书,主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研究,目的就是要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平台,为政府监测进程、实施有效调控政策提供依据。该书重点研究了五大指数: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企业指数和人口指数。如发展指数研究,构建了以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五个力”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测度结果显示:北京核心地位稳固,北京的发展指数各分项得分及综合得分,都远高于津冀,表明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有坚实基础;北京的创新力指数得分最高,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技术和发展能力的支持;京津冀正处于新旧驱动力“换挡期”;北京、河北凝聚力下降,天津辐射力有待提升;三地差距有缩小趋势等。

运用大数据监测产业协同发展进程

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采用京津冀全样本企业大数据,对2014-2015年京津冀三地企业相互投资的规模、速度、行业分布及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三地互投活跃,北京外溢效应显著,北京对津冀投资呈“井喷”状态,并已成为资本净流出地;津冀两地相互投资也明显提速。二是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研发和资本环节,对河北的投资倾向于制造环节,三地相互投资助力产业协同。三是三地投资向产业轴、发展带集聚,投资的热点地区是滨海新区及唐石廊保四地。四是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北京:科技、文创成为吸资重点,产业层次趋向高端化;天津:先进制造和现代金融为吸资重点,升级步伐加快;河北:钢铁、化工和汽车制造吸纳投资均居于三地首位,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等。

突破发展瓶颈 释放发展潜能

全面创新改革,应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推动要素与结构“新组合”,突破发展瓶颈,释放发展潜能,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从区域角度来看,全面创新改革,绝不仅限于科技创新,而应是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内的综合协同创新体系: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市场开放(对内对外),打破各种影响要素流动的人为障碍,促进劳动力、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要素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中观层面,即在明确主体功能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弥补“短板”,促进人口、产业、城镇、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等布局优化。宏观层面,主要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为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扫清道路、保驾护航,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以打造首都新型智库为目标,注重研究成果应用转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2013年),以祝教授为核心的首都圈研究团队,承担了中央研究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为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提供重要参考。如受中央财经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完成了“京津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课题;如承担北京市委研究室委托的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为北京市委市政府迎接习总书记对北京市考察做了重要的前期准备。为此,北京市委研究室特发来感谢信。目前,相关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原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北京市人大主任牛有成、常务副市长李士祥等人的重要批示,还有的成果被提交给国务院办公厅。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2014年),该研究团队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系列文章,对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政策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后(2015年),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研究了“协同创新”问题,从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城镇、公共服务、人口、制度保障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协同发展,并与龙信数据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目的都是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发展发挥首都高校的智库作用。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