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 勍 李俊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向标”
——2016京津冀蓝皮书解读
记者/张 勍李俊强
日前,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的出炉,是对前一阶段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京津冀一体化之路的展望。其中呈现大量的调研报告、数据结论、问题对策,将为指导三地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刊编辑部特将报告内容的主要思想进行如下总结。
通过协同发展指数研究,可以摸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底数,把握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向标”,标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态势与变动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温度计”,度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变化与实现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晴雨表”,揭示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关键环节;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测员”,研究和记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变动特征与运行轨迹。
2016京津冀蓝皮书构建了由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等五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从测度结果来看,2013年北京的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最高(0.8245),天津其次(0.4209),河北略低(0.3687),反映了北京的发展水平远高于津冀,充分显示了北京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北京综合发展水平在过去十五年间显著提升,2014年比2000年提升了近6倍,发展增速在2012年后变缓,逐渐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凝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其中辐射力和凝聚力要素自2009年后在影响力的占比中处于不断提升且处于持续快速上升的状态,对北京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其自身“五个力”中,创新力指数得分最高,为北京经济转型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技术和发展能力的支持;支撑力指数得分排在第二位,为其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升级空间和重要支持;驱动力指数自2010年起增速放缓,这意味着驱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驱动力正在衰落;辐射力稳步上升,说明北京对区域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与周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基础;凝聚力得分较低,反映了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扰,正在由对周边地区“虹吸”为主转为扩散为主。综合分析,加快转型升级,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来缓解“大城市病”,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动力,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天津发展指数的“五个力”中,支撑力较强,但驱动力仍以投资为主,这说明天津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亟须找到新的经济驱动力,显然,加快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转型势在必行。创新力指数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这为天津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创新动力。凝聚力指数得分较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凝聚力明显增强,反映了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投资等综合环境日益改善,正在成为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实现大发展的有力保障。辐射力指数得分最低,反映了天津仍处于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对周边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分析,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天津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河北发展指数内部结构的“五个力”中,支撑力指数最高。创新力指数增幅最大,特别是其新增企业数量、新增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产业GDP占比等三级指标均明显提高,反映了河北的创新力起步虽低、但发展快,有巨大发展潜力。驱动力指数呈持续增长态势而且增幅很大,但驱动力中仍以投资为主。凝聚力指数在“五个力”中得分最低,且有下降态势,显然,凝聚力是影响河北快速发展的明显短板。辐射力指数得分起步虽低、但上升快,指数得分超过了天津。综合分析,河北省近十年来经济发展进入较快发展阶段,除凝聚力外,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和辐射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石家庄、唐山、邯郸、廊坊、沧州等,在“五个力”增幅方面各有突出表现,是河北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增长点。但一些数据也显示出以投资驱动为主、规模数量型的发展方式以及凝聚力不足等,越来越成为制约河北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完善环境增强凝聚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河北未来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发展报告构建了由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等五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其中驱动力主要测度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传统驱动力,并将其与新的创新驱动力进行比较,测度结果显示:北京传统驱动力在减弱,创新驱动特征明显。北京的驱动力指数得分从2004年的0.9850下降到2013年的0.8034,而创新力指数得分(2013年为0.9390)远高于津冀,为北京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天津、河北仍以传统驱动力为主,创新驱动正在形成。近年来津冀无论是驱动力还是创新力都呈上升态势。天津的驱动力指数由2004年的0.2459上升到2013年0.4726,创新力指数由2004年的0.1895上升到2013年的0.2867;河北驱动力也由2004年的0.2988上升到2013年的0.4357,创新力指数由2004年的0.2041上升到2013年的0.4534,反映了天津和河北经济增长在主要依靠传统驱动力的同时,其创新驱动力正在形成,处于新旧驱动力的交替阶段,转型升级任务仍十分艰巨。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进行了企业发展指数研究,由企业实力、企业活力和企业创新力三个子指标体系构成。本研究对京津冀企业发展(2000~2014年)进行了15年跨度的分析,以期总结京津冀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特征,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
从企业发展指数排序来看,无论是综合得分还是分项得分(企业实力、企业活力、企业创新力),在京津冀前10位中,北京区县均占7位。在京津冀44区县企业综合排序中,滨海新区(排名第4)和武清区(排名第10)进入前10位,西青区排名第11位,这三个区县尤其在企业创新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未来天津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载体。但天津各区县企业发展很不均衡,有6个区县企业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排在后10位,尤其企业实力分项指标排序,天津有9个区县落入后10位。这些都说明天津内部区县企业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在河北的11个地级市中,除石家庄排名进入前10位外,7个排在中游,有3个落入后10位。从企业创新力来看,河北落入后10位的有4位,企业创新力有待提高。这说明河北企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中游,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进步状况、生态状况、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环保制度及政策等在内的5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生态文明指数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三地生态文明状况进行了10年(2005—2014年)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从总体水平看,北京最优,天津平稳,河北起点低、增速快。从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北京生态文明指数水平基本维持在0.6至0.8区间;天津生态文明指数稳定地维持在0.4至0.5区间;河北生态文明指数增长最快,由2005年0.263跃升到2014年的0.518,超过了天津。从发展趋势看,京津冀三地生态文明水平差距趋于缩小。2012年河北生态文明指数达到0.461,与天津同步,2013年超过天津,2014年突破0.5。从指数结构看,生态状况北京最好,资源利用天津最高,环境质量河北增长最快。
报告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领导下,生态建设与协作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积极的进展。三地之间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与交流,进行了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启动了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机制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制约,区域生态恶化势头仍未彻底扭转,生态协作机制建设总体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对生态建设及生态协作的认识存在误区,生态协调管理机构欠缺,生态建设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社会治理机制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要真正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还任重道远。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制度建设,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认知与觉醒。
提高人口生命质量是促进人口发展的必然选择。除医疗水平、健康素质等硬实力以外,文化软实力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地区综合实力来说同样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在京津冀区域内,紧邻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就有二十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组成的贫困集中连片带,实属罕见,这无疑制约着京津冀地区人口发展能力的提升。从现实层面考虑,河北省各地级市对北京、天津两地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并不占优势。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的最佳路径就是依靠本地高等教育培养地方优秀人才,从而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河北各地级市应利用北京和天津拥有的丰富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共建,并结合地方人才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道路。提升人口生命质量,可提高河北省各地级市的人口发展综合能力,缩小与京津两地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