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的困境及突围

2016-06-20 02:54史利平
中国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寄宿制道德教育道德

作为一个独特的空间场域,要想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的困境,需要采取适切于该类学校的特殊策略和路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德育的实效性并非如人所愿。整个学校德育“被一种知性论的德育范式所统摄,人被淹没在技术理性之上的思维范式中,疏离了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世界,遗忘了人的情感,使得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存在等根本问题被忽视或畸化,缺少应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1]

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存在着德育付出和产出呈负相关的尴尬。为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实效,本文在厘清德育困境的基础上,探寻形成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现实之难

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保障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困境。

(一)德育内容难以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作为原生的生存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凭借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割裂的血缘亲情,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积淀着人生的“底色”。较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最为重大和深远,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性格、品德、上进心养成和社会融入的关键期,家庭教育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德育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不仅可以利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显性的道德教育,还可以利用亲子关系、家庭文化对子女进行隐性的道德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使得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针对性。家庭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水平。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内容中缺乏的正是这种原生的、亲情链接的特质,无论其德育教材中内容如何多元、丰富,其德育效果都难以摆脱缺失家庭亲情深度交流而带来的问题。

(二)德育方式难以摆脱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印记

作为一种类别特殊的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对象不仅全是未成年学生,而且都远离家庭,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学校苦于学生人身和心理安全的考虑,对其进行严格、封闭、规训式的管理。众所周知,学校德育采用渗透式的化育和生活化的浸染方式更加长效。但是,受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宿管教师、生活教师和德育教师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训化的德育方式,很难做到家庭亲情式的渗透教育和回归社会的生活化教育。寄宿制学校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如果采用这些“宽松”的德育方式,那么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成绩就难以得到保障。

(三)德育情景难以突破学校和社会沟通的藩篱

“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素,它不是镶嵌于生活的、一个可以任意装卸的部件,它是融入、渗透于生活的,它存在于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之中。” [2]可以说,社会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活水,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将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德育的这一特性内在规定了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在实践中感悟世界的意义,构筑自身的精神世界。然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但也造成了学生生活的单一化和同质化,使学校德育的情景被圈囿于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德育内容难以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在德育过程中,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德育效果难以达成。

二、症结之深

由于长期寄宿于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剥离”与“游离”现象。家庭教育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也转移至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承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双重责任,发挥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功能。正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承担的这种双重责任和功能,使其德育的成效也颇受关注,但高关注度不意味着高成效。就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困境的成因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家庭德育的弱化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由于家校之间相距较远,父母和子女异地而居,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家庭和学校的德育责任发生了重新分配。农村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家庭德育的一部分功能,而家庭德育则出现了弱化的态势。由于家庭德育的发生是基于亲情基础之上的独特育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质。而这种弱化的家庭德育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势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农村以“单亲式”“隔代式”和“寄居式”等方式生活的学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父母的缺位导致了家庭德育功能的进一步消弭。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存在于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得到正确引领和及时矫正,从而在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3]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强烈的反社会倾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家庭德育的弱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任务更为艰巨。

(二)学校德育的规训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道德规范可以分成很多方面,如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等等,但学校实际上最为重视的是‘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切有利于维护学校秩序的观点、理由和思维方式都将受到鼓励,反之,则受压制。”[4]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家庭德育的弱化,学校成为学生德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渠道,导致了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集体规训化现象更为突出。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建设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小到饮食起居,大到品德修养,可谓无所不包。为此,农村寄宿制学校采取多种德育方法和策略养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是,这种以规范化为宗旨的德育更多地强调外在刚性要求,对学生内在精神形成的关注度较为薄弱。而真正的德育并非仅仅囿于维护学校秩序的一种外在的规范性工具,而是要启发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将内在的向善性激发出来。

过分强调外在规范与约束,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忽视。而在德育中,一个必要的价值取向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自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丰富个体,这个意义上发育成熟的个体,思想自由,精神独立。[5]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学生主体自觉、自主参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发展。

(三)社会环境的隔离化阻碍生活对学生的化育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每周五天的寄宿生活,将其生存环境局限于校园的场域之内。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社会环境被阻隔于校园之外,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实践仅局限于表层性的活动,如文艺活动、节日活动等。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指导,学生也并未能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多少德育体验。可以说,除了学校内的德育,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德育信息、实践体悟非常有限。这使得学生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导致社会生活对学生情感渗透和形塑感化的化育作用也无法实现。

三、未来之路

作为一个独特的空间场域,要想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的困境,需要采取适切于该类学校的特殊策略和路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立足校园——在道德社群中浸润心灵

杜威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方式这个概念下,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6]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形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一个具有道德性的社群对于学生心灵、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强的正向影响力。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从调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入手,构筑具有高尚道德的社群。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真诚的爱心和学生建立起和谐、信任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寄宿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先进事例作为其道德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积极形成德育社群,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无形的道德浸润,进而提高道德素养和水平。

(二)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提升道德思辨力

封闭于校园围墙之内的德育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2]面对德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走出校园”,将社会实践引入德育体系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行为的实践者。这就需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更新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建立道德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定期去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家里帮助其料理家务等。在这些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思索、体悟与需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 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7]正是在这些蕴含丰富德育因子的校外实践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锻炼其道德分辨意识和行为判断力,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基础。

(三)回归生活——在体验中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道德是意义世界中的一员,它内在于生活。”[2]德育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从而逐渐形成“生活对于我是有意义的”的观点。与此同时,德育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我对生活是有意义的”的观点。因此,德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引领学生探寻生活意义的窗口。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德育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发生的道德问题作为德育活动的切口,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发挥道德对生活的引领。“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8]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积极调动家庭德育的优势,使学生在与家庭生活的血肉联系中触动灵魂。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社区生活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指导,增强社会德育的成效。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要想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建设要构筑立足于学校、延伸至校外的德育网络,积极拓展德育资源,形成内在于学生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唐汉卫.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3-7.

[3]柳翔浩.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法律救济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3):124-127.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55.

[5]郭凤志,胡海波.从政治型到文化型:中国当代德育型态的嬗变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1-45.

[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6.

[7]闫守轩.学生: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13-15.

[8]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研究,2005(1):15-16.

【史利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邱 璇

猜你喜欢
寄宿制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