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
摘 要:教师口语是一门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对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着力从教师示范、学习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重构课程。
关键词: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构想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师口语”课程是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训练必修课,归属应用语言学科范畴,以实践为途径,训练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运用技能的能力训练课。具体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大模块。
一、教师口语教学的现状
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口语”课程作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课程,并未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充分重视,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的现象在高校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师范专业要么不开设这个课程,要么就是教学课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为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少需要72学时,但很多学校随意删减课时,无法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
2.教材编写的缺憾
目前,众多口语教材版本一般都是按照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大模块来编排。编排体系虽合理,但大多教材训练材料不足,制约了实践效果,而且缺少规范的声像辅助材料,这些都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生源地语言习惯的影响
高校生源来自不同省份地域,势必受到生源地语言习惯的影响。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存在地域差异,长期养成的地域语言习惯根深蒂固,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各个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方面的差异,相较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更大,这些都给口语教学的规范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单向线性教学模式制约
传统的单向线性教学模式始终是重“教”轻“学”,教师是“我教你学”这个进程的发动者和控制者。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像“教师口语”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二、教师口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教育部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教师口语教学实际,笔者在此仅就个人的教学感悟提几点设想。
1.教师示范性
担任“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既应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探究者,也应是口语实践的示范者。除要对理论知识了然于胸,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听说能力、辨析能力,给学生做好示范。因为口语是口耳之学,所以教师的示范能力尤为重要。“言传身教”,良好的表率是学生学好口语课程的先决条件。听辨能力对口语教师来讲也很重要,仔细聆听,分辨学生语言表达当中的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对症下药”。
2.学习方法多元化
教师口语的三个模块各有侧重,教师在教授这几个模块时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普通话语音部分的内容,应在精讲的基础上,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同地域的学生必然受到本方言区的影响,想要改变十几年来养成的语音习惯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纠错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练习。一般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当中,根据当时的语境进行沟通交流。之后由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互交流,互助学习,教学相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注意情境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决不能忽视点评环节当中的归纳总结,只有在总结当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职业口语部分的内容,应采用专题式学习法。
3.评价方式合理化
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检测作用尤为重要,应重视教师口语课程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力求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制度健全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教学改革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应用类课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 蓉.教师口语教学的特点及实施策略分析[J].语文天地,2013,(2).
[2]江善敏.浅谈《教师口语》教学的实践性[J].才智,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