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芬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更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古人曾要求人们要“因声求气”,所谓的“因”就是根据,依照的意思,“求”,就是探求,推求的意思,就是说要通过朗读,体味、探求诗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音调,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我在讲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就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可以说整堂课是以读代讲,以读代分析。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对照注解进行了预习,并尝试朗读。上课后,先让两个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而老师不要急于评价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彼此评价。然后就和学生逐句分析朗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何处轻音,哪里重读。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词的:“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因为连日的阴雨天气使得诗人长时间的闷在家中,再加上南方的夏季尽管下着雨但仍然酷暑难耐,这种潮闷的天气自然使得诗人郁郁寡欢。如此的心情,又怎能以欢快的声音读出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一句自然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外面的天晴了,鸟雀最先感知,所以鸟雀们在屋檐下转动着小脑袋叽叽喳喳,呼朋引伴报告着天晴了的好消息,这样的叫声也吸引着诗人走出屋子,来到野外,放眼望去“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终于见到了久违了的太阳,阳光滤去了荷叶上的雨水和露珠,荷叶经过雨水的洗涤是那样的碧绿,挺立在清澈的水面上,让人不自觉的就会吟诵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句子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所以这两句的朗读就应该语调优美,声音中传达出一种欣赏、仰慕、陶醉之感。同时因为是面对一片开阔的荷塘,还要把这种深远的意境读出。而“一一风荷举”中“一一”要读出节奏,让人们似乎能够看到荷叶荷花的错落有致。“举”字自然要重读,否则难以传达出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那种莲中君子的孤傲的气质了。
词的下阙中,主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情怀,所以朗读时语速可以缓慢些,声调也不能够过高,如“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做长安旅”是眼前的荷花触动了诗人的乡情乡思,此时的诗人似乎在喃喃自语“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何时我才能回到你的身旁,”。“五月渔郎相忆否?”此处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对举”的艺术手法,深情的对儿时的伙伴发出了殷切的询问,这里的朗读如果不快速些,急促点,就难以把诗人那种期待之情表现出来。最后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一节课就是这样在师生一遍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临下课时,我又一次让开始朗读的那两个学生重新读,意料之中的,他们的朗读获得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面对着就像《苏幕遮》这样精美的诗词,再也用不着把它们分解的支离破碎了,因为朗读就足以让学生的脑海中永存对它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