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004-04
一、“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美点——文学:散文写作的艺术化
散文写作进入到文学这一环节,也是散文彰显其文学性的时候。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是指表达的艺术化,具体而言主要是解决写作中语言的表现形式,遣词造句依语境而产生的动态性和个性化,还包括如何运用艺术手段和技巧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其中还涉及“丰肚法”中的“趣”(抽象段意的波澜化)。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中的应用,主要解决“怎样写得有趣,写得美”的问题,目的是让散文更吸引人,给人美的享受。
1. 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温儒敏在《语文教科书编写(修订)的十二个问题》和《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中,一方面说要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一方面又强调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摒弃文艺腔。这个意见当然是中肯的,因为“过分”和“腔”说的都是过犹不及。同时,笔者也认为,散文的文学性决定着散文写作至少要比其他实用类写实性文体多点文笔和文艺腔,甚至要鼓励一点语言的创造性,也就是表达上要多点艺术化、个性化,否则难以凸显它的文学性,更何况新意呢?文学环节的艺术化问题,可以从形象的波澜化和语言的诗意化入手,这个琢磨的过程不仅必要而且至关重要,经过反复渲染和推敲的散文形象、词句章法、语言表达,能使散文更有趣、更美,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散文写作文学环节例说
先说有趣。如何让散文写得有趣呢?丰肚法第三步,即抽象段意波澜化,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所谓“活”者,实质就是“波澜化”。所谓波澜化,就是采用多种方式,避免段落内部的行文刻板单调,使其变化曲折、跌宕多姿,充满盎然的生机,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对文段、文句的“意思”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写作不但要写出文章一般的“意义”来,更要写出文章特别的“意思”来,而且真正的好文章,意思往往比意义更高级,更能吸引人,这个意思说的也就是“趣”。
那要怎样为散文的形象制造波澜呢?小说情节的起伏、悬念,通常靠的是艺术的反常和叙述的转折、断裂或者跳跃。散文的形象也是这样,偶尔添加一两笔反常、变形的镜头或片断,可以给读者造成审美心理的落差,从而获取一种“第一次”的新奇艺术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波澜化,也就是言之有趣。这些反常、变形,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陌生化。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再来说美。这里我们着重谈谈散文的语言。如果说文章环节只是写出散文的初稿,那么文学环节则是对散文语言的打磨,哪怕是一般的叙述语言。比如,你写了一篇竹的散文,开笔从竹的自然属性写起,为了强化、映衬竹的特点,你可以宕开一笔,用梅、兰、松、菊、莲等植物作类比,写出它们相同又各异的气质,更渲染凸显出竹的形象,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由竹联想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诗文,你可以通过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把人物的精气神勾画出来,这里可能会运用细节的虚构,以凸显像竹子一般的人(如“竹林七贤”、苏东坡、钱钟书等文人)的品格;由此你又发现竹和中国文人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于是你又可以展开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层层渲染,放笔去写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写中国文化的君子之风,写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竹文明。相较于第一层眼前之竹的实写,后面几层的联想想象,几乎全是虚笔,这就是借竹来抒怀言志,就是诗意的语言、艺术的手法、文学的创作。这宕开的笔墨、横生的枝蔓,构成了文章之趣。每一次的旁逸斜出都是艺术的虚构,而每一次的艺术虚构里,又都彰显着情感的逻辑美。承前所述,散文的神不仅可以生物生序,还可以生趣(波澜化)。
文学的语言有3个特点值得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关注:一是内指性,即指向文中的特定情境,符合情感逻辑;二是心理蕴涵性,即蕴涵作者的心理体验;三是拒阻性,即打破某种语言常规,甚至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发兴趣,获得审美快感。简言之,散文的语言是“超越了语言规范的活生生的具有内容性的语言,是熔铸着作者情思与睿智的特殊话语系统”,因为它超越了语言规范,所以它更自由灵活、更富有诗意、更耐人寻味,也就更具美学价值。
3. 关于散文写作文学环节的说明
散文要抒情,要明理,这情与理都必须是自己的,既不是重复别人的,更不是跟随大众的。这个自己就是程少堂老师所谓的“私”。因为私,所以个性,所以独特,所以艺术。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一定程度上来自表达的艺术化。散文本身就是自由表达自我的语言艺术,不能要求它完全摹写现实生活,而应该允许它适当地进行审美化的艺术虚构。文学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写出形象的波澜化,精心打磨语言的表现形式,通过大量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含蓄有致而又淋漓尽致地抒发自我,从中体验个性化表达的乐趣和创造的美妙,以培养学生对语言鉴赏和把玩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提升他们的人文智慧和素养。这既是语文味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的突破,也是新课程对散文写作的要求。
二、“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的亮点——文化:散文写作的生命化
传统教学法止步于文学的探讨,“但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作文化意蕴的探讨,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个性特点”,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如是说。阅读教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应该说,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明和贡献。文化,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此处说的就是把散文写作从文学的层面上升到哲学、美学、人性和人生感悟的层面,它最终是生命体验和写作主题的融合。可以说,文化环节在散文写作中,要解决的是“怎样写得深刻、写得感人”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共鸣,给人警示,实现价值推送,这真正体现着散文写作境界的高低。
1. 文化环节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味教学法常规模式“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中,之所以把文化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整篇文章)的亮点,当然也是难点。说它是亮点,是因为走到这一步,是散文写作突破庸常,走向更深、更高、更远境界的一步。散文,固然可以写景状物、记事说理,但你从景物事理中联想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就很能见真章了;散文,也可以写你自己的独特经历,但很多时候你笔下分明写的是别人,这时,你从别人的所言所为中看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你是站在哪个角度谈的,别人和你有什么关联,这就能看出你的文化视野和写作功底了。写作无非是一种思维活动,表达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其实,上述这些都是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层结构,都是文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说它是难点,因为传统教学法从未提及此,一般的写作教学思维不习惯向这个深层次开掘,缺乏文化视野和文化观照。文章如何出境界呢?或者说,你的散文不是为灵魂的触动、生命的召唤而写,就会感到隔膜得很,牵强得很,说到底就是生拉硬拽,为了文化而文化。如果我们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了向文化层面开掘的方式,那么一切写作文化的生发都将水到渠成。
2. 散文写作文化环节例说
文学环节是对散文细节的打磨,而文化环节则是对散文境界的升华。
朱自清先生用他低回蕴藉之笔所刻画的父亲的背影,唤起了多少读者心中对自己父亲那种惘然若失的愧疚和怀念的共鸣。朱自清先生的灵魂深处有太多太复杂的情感了,他把这愧疚、这怀念,寄托在了那个不朽的、沧桑的、远去的背影里。
老舍先生眼中济南的冬天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之所以有种别样的神韵和悠长的味道,正是他穿越了雾气浓重的伦敦之后,内心深处对济南“温晴”山水的热烈眷恋和深情呼唤。
宗璞先生如果不是经历了生活中的“焦虑和悲痛”,当她看到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时,花在她眼中不过仍旧只是花,她最多惊叹花之繁盛、之壮美,是断不能睹物释怀,更是无法从花的由衰而盛中深切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的。
不难看出,这些大家的散文之所以深沉感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就是因为他们的写作真正是发私情,写私见,是用灵魂荡涤灵魂,用生命感悟生命。一句话,他们把生命全放进散文里了,所以容易感染人,引发共鸣,这就是文化观照。写作就是这样,你有什么,才能写什么;你有多少,才能写多少;你的生命体验有多深,你的散文境界就有多高。我们指导学生写散文,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有”的“热”状态,不断对灵魂发出叩问,对生命作出应答。
之前说教学生写竹的散文,要写出竹的精神品格,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还要进一步写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是跳出竹子看竹子。当竹的气节风貌深深烙印在你的心上,你看人、看事、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用竹的形象去思量,你就会发现某类人、某些事、某些物,他(它)们与竹的内涵神韵是相一致的,这时你笔下的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就有了竹的气节风貌,而你笔下的竹也不再仅仅是竹了,它已经成为审美意象。写作散文时,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这种对外界事物进行普遍联系从而对之形成一种情感的关系状态的智慧和习惯,学生的散文写作就有了文化高度,也就具有审美情趣和哲学品位,也就变得深刻感人了。
你习惯了用文化眼光去观照人、事、物的时候,竹的精神气质就会逐渐浸润滋养你的灵魂,你的举止风度、精神气质也会有了竹的影子。慢慢你会发现,你对竹的喜爱,其实是对君子之风的向往和对自己生命姿态的追求。说到底,写作指导第一环节的语言所说的情境化,就是要教师唤醒、激发学生潜在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这种状态下确定的散文立意、基调、情感、主题,其实已经与生命体验契合而一,也就有了一层文化底蕴。你把对竹的这份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写竹便是写你自己,你的散文里就渗透着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你的散文写的就是个性独特的“这一个”了。这就再次印证了程老师关于写作要“私”的观点,“私”与“公”相对,与“众”相对,私就是自己,就是“我”。你的散文是生命在场的写作,是“有我”的写作,是“热写作”,又怎么可能是不感染人的写作呢?你的散文是文化在场的写作,就是“有底蕴有境界”的写作,又怎能不深刻呢?你对竹子刚健有为的歌颂,就是你对一切刚健有为之人的崇尚,就是你对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的礼赞,你的散文就具有积极的人生导向,也就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价值推送。如此,你的散文的境界何以不高呢?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大创造,也是一种生命的终极关怀,它将引领着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怀。
3. 关于散文写作文化环节的说明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要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很高深的字眼,其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文化,关键是你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现象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进行文化感悟和文化思考。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写作,都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能够发现并展示这些关联,靠的是我们的慧心慧眼。文化环节选点不宜过于琐细,必须从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旨立意、情感基调中来,从大局生发开掘,也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要新巧,既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细想之后,又感觉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前面的语言、文章、文学三个环节全部是在循序渐进地为这第四个环节的文化而张本。
散文,尤其是要表达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对大千世界那种敏锐、细腻、丰富的体验。散文写作就是要唤醒学生个体内在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打开自我,用“这一个生命”去感应、对话世间万物,用“开放的心灵”建立与世间万物的普遍联系和观照,也就能激起“更多个生命”。时时保持着对外界的敏感,无论给你一个什么题目或话题,你都很容易找到与自己生命相契合的那一点,那么原来给定的题目或话题就会重新融合成独属于你的写作主题,这种融合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所以说,文化是从我们的生命中自然生成的。一篇散文的点睛之笔或是神来之笔,亦往往来自于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这种融合。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法对散文的写作指导并无一定之规,也难成理论体系;而且很多写作指导仅停留在表面做文章,侧重于形式技法的指导,如隔靴搔痒,没能深入到散文本质,揭示散文写作的奥秘,因而缺乏教学的深度和高度。
语文味教学法当然也讲技法,但技由道生,这个道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可以说,“一语三文”这四个维度共同构建了语文味教学法这一开放的教学系统,它从写作思维的内在逻辑和深层结构来观照写作行为本身,较好地解决了散文写作的路径思维和基本模式问题。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大致正对应着一篇散文的起、承、转、合,也正对应着散文写作的动机、内容、方式、价值,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发展融合的必然所致。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力求打破传统二元对立的主客绝对二分的思维模式的教学法,是开放而辩证的教学法,是道技合一的教学法,是顺应语文规律、解放思想心灵、抵达生命高度的教学法,因而可以认为,语文味教学法是充满生命张力、艺术美感、哲学高度和文化魅力的教学法。这一点,我们将用历史和实践来证明。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5]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6]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查有梁.课改失败,原因何在?[FB/OL].http://www.yuwenwei.net.
[8] 孙俊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FB/OL].http://www.yuwenwei.net.
[9] 田贺书.构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课堂[FB/OL].http://www.yuwenwei.net.
[10] 陈剑晖.散文要有边界,也要有弹性[N].光明日报,2014,6-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