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菁,张大同
(1.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浙江杭州 310004 2.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9)
·中医护理·
方便揿针留针候气干预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徐菁1,张大同2
(1.浙江大学国际医院,浙江杭州310004 2.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目的观察方便揿针留针候气对于腰肌劳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2例腰肌劳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方便揿针留针候气干预,对照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干预,两组均1周干预3次、10次为1疗程,持续3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腰肌劳损愈显率81.0%,对照组腰肌劳损愈显率52.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便揿针留针候气埋针干预腰肌劳损效果较好。
关键词:腰肌劳损;方便揿针;留针候气;穴位敷贴治疗贴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4.025
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甚至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1],临床以腰痛发作与缓解反复交替,活动功能受限为主,主要症状为疼痛、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目前针对长时间持续发作的腰肌劳损并无持续治疗的较佳方案,临床上多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干预腰肌劳损,但效果一般,疗效不持久且易于复发,药物较长时间持续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瘙痒、刺痛、水疱等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2]。方便揿针即微型针灸针,通过浅表组织穴位埋针即时改善临床症状并达到24 h持续“针灸治疗”效果,具有留针候气的持续治疗特点[3-4]。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对21例腰肌劳损患者采用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持续埋针干预,并与穴位敷贴治疗贴干预腰肌劳损进行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本院老年科及理疗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有关腰肌劳损诊断标准,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管内病变、骨结核、骨肿瘤、骶髂关节和臀部疾病,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男9 例,女12例;年龄45~62岁,平均年龄(56.4±6.0)岁;病程6月~10年,平均病程(46.6±12.8)月;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6],L1/2、L2/3、L3/4活动度大于15°。对照组:男10 例,女11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5.7±7.1)岁;病程4月~11年,平均病程(45.3±13.2)月;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L1/2、L2/3、L3/4活动度大于1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腰椎关节活动度评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贴干预腰肌劳损。安置患者坐位或站位,取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清洁干燥后,将穴位敷贴治疗贴(云南产,规格:5.5 cm×3.5 cm)贴敷于上述穴位;为防止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生,贴敷24 h即去除穴位敷贴治疗贴,穴位皮肤得到24 h以上休息后再继续治疗,1周3次,10次为1疗程,持续3个疗程。
1.2.2观察组采用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持续埋针干预腰肌劳损。安置患者坐位或站位,取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清洁干燥后,将方便揿针(杭州产)埋入上述穴位, 1周3次,10次为1疗程,持续3个疗程。注意事项:第2次及其后的每次换埋针可向左右或上下移动0.5 cm来回换埋针或另加埋新阿是穴。
1.3疗效评价干预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疗效标准,痊愈:腰痛、腰肌紧张及压痛消失,功能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正常,体力劳动后偶感腰痛;有效:症状、体征、腰部活动功能有改善,但还不能正常工作;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所获数据输入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腰肌劳损干预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腰肌劳损干预后的疗效比较
注:1)x2=3.85,P<0.05
3讨论
腰肌劳损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腰痛及晨间痛,严重者可致腰部活动受限,以往治疗此病大多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敷贴因不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既无损伤肠胃之弊,又避免了经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用药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7]。单用或联合中药治疗[8-9],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解症状,加之查不出病因及相关病变,加重患者心理失落感。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用时将针体揿入皮下,再以胶布固定,揿针埋针治疗,通过给皮肤和络脉产生持续而稳定的针刺刺激,从而持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激发人体正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在治疗痛症上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10-12]。鉴于此,本研究将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持续埋针法干预腰肌劳损,与穴位贴敷法比较,方便揿针能持续对穴位刺激,达到长时间有效干预的效果,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表1显示,干预3个疗程后腰肌劳损愈显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峻.骨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11-312.
[2] 沈娟芬,李娟娟,徐娟明.两种方法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致皮肤损伤创面护理中的比较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5,14(8):754-755.
[3] 沈瑾,徐纬,张大同,等.方便揿针留针候气治疗颈性眩晕57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634-636.
[4] 沈瑾,张大同,裘涛.揿针埋针候气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2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2):12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王玉龙,郭铁城.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2-133.
[7] 丁菁,王青平,范文云.认知训练配合穴位中药贴敷按摩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1):3-5.
[8] 刘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腰肌劳损10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6):404.
[9] 钱虹.中药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肾虚型腰肌劳损4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8):43-44.
[10] 徐纬,周日花.电针丛刺配合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7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9.
[11] 王一红,沈瑾,谢腾.电针、红外线加揿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581-584.
[12] 田小刚,苏旭东.补肝汤配合揿针治疗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4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64.
作者简介:徐菁(1973-),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收稿日期:2015-12-17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4-0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