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国
招法“活”起来环境“美”起来
——宝坻区人大常委会关注清洁村庄行动纪实
王新国
走进大白街道大杨庄村,街道干净亮化,墙体绘画展现文明新风,不同种类的树木摇曳多姿,坑塘水面清澈,岸边石坡护砌,宽阔的健身广场上老人和孩子们欢声笑语,远处的污水处理设施外部装修的古香古色,不觉让人眼前一亮,清洁村庄行动让这个300口人的小村旧貌换新颜。
为了进一步推动清洁村庄行动在我区有效实施,2015年底,宝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此项工作开展了视察活动。
“在垃圾处理这方面,我们这个村原来是有一位年龄较大的保洁员,他每天把街道清扫后的垃圾和各家各户产生的垃圾,集中投放到村头的一个大垃圾池,根本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池日积月累就成了夏秋季节蚊蝇的滋生地和污染源”。“还有像我们的邻村为了图省钱、省力、省事儿,把收集起来的垃圾直接运到村庄附近的坑塘洼地,就地将垃圾掩埋,没有进行技术处理,对地下水肯定有污染。”区人大代表、郝各庄镇官庄村书记朱子臣在视察中道出了以前村内垃圾处理的真实情况。
区农委负责同志对此做出分析:“上述问题,是农村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要改变起来确实较难。村庄都配齐了保洁员,垃圾收集基本上没啥问题了,但各镇街村庄距离区垃圾处理厂远近不一,特别是路途较远的镇街,运输成本加大,势必造成经费紧张,使收集、运输、处理三个环节的‘中间地带’出现断裂,导致垃圾随意填埋、破坏环境、区垃圾处理厂还‘吃不饱’。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影响我区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生存空间,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针对存在的问题,区政府结合我区的区域特色,打破常规,拓宽视野,走市场化的路子,加快推进垃圾清运市场化、处理无害化,彻底解决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脱节的问题,破解困扰农村多年的“脏乱差”和“老大难”问题。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政府花钱买服务,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模式开始试行推广,八门城镇、大唐庄镇保洁公司代运模式已全面启动,运营效果很好。林亭口等其他街镇均制定了垃圾市场化方案,并签订了合同。
区市容委负责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了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模式:“各村保洁员负责把清扫产生的垃圾,直接投放到村头指定的大型垃圾投放周转箱内,然后由清运公司把装满的垃圾箱运走,自行压缩后运到区垃圾处理厂,镇街支付一定的垃圾清运费,实现区域内的垃圾全部运到区垃圾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大唐庄镇为例,总人口数为11000人,每天人均产生垃圾量按照1.25公斤计算,全镇每天产生垃圾13.75吨,一年365天的垃圾量为5018.75吨,每吨运费成本按120元计算,全年的垃圾清运费在60万元左右,镇街财力完全可以承受。全区大算账,与过去相比,即可大大降低资金费用的投入,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同时也消除了镇街对垃圾污染环境、运输人车安全等方面的担忧。”
多年来,农村的坑塘是让人们“头疼”的一件大难事,坑塘四周成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随意集中堆放、排放的“重灾区”。老百姓对此也是深感无奈,因为生活垃圾污水“无处可走”,只能“事不关己”地继续污染着坑塘。天长日久垃圾越积越多,出现了“坑坡垃圾胡乱堆,白色污染四周飞,坑塘污水臭又黑,漂浮杂物成点缀”的乱象。冬天垃圾满坑,夏天蚊蝇成队,远远地就可以闻到呛人的恶臭,破坏了美丽的田园风景,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村庄的环境卫生和村民生产生活。区人大代表、方家庄镇大角甸村书记杨建芳描述的农村坑塘的状况。
自2013年10月,清洁村庄行动开展以来,我区的坑塘治理按照修复生态、改善环境的要求,加大村庄坑塘整治力度,努力改善水环境。全面清理坑塘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种植有利于改善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在此基础上,我区南部大洼地区的街镇、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群众学习,找百姓问计,引入市场经营的理念,由周良街道马营村在全区率先尝试“零元发包”治理垃圾坑塘。“零元发包”,就是将村里需要治理的坑塘,以免除承包费的形式包给个人,本着谁承包、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由承包人自己出资对坑塘进行集中治理和长期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水清、坑美,并规定如果坑塘治理一年内没有达标,那么承包合同随即终止,承包人也失去了再次承包的机会。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周良、大白、尔王庄、大钟庄等街镇全面推开,坑塘治理率达到100%,大多数坑塘治理后变成了村中美丽的一景。
“像我们大钟庄镇有400多个坑塘需要治理,镇政府积极寻找合适的出路。在充分的摸底调研后了解到,许多群众都想利用这些坑塘做文章,可就是担心治理费用太高,自己负担不起。镇里通过上级扶持些、镇村自筹些、企业帮扶些等筹资负责治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然后将治理好的坑塘对外发包,由承包户负责后续的水环境管理。”区人大代表、大钟庄镇大米村书记张志国介绍了大钟庄镇治理坑塘的经验。这种做法给老百姓真正找到好路子,坑塘治理后,承包人进行管理,乱扔乱倒问题没有了,周边的环境改善了,坑塘的水清起来了、坡绿起来了。
如何治理好坑塘,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也是可行的。区水务局负责人向代表们介绍了污水处理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他说:“在口东街道鲁文庄村,村前的坑塘内埋藏的管道不时流入清水。看着这清澈的水流,村民们说这个坑实际上是村里的排污坑。村里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站,大家的生活污水经过净化,排入坑里,所以水非常干净。有了小型污水处理站,村民们的污水有了去处,这让村里的坑塘在经过治理后,成了村内旱涝调节的蓄水池。目前,全区坑塘经过治理后变成了生态景观点,优化了村庄环境。”
干净整洁的村庄街道。
参加这次调研视察活动的代表来自农村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看到这些变化后,代表们在肯定我区开展清洁村庄行动取得成绩的同时,就农村环境的保持和提升、搞好村庄规划、合理利用资金、监督考核等相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代表们指出,一是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二是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实行农村垃圾处理,因地制宜进行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要加大环村林的建设,把清洁村庄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三是要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加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巩固和提升清洁村庄建设成果,确保清洁村庄行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区政府对代表的建议和意见作出了明确的表态:一是落实工作责任。逐级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具体明确“谁来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两台一报”、宣传专栏、公示栏等宣传平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文明向上、健康和谐良好氛围。三是抓好督促检查。区清洁村庄行动分指挥部不定期深入到街镇,实地检查。全区上下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创,共同参与的格局。四是完善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村庄绿化等长效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明确了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责任人和奖惩措施,切实解决好长期性的管护问题,确保村庄环境卫生制度化、经常化。
(作者为宝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