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探索

2016-06-18 23:45周耀林赵跃段先娥
档案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修复美国中心

周耀林+赵跃+段先娥

摘 要:针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抢救修复条件不足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等问题,借鉴美国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中心建设经验,提出我国档案区域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并从组织体系的建立、建设经费的获取、硬件条件的更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服务体系的构建五个层面阐述其建设路径。

关键词:档案保护;修复;区域;中心;美国

Abstract:Chinas archives conservation work faces th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shortage, inadequate rescue and restoration conditions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Refer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 the goal of Chinas regional archives conservation center was proposed, and its construction way was then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obtaining construction funds, updating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constructing talent team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 system.

Keywords:Archives conservation;Restoration;Regional;Center;American

2008年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动向。广东省率先进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家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1];湖北省档案馆的尹达和刘晓春建议在全省建立类似“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性质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基地[2];解放军档案馆的何敏和刘艳慧提出要建设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3]。但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建,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借鉴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的经验,立足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方法,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有益启示。

1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恢复发展起来。不仅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档案保护组织体系,还拉开了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的序幕。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档案遗产丰富,但分布分散,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份、同一地市内,不同档案机构的保护水平都各有不同。

首先,国家和地方的抢救经费分配重点不明确、方式不完善,有的档案部门只靠中央财政拨款,未能获得地方财政的配套拨款和其他渠道的资金,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工作进展缓慢[4]。其次,档案馆对抢救经费使用不当,有的地方在资金分配中未能分清轻重缓急,甚至将部分抢救经费挪作他用[4]。还有的将经费集中用于档案的修裱,而档案修复设备条件、档案抢救与修复人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外,部分档案馆面对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紧迫的抢救任务,存在急于求成心理,盲目追求抢救速度而不能保证抢救质量[5]。总之,尽管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差距也越发明显。一些地区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实施的契机,提升档案保护工作整体水平,但也有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仍未起步。

1.2 档案保护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档案保护工作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完成。然而,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保护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培养的缺失致使传统保护装帧技艺面临失传危险[6]。尽管各地方档案机构一般都会设置技术部门,但其人员往往一专多能、身兼数职。例如,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和区县档案馆从事保护技术的人员共计144人,占档案馆总人数的30.3%。专职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特别是抢救修复技术力量薄弱[7]。在全国,能够从事档案修复的人数极少,他们是保护工作的中坚,但这个队伍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8],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的培训多针对档案管理业务或者管理干部,专门针对保护的培训极少。同时,我国缺乏档案保护技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划,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手段单一,专业教育和专门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大部分设置档案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档案保护课程,但多数高校仅注重理论教学,针对保护技术的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此外,档案保护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技术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9]。

1.3 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严重不足。“十一五”末,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其中大部分位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近年来由中央投资对县级档案馆进行了改善[10]。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大量市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不具备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另外,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同一省内的各档案保管单位,其状况都是千差万别。部分区县档案馆,因馆藏量较小,基础薄弱,档案保管保护环境简陋,设备设施奇缺,保管条件较差,另外,由于缺乏档案修复用纸、没有独立的修复空间和专业的修复设备,不具备修复能力。

1.4 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等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成为我国档案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从1987年到2015年,已有超过236项档案保护领域科技成果获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但绝大多数成果应用率低,即使是在急需使用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得不到应用,因此,相关部门的联合应用尚待突破[11]。

2 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由保护的“分散模式”所造成。在分散的组织体制下,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不足、设备条件差等问题凸显。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瓶颈,美国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地区内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NEDCC)、太平洋地区保护中心(Pacific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PRCC)、巴波亚艺术保护中心(Balboa Art Conservation Center,BACC)、艺术和历史文物保护中心(Conservation Center for Art & Historic Artifacts,CCAHA)、落基山地区保护中心(Rocky Mountain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RMRCC)、中西部艺术保护中心(Midwest Art Conservation Center,MACC)等相继建立。这些区域保护中心以实体文化遗产的修复处理为核心开展工作,不断发展成为地区文化遗产抢救与修复中心、保护培训中心以及保护咨询与服务中心,其建设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多样的经费来源渠道。经费对于非营利性保护机构的运作至关重要。美国各区域保护中心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

①美国联邦及州立机构的基金资助。一般而言,这些保护中心都会得到美国联邦拨款以及各中心所在区域各州立机构的一些基金资助,这也是他们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如MACC得到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等联邦拨款资助以及爱荷华州保护联盟等地方基金的资助。

②私人资助。地区保护中心往往还会受到一些私人资金资助。包括获取私人基金会的资助,如MACC就曾获得塞缪尔·H·克雷斯基金会的资助;个人的捐赠,如NEDCC以及MACC在网站开设专门的个人资金募捐页面,以解决其提供免费服务所需的经费。

③服务费与会员费。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除了需要专业技术工艺之外,还需很多工具和用品。因此,保护中心的抢救修复、咨询评估等服务通常会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以维持中心日常运作。如NEDCC从创建之日起,就希望能够通过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费用来实现自给。此外,保护中心所采取的“会员制”形式,每年向会员机构收取一定的会员费,给予会员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如CCAHA每年向预算低于15万美元的会员机构收取150美元的会员费,向超过15万美元的会员机构收取250美元会员费。与会员制有所不同,NEDCC的管理通过董事会来执行,董事会的成员由其所服务的八个州的州图书馆负责人组成。各成员州向中心提供相当于每年收入5%的补助金。作为报酬,该中心在向这些成员州所有非营利机关和团体提供服务时,扣除10%的收费[12]。

2.2 良好的运行条件保障。中心的建设与运作,除了多样的经费来源,还依赖于良好的运行条件的保障。这些条件包括:位置、场所、设备、用品、人员等。首先,中心一般都建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相邻几个州,保障了服务的需求。如MACC就位于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其辐射范围包括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等州的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组织甚至个人。其次,中心在抢救修复场所、设备、用品以及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一般而言,中小型文化机构单独建立室内保护修复工作室,并为之配备先进设备和人员耗资巨大,因此,很多机构都没有专门的保护场所与设备。而区域中心通常都设置了专门的保护修复实验室,并拥有比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例如,NEDCC就拥有一个大型的纸张保护实验室,并配置了先进的修复、缩微复制以及数字化处理设备与工具。

2.3 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他们在保护对象、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收费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从保护对象来看,包括艺术品、文物、纸质文献遗产、照片、缩微制品以及音频视频和数字材料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对象范围,从最初的文物以及文献遗产的处理,到缩微复制以及数字化对象的处理和恢复,都体现了这些机构随需求变化进行服务范围的拓展;在服务对象方面,囊括了地区各类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并且除了针对机构的服务,还面向个人和家庭提供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这些服务中心都将服务内容由最初实体的保护与修复处理拓展到调查评估、咨询、教育培训以及灾害援助等方面,以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而服务方式更是灵活多变,既有在保护中心的服务,也有现场服务,还有的在其网站提供了在线服务以及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当然,从服务的收费来看,主要为有偿服务,但也提供无偿服务和大量免费资源。

3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方式探索

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借鉴美国经验,结合我国工作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实现方法。

3.1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区域中心,是解决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问题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档案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提升区域档案保护修复质量。最终目标是形成我国区域性的档案保护网络,建成区域性档案抢救与修复中心、档案保护培训中心以及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中心,具体目标包括:

①满足地区档案保护与修复需求。当前,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建设区域中心,负责区域内档案抢救修复,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档案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避免“分散抢救”造成的资源浪费。

②缓解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的状况。档案界早已意识到档案保护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性,有人提出要成立“全市性的档案保护技术中心”来负责总体规划和培训任务的实施[7],还有地方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档案抢救保护专业团队[13]。区域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建成区域档案保护专业人员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修复专家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档案保护培训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档案保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工作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档案保护修复专家。

③弥补档案抢救修复条件的不足。建设区域中心可以弥补地方各类档案馆(室)在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上的不足,承担地区突发性灾害发生后的抢救与修复工作,集中进行地区珍贵档案以及濒危档案的抢救修复、缩微复制等任务。

④推动档案保护科技成果的应用。建设区域保护中心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成为区域内档案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心。积极关注国外文献与档案保护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档案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3.2 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路径。Ann Russell曾指出,新建一个文献保护中心,必须具备一笔创办资金,最好有一个公共事业机构为基础,要重视专业保护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要从潜在的用户获得事业上的支持,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领导者[12]。Sherelyn Ogden进一步将文献保护中心建设的影响因素概括为:资金、位置、人员、设备及用品、需求、机构准备、领导力等[14]。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路径。

3.2.1 组织体系的建立。几十年来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与之相适应的档案事业组织机构的保障。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在档案机构的主导下,适度集中管理,有利于建设的统筹和组织、推进中心目标的实现以及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为中心工作的规划化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可采取横向联合、纵向层级的复合模式。

首先,通过横向联合的形式,建设省际、市际档案保护中心,辐射周边城镇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例如,中部地区可建湖北省中心,在湖北省内可进一步建立武汉、襄阳、宜昌三个市际中心,各自辐射相邻区域。通过地区内的合作共建,每个地区档案局(馆)都是地区中心的成员单位,同时也是地区中心的服务对象,这样就保障了中心的服务需求。

其次,管理体制方面,需在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采取纵向层级模式。在国家档案局的组织指导下,以省、市际档案保护中心为基础,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档案保护工作组织架构,将会有利于国家档案保护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包括档案抢救、保护、修复、人员培训、人才培养在内的新的档案保护工作机制的形成。中心还要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当中,要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还要创新中心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和方式,满足多样化的服务要求。

3.2.2 建设经费的获取。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此后,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开始被纳入到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当中,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杨冬权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表示国家档案局将研究确定“十三五”期间开展有关档案保护开发的新项目,各级档案部门要研究并争取本级财政在“十三五”期间对档案保护有更大投入。

面对国家以及地方财政对档案抢救与修复经费的大量投入,省、市际档案保护中心要积极争取国家经费的支持,保障其建设工作的开展,购置相应的设备和用品。另外,中心在经费的获取方面,还要善于创新运作机制,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一方面,可采取会员制,由中心所在档案馆主导,依托现有的软硬件条件进行建设。辐射区域的县市是中心的会员单位,他们的抢救修复任务由中心承担,中心同时负责其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提供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方案制订等服务。而作为补偿,会员单位每年向中心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中心的日常运作。另一方面,中心可以面向社会甚至个人开展保护修复以及相关的保护服务,收取一定费用。

3.2.3 硬件条件的更新。不同档案机构档案保护工作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区域中心建设所挂靠档案机构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也是中心建设考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心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保护修复水平和服务能力,这就要求其具备保护修复场所、设备用品等硬件条件。中心建设当中需要重点建设独立的修复室,配置齐全的修复设备和用品,建设专业化的档案保护中心。与此同时,要不断推动档案科研机构最新档案科技成果的运用,进行相关保护修复技术的更新,提升保护与抢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保护修复成本。

3.2.4 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问题是当前档案保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档案保护工作所需的人才不仅包括专业的修复人员,还应包括具备保护修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因此,中心需在已有保护修复人员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相关的专业保护技术人员以及咨询服务人员,打造专业化的保护修复团队,以满足纸质档案修复、装帧、照片的修复、缩微摄影以及咨询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需求。

在档案保护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培训当中,要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例如,开展联合培养、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创新人才的招聘方式,提高人才待遇。例如,对中心人员的招聘,无需纳入事业单位考试,但享受相关的编制、待遇。在人才的培训方面,国家档案局以及各省档案机构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全国各地档案保护修复领域专家资源,开展档案保护修复的专业培训。

3.2.5 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中心的建设当中,要注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体系的构建。首先,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可以在档案机构用户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针对个人以及企业等非机构用户的服务。其次,在服务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纸质材料、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类型材料的修复和处理,还要注重咨询、评估等服务的拓展。一方面,可以开展针对机构馆藏风险评估咨询服务、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处理等类型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开展地区性的培训服务,针对档案保管与保护人员、档案修复人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提供专业技能的指导和实训;此外,在服务方式方面,应该坚持中心内服务和中心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在中心内开展的各项服务,也包括“上门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网络服务”等方式。总之,在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中,应该根据社会用户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拓展和完善,以保障中心的生命力。当然,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须建立在前文所述的组织、经费、硬件以及人才队伍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服务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可征.创新模式注重实效——广东省探索建设“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J].广东档案, 2010(4):21~24.

[2]尹达,刘晓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策略思考[J].湖北档案, 2010(10):24~26.

[3]何敏,刘艳慧.构建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的几点思考[J].档案时空, 2014(4):14~16.

[4]李燕.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档案报, 2000-06-26(2).

[5]张艳欣.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核心问题的研究[J]. 档案学通讯, 2010(2):13~16.

[6]张美芳.基于文化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历史档案装帧工艺的传承[J].档案学通讯, 2015 (1):64~67.

[7]王海燕.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的培养[J].北京档案, 2013, (4):20~22.

[8]唐跃进等.新形势下档案保护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C]//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344~347.

[9]陈鹏,农建萍.对《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档案时空, 2012, (8):23~24.

[10]杨冬权.关于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档案馆建设的提案[J].中国档案, 2015(4):14.

[11]黄丽华, 赵跃.论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保护研究——基于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励的统计分析[C]//创新:档案与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321~329.

[12]Russell A. 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 a case study in cooperative conservation[J]. The American Archivist, 1982, 45(1): 45~52.

[13]李慧娟. 多措并举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EB/OL].[2015-09-20].http://www.xadaj.gov.cn/dazw/dadt/829.htm.

[14]Ogden S. A Regional Perspective on Preservation: The NEDCC Experience[J].Libraries & Culture,1992: 49~58.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来稿日期:2016-01-22

猜你喜欢
修复美国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