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松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喉外肌与歌唱发声的关系
向 松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610021)
【摘 要】歌唱是以人体器官作为演奏乐器的音乐形式,歌唱的发声技巧训练就是构建此“乐器”的过程。众所周知,人体的各种动作都离不开有关肌肉的相互配合、运动,歌唱发声也是如此。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调节等一系列动作均是由大脑发出指令,让各组肌肉带动相关部位协作而完成的,在这些肌肉群之中,喉外肌对发声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从嗓音医学的角度出发,对喉外肌状态与歌唱发声的关系进行论证,希望能为广大从事声乐工作和爱好歌唱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喉外肌;歌唱发声;舌骨;喉器;会厌
根据人体解剖所见,舌骨和下方与之相连的喉器并不像人体其他部位一般有关节固定,而是由上下左右的喉外肌从各个角度将其连接起来,使其“悬浮”于颈部。各种喉外肌通常是成对的,相关肌肉也会在相对的两个方向作用发力以保证喉器的稳定,并使得喉器能够自如地上升、下降,辅助吞咽、发声动作的正常运行。喉外肌包括附作与舌骨、下颌、喉器、胸骨、颅骨的一系列肌肉,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肌群与舌骨下肌群。
除了固定喉器的基本作用,喉外肌与歌唱发声还有着其他密切的关系。要获得理想的歌唱发声状态,必须保证声带的充分振动与咽部声道的灵活调节,而喉外肌状态与这两方面均相关联,主要涉及会厌开闭、喉器升降及舌骨姿态、呼吸深浅等问题,陈述如下:
会厌位于舌根与舌骨体后上方、喉口的前方,是一上宽下窄的叶状软骨片,表面覆盖有黏膜,是喉口的活瓣。当吞咽时,会厌被挤在舌根与喉之间,会厌活瓣向后弯曲,关闭喉口,防止食物等进入。而发声时会厌应当竖立,以确保发声通道的畅通,让声带发出的声音顺利地往上传,会厌的开闭程度直接关联到发声的质量。喉外肌牵引舌骨与甲状骨叠加动作是会厌开闭的主要因素,因此,喉外肌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歌唱发声的质量。用手触摸下巴底部肌群所在位置,我们会发现在吞咽时这一带的肌肉会缩紧,反过来讲,如果下巴和舌根发紧,会厌打开的状态不佳,势必影响发声。
喉外肌的运动能促使喉器升降以适当改变咽道共鸣腔的长短,进而满足发声的需要。歌唱发声时,喉器位置应当随着音高的变化需要而自动地进行调节,喉器过度下降会致使咽道过分变长,且喉器被压迫,喉器过分上提会导致会厌打开不够,因此,不自然的压低或是提高喉器均可造成喉器工作不顺,致使声带不能自如地调节长短、厚薄、张力,亦不利于咽道共鸣腔的运用,影响发声质量。通过观察喉外肌群各条肌肉牵引力方向示意图可见,舌骨上肌群主要起向上牵引舌骨的作用,舌骨下肌群主要起向下结合地心引力以稳固喉器的作用,上下肌群状态直接关联喉器的上下移动及姿态调节,可使喉器相对固定和平衡。同时,因为附作的位置差异,各条肌肉向上或向下的牵引力方向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舌骨和喉器能根据发声需要做出姿态微调。
舌骨的姿态能直接影响发声质量,尤其在发高音时影响更明显,咽道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它的形态调节会影响声音质量,依据声学原理,发低音时,咽道需要变粗,发高音时,咽道需要变细,舌骨和会厌要参与构成咽道前壁,从侧面看舌骨就如一个活动板,如二腹肌前腹、颏舌骨肌等能使舌骨前行的肌肉收缩,舌骨便前移,后部易与喉器叠加,使得喉口开度不足,且咽道前壁前移使得“咽部发音管”变粗,不利于发高音;如舌骨后部的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等能使舌骨向后上行的肌肉收缩,舌骨则向后上方上抬,结合茎突舌肌拉动舌后部两侧向后的状态,咽道前壁后移使“咽部发音管”变细以配合发高音(根据声学原理,发低音需要管体配合适量变粗变长,发高音需要管体配合适量变细变短,舌骨的升降也关乎“咽部发音管”的长度调节,此点已在上文陈述,但咽部发音管长度调节幅度不宜也无法过大,因此主要依靠粗细的调节来实现共鸣调节),且此时会厌竖立,喉器打开,声音可经咽道向上顺利传送。
科学发声的动力来自于正确的呼吸,呼吸对了才能使声门以下压力足够,以满足发声的需要。人的自然呼吸比较浅,用于维持生命是足够的,但要应用于唱歌则远远不够。呼吸时,如果舌骨上下肌群如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等容易在呼吸时不当用力的肌肉收缩的话,将直接影响呼吸的深度及喉部的发声,很多人歌唱时的呼吸状态是不对的,存在颈部用力的状况,歌唱起来很吃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喉器的健康,因此,许多有经验的歌唱家主张歌唱发声的呼吸动作要尽量让颈部放松,不能提锁骨、耸肩,以保证呼吸的通畅和喉器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永旺.实用临床嗓音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6-9.
[2]韩德明,RobertT.Sataloff,徐文.嗓音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6.
[3][英]梅里贝斯.邦奇.韩丽艳,蒋世雄译.歌唱动力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88.
[4]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10;73.
中图分类号:J61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