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信息社会,能够提出几种假设,选定最佳解决方案的,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思考者;能够拥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掌握成功的关键诀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教育“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是创造型人才,我国必将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创造社会”。我们家长必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家长须转变观念,树立新家风。
一、容忍孩子不听话
家长都想培养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因为创造型的孩子往往不太听话,这又让一些家长很担心。中国的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家长容忍孩子不听话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粗暴地干涉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智能更容易被激活。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的不听话现象,并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我认为,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对于这个观点,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道德行为上。我们应该培养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第二,小时候严,大了宽。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宽松一点。第三,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创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空间都没有,怎么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二、建立民主的家庭环境
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高压下孩子的创造精神将受到压抑。宽松包括允许孩子有错误的答案;宽松包括允许孩子嬉戏玩耍;宽松包括建立平等的关系;宽松包括尊重孩子的人格。
现在最不民主的地方不在单位,而在家庭里。单位领导再不民主也不敢把下属轰出办公室,可咱们轰孩子,“出去!”两个字就解决了;单位领导再不民主,和下属谈崩了,也不敢上来给一个耳刮子,可我们对孩子有不同意见,上去就是一个耳刮子。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半封建的环境里,哪来的创造性呢?所以,家庭中要有民主空气,要想办法减少孩子犯错后的焦虑。民主和宽容对孩子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是个很重要的条件。
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处处谨小慎微,思想就会受到压抑;干什么事都看大人的眼色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怎么说得上创造呢?那只能是个唯唯诺诺的庸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活动;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当然,我这里提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把孩子当作“太上皇”,这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我的观点是:既要民主,又要集中。家里要有民主空气,但家长也要有权威。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
三、允许孩子标新立异
创新的过程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滑稽、无条理或是含糊不清的,因为创新本身就是在探索一种未知的或未明确的事物。孩子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从新角度观察,提出一些新观点。有时在成人看来是很幼稚的,甚至是离奇的、荒唐的,但是可能就是孩子的创造。家长应该容许孩子表现出来的天真和离奇,千万不要对孩子一味指责。对孩子的胡说八道,家长要坚持四个字:延迟否定。延迟否定可以使家长有一个思考的时间,考虑孩子的话里有没有可取之处。
对孩子的标新立异,我主张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首先要允许标新立异,其次看看孩子的标新立异有没有可取之处,哪怕是有一点点可取之处也要鼓励,最后是对其进行适当引导。
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标新立异多些鼓励,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勤于动脑;鼓励孩子勤于动手,善于动手;鼓励孩子大胆设想,善于求证;鼓励孩子敢于质疑,勇于提问;鼓励孩子提出不同观点,敢于争论;鼓励孩子给家长提意见,敢于纠正;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勇于创新。总之,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要允许孩子异想天开,允许孩子胡说八道。当然,主张标新立异并不反对正常、规范的思维方式,只是不能用它去限制标新立异。
四、鼓励孩子挑战权威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敢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孩子敢向家长挑战是件好事,家长要保护孩子不畏权威的思想。家长遇到孩子挑战时要冷静,如果家长为维护权威给孩子当头一棒,可能会摧残孩子的逆向思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挑战,伽俐略的学说是向地球中心论挑战。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对已有结论的突破。没有批判精神、没有挑战,很难有重大突破。应该让孩子不要把权威的结论看成亘古不变的真理,认识到我们始终只是处于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提出质疑,因为只有探索、挑战才能离真理更近。
如果孩子从小就十分顺从,有不同想法就被扼杀了,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挑战精神;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造精神。如果从小连向家长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长大了怎么敢向权威挑战呢。当父母的切不可因为孩子提出挑战性的意见,就勃然大怒。开明、理智的家长们面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观点,正确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者引导。
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要保留一个“敢”字,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怀疑书本,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权威。当然,我们主张向权威挑战,并不是鼓励孩子藐视师长。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同时具备挑战精神。
五、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中思维,不允许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有不同。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上学,一上课教师就发给每个孩子一盘鸡蛋,要求孩子用不同寻常的方法使用这盘鸡蛋。美国孩子想出好多稀奇古怪的办法,而这个中国孩子看着鸡蛋为难,煮鸡蛋、炒鸡蛋、鸡蛋汤、鸡蛋上画画……都不是不寻常的。最后中国孩子把鸡蛋摔在地上。出乎意料的是,老师给这个中国孩子评了第一名:谁也没摔过鸡蛋,只有他的方式最特殊,最不同寻常。
家长应当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孩子设想一些可以有多种结果的故事,鼓励孩子找到不同的游戏方法,鼓励孩子对日常遇到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在现代信息社会,能够提出几种假设,选定最佳解决方案的,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思考者;能够拥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掌握成功的关键诀窍。
【关鸿羽,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