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观音造像艺术的创作体会

2016-06-17 01:16郑志杰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6期
关键词:观音菩萨观音雕刻

郑志杰

佛教艺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管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题材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观音菩萨是人们最信仰的佛教人物之一,而且在中国更是被大众所崇拜,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菩萨。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观音菩萨形象的艺术珍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断提高,佛教题材的艺术品逐渐备受青睐。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佛教与艺术的关系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自汉魏隋唐乃至元明清各个时期,前后数千年的岁月中,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佛教自身就具有着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块光彩夺目的瑰丽珍宝。佛教既具有抽象的教义,又有具体的形象,它往往将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活脱形象之中,其表现之一就是佛教造像。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甚理解佛教教义的普通民众与佛教逐渐疏离,但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却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观音造像艺术的形成

佛像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中国本土文化,各种流派不断盛行,而且更得益于禅宗文化的普及,让佛教艺术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审美多样化的佛教造像。观音作为佛教中流传最广的一位菩萨,信仰深入人心,普通百姓对其感情尤其深厚,既是众多寺庙庵堂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深受欢迎的传统题材。其次,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大爱精神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艺术享受,促使观音造像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多样化,成为人们的艺术藏品。在中国历史上,观音信仰是中国菩萨信仰的典型,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和沉淀,她逐渐构成一种特殊的佛教文化现象。

现如今的观音造像艺术表现的更加平民化,从表现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为了体现菩萨普度众生、关心百姓;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则要体现富于变化的五官形象,让人感受优美的形态和立体感,同时刻画出流畅的衣纹褶皱线条。中国古代的观音造像艺术蔚为大观,不仅在整个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中居于首位,而且在整个中国古代所有造像艺术中也居首位。历代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塑造的形式各异的观音像,难以计数,造就无数艺术珍品,这些佛象既打上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印记,又集中了中国民间的无穷智慧,反映了民间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要求,并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致我国艺术家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观音造像艺术的具体表现

观音造像艺术在对美的表现上,手法多样,展现的形态各异,除了要表现菩萨善良、慈祥方面的美外,还要表现其自在休闲的美。有的右脚盘起来,静定如湖面上的一片荷叶,代表着慈悲,因为菩萨永远都是以普度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有的左腿伸向前去,伸展犹如一朵刚开放的莲花,代表着智慧,不管是在怎样的乱世中,都可以安定不稳。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创造与体现,佛教肯定修行,提倡自尊无畏,教人不为一物所缚,找寻“佛地”,这样实际上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主体精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美是超功利的,从这方面来说,佛教与美学自有它的内在联系。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用庸俗的眼光对待美,那不仅谈不上对美的创造,而且也谈不上对美的欣赏,甚至会造成对美的一种亵渎。可见,凡是有人性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对美的追求,就会有美的创造,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观音形象刚传入中国时还是男相。女相观音造像的出现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代以后。到了宋代,人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拜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理想中的观音菩萨就变成了救难送子、造福众生、仁慈可亲的母亲、女性形象。这时的观音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暗示人们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常心。观音菩萨的造像突出了女性特征,线条匀称而充满韵律,肌肤细腻丰满,慈眉善目,仪态万方,充分体现出中国佛造像的含蓄之美。有的观音展现的是自在式赤脚而坐,坐姿极其自然,而且富有创意,显示出佛家四大皆空的意境。

在雕刻业内人眼里,菩萨像有“八十种随形好(美)”。中国以“圆”或“圆满”等语言形容佛像之美的就有十一处之外,如“手足指圆”、“手足圆满”、“膝轮圆满”、“隐处妙好、圆满清净”、“身有圆光”、“脐深左旋、圆妙光泽”、“面门圆满”、“额广圆满”、“面轮修广、净如满月”、“首相妙好、周圆平等”。一个完美的菩萨雕像,就是对艺术美最好的诠释。

观音造像艺术的工艺特点

对于一件观音菩萨题材的木雕艺术品来说,在工艺方面尤其考究,不仅要求造型整体的比例,还特别看重观音脸部的处理。如笔者设计创作的作品《自在观音》,为表现人物的端庄形态和亲切感,把衣纹及其它部分的处理作为强化人物动态的一种手段,对多余的细节大胆舍弃,达到加强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使在活动的韵律中带动了整个画面的氛围。而且在强化创作意图和新颖的艺术效果方面,对于构思、空间处理及形象本身的各种对比关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观音用雕刻的曲线来控制形体,线的走势自如而随意,线条变化丰富而活泼,外形长线与内线短线的重复,产生了较强的节奏和韵律,流动的曲线优美而抒情。

佛经中说,观音菩萨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众生,能示种种形象,可以化现出三十二种化身及观音本相共三十三身。后来人们根据这种说法绘制了三十三种观音画像,如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竹篮的鱼篮观音;身后有圆形背光,观水中月影的水月观音;端坐莲上,手捧玉如意的宝莲观音等等。

笔者在塑造《竹林自在观音》作品的时候,结合立体圆雕、深浅浮雕等技法,整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线条匀称且充满韵律,在衣纹的处理上也是加以细腻的刻画,画容典雅端庄为主要特质,面容丰润,双眼微睁垂视,嘴角微扬,满脸的慈态,手持云如意,荡漾着神的境界,代表了观音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寓意,这样也给了观者的心情带来了愉悦的变化,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佛理,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造型手法具有写实性,但其构图和空间处理却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方法。因此,在把握对象方面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自由。其中,最常用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是凸起却细腻平整的画面上再加刻阴线,勾勒出画像的细部,穿插其中的面和线使造型形象丰富而生动。而且艺术不但能够唤起人对美的向往,更应该是于人亲近、互动的存在,能够通过雕刻手法创造出庄严的法相,使观者在观赏中,为其崇高优美的法相所摄心,使整个造型有鲜明的传统感和时代感。

如果要塑造一件经典的观音题材雕刻作品,不仅需要相应的主题内容,在构思和表现过程中,还要对作品的个性和意念、深厚的文化内容以及久远的传统手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体现在作品的灵魂中。众所周知,在雕刻中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直接借助一定形象把情感和学识表现出来,一凿一划,一刀一刻中体现出来,从作品的构思到制作完成,需要反复的推敲和凝炼,在意识上产生一个抽象的框架,并根据这一个框架来确定其构成的语言,在制作过程中,用成熟的雕刻表现技法来强化艺术个性。没有好的构思,就没有好的作品理念,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如此强烈的技术语境中,雕刻创作时刻受到技术理念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凭借他们对佛像的无限景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佛像艺术珍品。具体而言,作品的价值意蕴和审美,促进了多元化审美经济的发展,而雕塑作为一种造型方式可以直接介入审美化的意念,为产品的意象意蕴贡献木雕雕刻制作者的意念。艺术以其特殊的方式认识世界,真实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本质,现实人生同艺术和美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佛教雕刻艺术有着辉煌而灿烂的历史,作为雕刻设计者,不仅要挖掘古老的文化瑰宝,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更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学习新知,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把佛教雕刻艺术推向新局面。

(作者单位:仙游县凌顶艺雕工作室)

猜你喜欢
观音菩萨观音雕刻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On art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观音(七绝)
观音乘凤
雕刻时光
一件清代髹漆贴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的保护研究和修复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自在观音
9尺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