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师的本义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设计制作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是一门雕琢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好行当。但是科拉尼更愿意把设计当做激发未来思考,传播理想生活方式,参与和改进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路径。
从最初开始接触和了解包豪斯的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程序化设计方法开始,我们的设计课程开始了步骤化方式——调研、分析、草图、深化草图、设计方案等。我几乎遗忘了科拉尼这位艺术巨匠的存在。然而科拉尼对设计界、工业界以及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科拉尼的造型艺术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仿生设计理念,植根在他所有的设计产品中。从他的设计历程来看,曲线符号设计贯穿在他整个设计生涯。科拉尼是如此的热爱自然,他的所有设计曲线都是象征自然和生命的符号,给人无限延伸,生生不息的流动感,他创造了一个恢弘壮丽的世界,一个属于科拉尼的世界。
产品功能的划分
布拉格学派著名符号学家穆卡洛夫斯基在文化符号学的研究中将产品功能的概念划分为实用功能和产品语言功能,后来又进一步将产品语言功能分解为符号功能和形式审美功能。
1.产品的实用功能
具有实用功能是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实用功能是通过产品自身完成的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来满足人的生理或实用需要。实用功能是构成产品的依据和基础。很多人欣赏科拉尼的作品,是因为觉得他的产品很具有艺术性:夸张的流线线条,看似毫无规律的曲线走向,给人很深的未来化艺术视觉享受。但是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很早就将空气动力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仿生设计学的理论融入其中。在科拉尼的造型艺术中,空气动力学设计理念是他对功效和速度理解的符号,空气动力学外形不在是一种形式,它是探索有机设计终极目的的一种途径和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传达人类需求的符号。
2.产品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通过产品语言的信息传达作用使人可以了解、认识和把握产品的用途和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对摄影和相机非常感兴趣的科拉尼与想要寻找“未来相机设计方向”的佳能公司相遇。1986年T90被及其成功的推向市场,引发了相机仿生设计的新潮流。T90的设计大量采用曲面的流线型的仿生特点,圆乎乎的手柄,无缝光滑的外形可以舒适的握持在掌中。大众在惊叹于这新颖的外形时,触摸到它舒适的手感,便于操控的快门按钮,理性布局的各个操作部件,争相购买。尽管最终问世的T90相机在科拉尼的方案和佳能设计组的方案做了折中,但是科拉尼这种奉行自然主义的设计哲学仍旧影响了以后世界顶级制造厂的相机设计。反思为什么T90相机可以成功,正是由于科拉尼对相机产品的认知通过其精妙的设计转化为了消费者文化层次或社会地位类型的认知,消费者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通过消费产品来体现。
3.产品审美功能
科拉尼2CV汽车,它的车身造型是从水生龙虱中采用的灵感。如果单独提取水生龙虱这个符号,大众对它的意向应该是厌恶,远离,隔绝的,而科拉尼从它的身体结构造型中提取的符号应用在汽车设计中。自然的流线型造型,令人赏心悦目,及具未来概念,这种流行型的自然感既包含表象符号内涵,又具有审美的形式意味。其实产品的认知功能与审美功能是叠加在一起的,并不存在单独的审美符号。
产品的意向特性
产品不仅是人们的某种意念、才智和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物化,而且是人们直接活动的对象。产品不仅是设计师设计意识意向性的产物,而且是唤起消费者活动意向的对象。产品作为设计和生产的现实结果,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对象。
从1983年以来,科拉尼开始认真思考自然原生态基础上的人居环境设计。这是一个科拉尼早已有之的想法,为此,他制作了一个十五米高的模型,一位躺着的女性人体的头部被定位为行政中心,肺部所在的位置对应的是大型中央公园,心脏的位置是动力工厂,动脉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立着的足端是信息中心,左右手的终端分别是巨大的机场和港口,各种人体器官和之间的连接依存关系就被完全赋予城市功能。我觉得这是一个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的设计,这个城市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在这个设计中,这个生态科技城融入了深蓝色的基调。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认为,科拉尼的设计是从他深远的对自然的考虑中产生的灵感,而不是对消费者的思考,对消费者的公鸣,也正是如此,可能许多人对他的了解甚少,看见他的作品也只是惊叹于他的未来感,概念感,像是在看一部科幻大片一样。可是追其根本,科拉尼把他的自然的热爱,生命的热爱,这种感情符号融入到他的所有产品设计中,他运用空气动力学的形式,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仿生设计理念,新材料学说,在最科学的角度模仿自然,他希望可以把自然融入到所有人的生活中。科拉尼曾经说过,自然是不可以被模仿的,但是他却执拗的把自然理论融入在设计中,他的每一件作品,深究其中,其实是把功能最大化了,是从科学的角度计算为消费者的最大使用率。而他在设计中融入的还有他所希望的人们热爱自然的希冀。
科拉尼将他所有的设计作为一种符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符号,不停的向我们展示着,提醒着,让我们与他,与自然产生共鸣,从现在到未来。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杨柳,女,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