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可行性的研究

2016-06-17 17:42樊颖奇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可行性

樊颖奇

摘要:目前,袭警案件时有发生,不仅威胁民警安全,还有损公安机关执法尊严,国家权力和法律权威也受到挑战。国外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警配摄像头不仅记录证据,还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减少暴力袭警及对警察的投诉。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旨在研究探究推广警配摄像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适用范围,并针对大规模推广警配摄像头在现实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袭警;警配摄像头;可行性

近年来,暴力袭警案件频繁发生,不法分子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恶意投诉事件屡禁不止,不仅挑战了警察的权威,增加了取证和执法难度,也对警察个人权益的法律保护不足。

201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亚托的警察开始佩戴摄像头,当年当地公民对警察的投诉率下降了88%,使用武力手段的公务人员降低了60%。2014年,澳大利亚新州政府为前线警务人员配置随身摄像头,州警察厅厅长艾尔斯(Stuart Ayres)称,该举措使得执行警务更加透明,让人们在与警务人员接触时会三思而后行,也可以为警方培训带来帮助,并表示视频录像可以在法庭上使用。欧洲一些国家地区推行警配摄像头政策后,也反馈较好。

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与基层警察的联系,保障我国实质应运,发挥作用。唤起民众理性思考与人权意识觉醒,减轻是非绝对化判断,特别是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减少舆论胁迫司法,使法律更具严肃性和威慑力。执法全程录像,一方面保护民众权益,规范执法程序,真正实现对话平等,维护和保障实时热点执法过程中的权利,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诉讼权利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基层警察人员权利,调动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积极性。

我国广州、沈阳、重庆、昆明等地也逐步试点。然而,目前对我国警配摄像头应用问题特别是大规模推广的实施问题并没有充分研究。此次研究,将以广东江门、江苏句容为例,在相关人员调研的基础上,对普通群众、警务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发放问卷共800份,并对各方面人员代表以及普通群众进行了针对性采访。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问卷分析

1、调查对象的一般分布描述及群体态度

调查对象分为民警和民众两部分,其中民警分为20岁到30岁、30岁到40岁、40岁到50岁及50岁以上四个群体,根据我国民警年龄分布情况,四个年龄段的民警数量大约是3:3:2:1,民众分为90后、80后和其他三个群体,比例大约为1:1:2。

20岁到30岁的民警对高新技术等手段较为了解,超过80%的人认为警用摄像头对于执法过程中的透明度予以高度还原,值得借鉴。30岁到40岁的民警对大规模推行警用摄像头来说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40岁以上的民警群体赞成推广警用摄像头,但对学习这门技术具有畏难情绪。

90后群体对于警察执法是持有高度赞同的看法,不过更多人认为警察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认知警察这一群体,不持有偏见。80后群体存在一定比例的“激进分子”,对于警察执法持冷漠态度。70后群体对于警察执法持有高度认同感。

2、综合认可度调查

综合民警和民众的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十分赞同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近42%的被调查者持赞同意见,略多于16%的被调查者选择中立,只有约9%的被调查者持有反对意见,其中7%的人选择不赞同。

由此可见,推行警配摄像头在社会群体中具有高度的认可度。

持有反对意见的被调查者,主要考虑到的有以下几点:首先,警配摄像头的耗费过于庞大;其次,数据收集与保存的问题,如何储存,能否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否会出现泄漏等问题侵犯公民隐私;最后,还考虑到警察个人对警配摄像头的使用问题。

(二)访谈实录分析

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有: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上有偏差。维权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工作难度大。少数民警的自身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民警的个人基本防护装备没有得到较好配置。宣传导向存在偏颇,影响了公安执法权威。参与非警务活动,影响了警民关系。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法律法规不完善,打击惩处力度不够。

针对袭警的看法:现在的社会很复杂,特别是警察去出现场的时候,有些喝酒打架的人就会和警察闹起来,如果三言两语不对就会对警察大大出手。现在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有些不是约束群众的,有些简直就是直接约束警察的,有些规定就直接要让警察做到打不还口,骂不还口,所以在这方面深感同情。就是现在警察的警用装备不够完善,这点希望领导们引起注意。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做为人民群众的你们看见警察被打的时候你们是否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呢。

(三)可行性分析

就当前状况下,基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互相扯皮,“被不理解”,“被阻挠”等之类的问题,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可以将警民之间的互动记录下来,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执法严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结论与建议

(一)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之必要性

1、我国警察权益保护现状及特征

(1)当前警察权益保护面对严峻挑战

据相关统计,近几年全国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中遭受暴力袭击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近5年来,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29人,平均每年牺牲420多人。2013年,全国暴力抗法袭警案件占全部侵权案件的75.6%。频频发生的

警察执法代表的是国家权威,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应当看到,当前在刑事犯罪高发、各种利益诉求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发生此类案件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由于人民警察处在社会矛盾冲突的前沿,很容易受到个别不正当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或利益受挫的社会成员的攻击,并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就社会关注而言,人们一般更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警察权力是否正确行使上,而较少关注警察权益的保障。

(2)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基本情况概括

①暴力袭警案件频繁发生,警察权威面对严峻挑战;

②不法分子诬告陷害、侮辱诽谤、恶意投诉;

2、我国警察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立法方面的不足

现有法律对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条款不完善,我国现有的三部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刑法》、《人民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对民警执法权保障的条款不够完善,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侵害警察正当执法权益的行为人得不到相当的惩罚。

(2)执法方面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人民警察在巡逻执勤中要预防和制止犯罪”。但这些只是没有与实际相结合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不具现实操作性。

法律保护是保护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最根本的措施和最后的途径,但是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在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益进行法律保护的同时,还应采取其他措施,这便再次论证大规模推行警用摄像头的必要与紧迫。

(二)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之可行性

1、当前相关国家政策的号召

(1)两会相关提案提出:2015年2月15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其中明确提出,要根据人民警察的性质特点,建立符合人民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体系,完善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制度,建立健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职业风险保障制度。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公安改革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也为此提交了不少引发关注的提案议案,如建议增设袭警罪。

(2)多省市相关试点政策出台与实施

(三)大规模推行警配摄像头建议

1、以点带面,逐步推行,让警察拥有警配摄像头,保证其权益。

2、加强警察对警配摄像头的使用培训,特别是年龄相对较大的警察群体,要从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入手,让警察愿意用、会使用。

3、规范警配摄像头的使用要求,科学保存、处理和利用收集到的摄像数据。(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陕公研. 对暴力袭警案件的调查与思考[J]. 公安研究,2005,11:54-60.

[2]金诚. 袭警行为研究[J]. 公安研究,2005,01:22-29.

[3]李东. 我国现阶段袭警问题的系统分析与防范研究[D].同济大学,2007.

[4]李汝川. 关于袭警行为成因与对策的系统思考[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27-32.

[5]magnum. 移动视频好搭档——罗技快看迷你随身版摄像头[J]. 大众硬件,2006,05:62.

[6]李怀泽. 暴力袭警:警察权威弱化的危险信号——从社会秩序结构谈暴力袭警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公安法治研究),2006,05:60-63+73.

[7]宫志刚,王占军. 警察执法权威的法律保障探微[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3-28.

[8]张敏,李菲. 论警察执法权益的刑法保护[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01:22-26.

[9]姜升旭. 警察权益的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1.

[10]余海燕. 论警察执法权的规范运作及法律保障[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3:45-46.

[11]本刊讯. 广州城管胸挂摄像头全国首创全程摄像执法[J]. 中国公共安全,2013,19:42.

猜你喜欢
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超声滚压处理提高30CrNiMo8钢疲劳性能可行性的研究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预见“小盒子空间”与其可行性的探讨
我国批准2005年海牙公约可行性问题的思考
基于ETC卡的“多卡合一”可行性探析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