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傲桢+王宁宁
摘要:2012年,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被发布出来,随后,2014年,财政部正式修订了五项企业会计准则、新增了三项,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并对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相关修改。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相关专业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详细说明了公允价值的应用给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了公允价值的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财务报表
一、引言
中国在1997年,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明显滞后于美国等发达的国家。因为在当时,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之后的几年中,好多公司开始进行利润操纵,其手段都是运用公允价值,所以在2001年再次取消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然而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允价值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再一次被引入,公允价值再一次成为了准则中的亮点。随后,我国于2014年1月29日修改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从2014年7月1日开始,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开始实行。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
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之前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发生在交易市场上的自愿、公平的交易中,交易的参与者用来交换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这一金额就是公允价值。2014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第一,“公平交易”被“有序交易”所取代,这使得公允价值更具有普遍的市场性,而且特殊市场上的交易也可能是公平交易,比如大型饭店里卖的酒就要比一般超市里卖的价钱要高很多,但这种交易也是公平交易,但是如果将这种场合形成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那么就很难被投资者和大众所接受。其次,此定义更加强调市场中的卖家或者买家的作用,并且更加强调了市场中卖家和买家在计量日所发生的交易价格,但新定义并没有重点提到交易的双方是怎样看待这个价值。我们可以看出,新定义更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因为它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待相关价格的。最后,债务“清偿”变成“转移”。因为清偿概念仅仅考虑了公司的特定因素,而转移概念则表现出了市场参与者对其他众多因素的预期。因此,本准则要求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在假定将负债转移给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基础上进行计量。
三、公允价值对我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符合条件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的计量,应该采用公允价值,并且在表内进行相关反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纳入“其他综合收益”这一项科目。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公允价值发生变化,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也会发生改变。对于债务重组而言,因为让步这一行为的存在,所以债权人的净资产会相应减少。对非货币性的资产交换而言,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有较大差异时,会带动资产总值的变化。当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资产进行相互转换时,若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只要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之间存在差异,那么就会使得资产发生变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发生改变,资产负债表中所包含的相关项目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二)公允价值对利润表的影响
期末,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上所存在的金额与公允价值有差异时,按照其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当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处理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这一科目。同样,在公允模式下,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即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的金额,结转时,计入其他业务成本或者其他业务收入。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发生波动,利润表中相关的科目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四、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方法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局限性
首先,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非确定性,这个特性的存在会使得从实际出发的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会更加客观和确定。虽然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中能为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是,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方面却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其次,普遍存在于市场环境的相关交易能够对交易价格的公允与否产生影响。此时交易的价格容易受到关联方交易的影响,从而容易使得价格缺乏公允性,甚至会虚增会计利润。最后,虽然我国的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但仍然不够完善,没有发展成为西方国家那样发达的市场。有时还是很难取得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将很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而且不够完善的市场会使得计量公允价值时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对策
1、改善外部条件
公允价值能够得到成功地运用必然不能缺少一个有着充分竞争的有序市场。
公允价值总是以客观并且可靠的市场上存在的价值为基础来核算。市场的大环境总是影响着公允价值的取得与计量,因此进一步改善外部条件,创造一个适合公允价值发展的市场十分必要。
2、加强制度约束,完善法律法规
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法律的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通过法律的保护建立起适合公允价值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促进一个公平,公开,开放的交易市场。完善会计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外部惩处机制,另一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着双重保险,最终能够提高市场法制化程度。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公允价值的合理估计与运用所必不可缺的是专业技能和有着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所以,大大增加教育的投入,通过培训来增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树立公允价值的观念以及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从业人员。除此之外,仍然有着通过使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漏洞来借机调整操纵利润,若想避免这种主观上存在的漏洞,就必须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
[2]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
[3]董必荣.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
[4]张敏,简建辉,张雯,汪晓庆.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一项基于卷调查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1,04:23-27+93.
[5]冯丕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
[6]赵晓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3.
[7]卫强.公允价值会计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
[8]张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4.
[9]张举.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