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娟+吕娇
摘要:西安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居住郊区化发展阶段,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西安市商业中心的发展和居住郊区化并没有形成同步协调状态。在“符号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西安市居住空间向外层迁移;与之相反,城市商业中心消费空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城市商业中心消费空间和郊区消费空间的等级差异明显。
关键词:西安市;居住郊区化;城市商业中心;符号消费
一、绪论
1970年,符号消费理论被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出符号提出,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的消费。符号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社会研究中的一个范式,德赛都、费斯克关注到符号价值生产过程中消费者的能动性,布迪厄睿智的洞察到符号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权利的斗争。众多国外学者从对符号消费的研究和批判到该理论的不同视角的研究,丰富了现代社会的消费理论。国内对于消费符号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前范式阶段,实证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探讨消费者自身社会、生理等属性对符号消费的影响上。
居住郊区化作为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最先开始的阶段,在郊区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西方的城市郊区化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者对居住郊区化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文化原因的探讨上。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居住郊区化的发展背景和特征、居住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世纪30年代,国外学术界根据零售引力定律和断点理论结合相关的实证研究,对城市商业中心进行了等级划分,之后克里斯泰勒结合实际研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随着郊区化的发展,“绅士化”运动重新确立了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外国学者从商业供给和消费者行为视角,对商业中心的等级结构、空间布局及空间演变深入探讨。20世纪80年代,国内著名学者杨吾扬、宁月敏等从商业供给的角度,结合实证研究对城市商业中心的等级结构进行划分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入新千年后林耿、柴彦威等探讨了消费者行为对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等级结构的影响作用。
西安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居住郊区化发展阶段,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西安市已经进入了居住郊区化程度不断加深阶段。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商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呈现等级结构的特点:市级(钟楼商圈)、区级(小寨、曲江、土门、胡家庙)、地区级(李家村、高新、张家堡)。本文收集了2015年9月中旬西安房产信息网在售的196个楼盘数据,呈现出二环以内31,占比15.3%;二环与三环之间75,占比38.3%;三环以外90,占比45.9%,呈现出向郊区迁移的特征。西安市商业空间的发展和居住郊区化并没有形成同步协调状态,剖析西安市居住郊区化和城市商业中心错位的关系,成为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以符号消费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居住郊区化和商业中心的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探讨西安市居住郊区化和商业中心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郊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和业态完善。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案例地:居住郊区化发展较为完善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曲江新区,分别选择群贤道九号和曲江华府两个居住小区;商业中心选取西安中心城区最具代表性的钟楼世纪金花和小寨赛格购物中心。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结合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分别设计和发放针对“郊区居民”以及“商业中心消费者”的调查问卷,问卷情况如表1所示。
三、城市商业中心的符号化
在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购买行为中存在诸多因素,多数消费者认为品牌以及购物环境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城市商业中心消费内容的符号化
消费者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购物需求之外,43.3%的被调查者认为选择城市商业中心购物的重要原因是其商品品牌的集中度较高。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品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多数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具有符号消费的烙印,对于某一特定品牌的忠诚除了是对品牌文化的肯定外,另一个层面也凸显了消费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身份认同的追求。商业中心的高端奢侈品牌,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生活品味以及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本身的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二)商业中心环境表征的符号化
在被调查者中,有37.5%的消费者表示对城市商业中心的购物环境认同,并且部分消费者会产生依恋。商业中心不仅是满足消费者自我身份认同的地点,同时也是为消费者提供视觉消费的场域。消费者在商业中心商品的同时,也是在对商业中心环境表征进行消费。钟楼商业中心承载着与古都西安相匹配的文化符码,小寨商业中心则是现代与时尚交融的展示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晕染下的商业中心,展现着不同的环境表征,从建筑风格到装饰装潢,从商业业态到人文关怀都具有明显的符号性特征。这种无形的精神文化与有形的物质环境共同塑造了商业中心的符号表征。
四、居住郊区的符号化
在西安高新区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居住者认为高新区是“精英的”、“国际的”代表,而在西安曲江新区的调查中,多数居民认为其是“精英的”、“生态的”代表。这些新生的居住区代表着不同的生活风格甚至是生活方式。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郊区在新的规划理念下更加适合当下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诉求,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多数城市居民都将 “居住郊区化”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并已经成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
与之前居住理念相比,居住郊区化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成为被居民认可的“文化”。郊区具备大片的绿化面积以及广阔的活动空间,与老城区拥挤的街道和狭窄的居住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地产开发商更是以“田园都市”型的居住理念构建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符号。
主体语境的塑造与居民自身的诉求相结合,就形成了“居住郊区化”的符号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系统得到完善和强化。
五、居住空间郊区化与城市中心消费空间错位关系探析
(一)郊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促进了居住空间的外层迁移
在城市郊区开发初期,便利店、学校、银行等居民日常生活配套设施相对缺乏,居民对郊区居住存在顾虑,对城区的生活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郊区生活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对居民的吸引力增强。
西安市曲江新区和高新区的开发过程中,在政府宏观规划和产业支撑的条件下,除了健康的居住环境外,生活配套设施逐渐完善。由于宏观环境的倡导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诉求,居住郊区化逐渐成为人们选择住宅的一个流行趋势,因此郊区地租逐渐增加,房产价值也相应增高。郊区的地产开发商也加入到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当中,不仅修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商业步行街娱乐设施,同时也与政府合作,设立学校等生活基础设施,来满足社区孩子的教育需求。
“政府+企业”的郊区开发模式,为居民的居住的基本生活设施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经济基础允许的前提下,这两个区域逐渐成为城区居民搬离城区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之地。因此,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逐渐向郊区迁移。
(二) 居民的行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城市商业中心的极化效应
在对商业中心的调查中,有35%的消费者来自高新区和曲江新区。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所调研的两个商业中心符号化过程中,富含文化气息的购物环境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现代商业业态具有很大作用。在影响消费者选择商业中心消费空间因素当中,“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占35.3%;其次是“商业中心的购物环境”占26.1%;而“商铺类型多样”占比为23.8%。这些重要因素都是城市商业中心消费空间所具备的,而郊区消费空间不能提供的条件。
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历史积淀的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在城市快速化进程中,尽管人们居住郊区化趋势明显,增加了居民居住地和城市中心消费空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但是交通设施的完善却缩短两者的时间距离。地下交通、公共汽车以及私家车的存在,为郊区居住居民的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满足其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居民在闲暇时间会选择城市中心消费空间。因此城市居民的行为增强了城市中心消费空间的极化效应。
(三)“符号化”消费和居住理念造成居住和消费空间错位
之前居民购房注重“基础设施完善”、“接近市中心”观念的影响,认为“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居住环境逐渐下降,在“崇尚自然”的居住理念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下,“居住郊区化”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在身份认同及个人价值实现、配套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下,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选择具有强力的支持,城市商业中心及郊区低等级的消费空间等级差异明显,“符号化”的消费和居住空间选择差异显著。
六、结论
在“符号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西安市居住空间向城市空间的外层迁移;与之相反,城市中心消费空间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城市商业中心消费空间和郊区消费空间的等级差异明显。郊区居住设施完善、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城市居民“符号化”的消费和居住理念创造了条件,造成居住和城市商业中心消费空间的错位。在宏观语境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影响下,这一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syjs201524)
参考文献:
[1]Ludek Sykora, Martin Ourednek. Sprawling post-communist metropolis: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uburbanization in Prague and Brno, the Czech Republic[J].Employment Deconcentration in European Metropolitan Areas,2007, Vol.91,209-233
[2]Faisal A. Mubarak. Urban growth boundary policy and residential suburbanization: Riyadh, Saudi Arabi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4,Vol.28,No.4,567-591
[3]Liza Gijanto. Exchange, interaction, and change in local ceramic production in the Niumi commercial center on the Gambia River[J].Journal of Social Archaeology,2011,Vol.2,No.11,21-48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周素红,郝新华,柳林.多中心化下的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吸引衰减率验证—深圳市浮动车GPS时空数据挖掘[J].地理学报,2014,(12):35-40
[6]马清裕,张文尝.北京市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6,25(1):121-130
[7]王云峰.促进杭州市居住郊区化将抗发展的策略探讨[J].城市研究,2010,17(5):26-28
[8]柴彦威,周一星.大连市居住郊区化的现状、机制及趋势[J].地理科学,2000,20(2):127-132
[9]谢顺平,冯学智等.基于网络加权Voronoi图分析的南京市商业中心辐射域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12):1467-1476
[10]林耿.居住郊区化背景下消费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以广州市为例[J].2009,29(3):353-359
[11]彭岩. 居住郊区化配套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2011,10(8):60-62
[12]赵建军.青岛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5,(1):107-112
[13]冯健,叶宝源.西方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及其启示[J].人文地理,2013,(3):20-26
[14]许蒙.酒吧符号消费:从共享符号意义到共同体的建构—基于M酒吧实地调研的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15]廖开怀,李立勋,张虹鸥.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城市文化消费空间重构—以星巴克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2):160-166
[16]彭友.基于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长沙城市消费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