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中凸显中国特色

2016-06-17 15:29赵莹徐雪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治理

赵莹+徐雪薇

摘要: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一词便频频出现,国家治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是对我国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在国家治理中凸显中国特色,是我们党的一个全新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治理;国家治理;中国特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是建立在制度自信基础上的中国特色和现代化要求的统一。

一、 “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内涵

世界银行在1989年发表的报告《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此后“治理”一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治理是基于法律规则和正义、平等的高效系统的公共管理框架,贯穿于管理和被管理的整个过程,它要求建立可持续的体系,赋权于人民,使其成为整个过程的支配者”[1]。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2]由这些解释可知,治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公共组织,也可以是非公共组织甚至是公民个人,治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

治理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层次,根据治理主体的不同,治理可以分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社区治理等多方面。“所谓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3]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化主体,国家机关是治理主体,社会组织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也可以参与治理,单一化治理主体转向多元化治理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将民主有机地融入到治理过程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二、在国家治理中凸显中国特色的意义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治理经验传承下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国外治理的经验教训。在国家治理中彰显出中国特色,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才能屹立于国际竞争中。从而,一方面适应了中国国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提升了国家的执政能力。

(一)有利于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道路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设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制度,但在某些制度的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不足。一个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应深入涉及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因此,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建设涵盖国家各个领域和层次的治理体系,有利于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二)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和攻坚期,这是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党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随着民主政治建设体系的不断成熟,将会实现多方面的转变,由重管理走向重服务,由重人治转向重法治。将民主和治理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管理腐败问题,倡导为政清廉

腐败就像是一颗寄生的毒瘤,在慢慢腐蚀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应把腐败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刻不容缓。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执政能力,有助于国家政治发展的廉洁化。

(四)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的更为紧密,在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世界各国经济利益之间较量竞争,利益集团之间争夺势力,这些都在考验着我党的执政能力。因此,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凸显出我国治理的特色,逐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国家经济在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如何在国家治理中凸显中国特色

根据治理的不同领域,治理可以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

(一)经济治理

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健康有力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善治目标的实现。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从过去提出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效益。“要把对市场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认识到市场机制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配置资源、创造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文明成果”[4]

1、构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与一定的道德基础相匹配。构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建立稳定的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家、经营者以及其他投资人等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2、发展公平正义的市场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众多指标中,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过于强调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除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外,还包括社会事业进步和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消除贫困和收入不均等更多内容。一个发展的社会,既保持着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平,也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这样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3、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是目前为止最富有效率的经济模式,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同样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滋生。因此,一定要把保持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富有效率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效率。

(二)政治治理

政治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中处于核心和灵魂地位,主要起到维护国家这个大“机器”,促进国家有序秩序的形成。

坚持依法治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再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依法治国体现出法律的约束和群众的意志,使国家的治理处于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相较于人治,具有重大的优越性。既能避免因人治的随意性、主观性、不公正性,使国家处于混乱的状态,又能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使国家处于一种长治久安的状态。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国家治理的良心发展。

(三)文化治理

在国家治理中,文化治理起到精神引领作用,是国家治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提供载体。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5]

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用核心价值观来积极引领我们的思想,提升修养,形成良性的精神共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国家治理。

(四)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根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土壤,只有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治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集体经济时期,强调全能国家型政策,福利制度由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最终造成混乱的局面。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改变传统的福利制度,构建积极的社会政策。全面均衡的照顾劳动者的养老、医疗、生育、失业、伤残和住房保障,有力的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稳定。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的社会政策难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各项机制全面发展的弊端。

站在国家治理和发展的高度,建立一个积极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不可回避的战略任务。

2、夯实社会主体和公民社会的培育

“公民社会主要是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各种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各种行业协会、志愿性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以及公民的自发组织等组成要素,这些组织构成公民社会的主体。人们把它们看作是介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第三部门。”[6]公民社会又被称为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

公民社会能积极主动的承担起培育市场经济和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重任;可以有助于国家、市场和社会在民生建设上的平衡发展,积极减轻政府在民生方面的过重压力,缓解国家负担。有效参与到一些国家难以顾及,市场不愿、不能或不允许涉及的民生领域;同时,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抑制国家权力过分膨胀、监督国家各个部门职能的作用。

(五)生态治理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生态治理是其软肋和短板,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薄弱的一面。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把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观念不仅表现在国家、社会、全民的发展观念中,而且应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社会长远发展和全民福祉出发,是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因此,生态治理应深入到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2、充分发挥城市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

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对国家的生态治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生态治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化的科学推进,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方针,把城市的整体建设置于国家生态治理战略框架之下。

生态治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生活居住的环境。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的一件大事。不仅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也是广大居民在道义上和行为上应该努力遵守的规范,如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等。在生态治理中,居民作为一支积极的力量,并有效的参与,必将可以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四、小结

在国家治理中凸显中国特色,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强调经济的增长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摒弃固有的传统思维和习惯性做法,要摆脱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否则只能是片面或者曲解。国家治理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在具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背景下,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2]俞可平.治理能力与社会机会——基于世界治理指标的实证研究.[J].河北学刊.2009(1)

[3]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人民论坛.[J].2010(2)

[4]常欣欣.现代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与制度自信.科学社会主义.[J].2014(1)

[5]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中国报道.[N].2014.(121)

[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治理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