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南蓉芙村是一个回民村,这在蒙阴显得很是特别。第一书记王海东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在他的带领下,修路、翻盖学校、建蘑菇大棚……一年多时间,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清真寺旁的村规民俗
4月21日,南蓉芙村大集。河边公路旁的一片空地,卖各种杂货的小贩和赶集的人群,构成了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
王海东穿过人群,不时有村民跟他打招呼,邀请他到自己的摊前吃饭。他摆摆手,笑着继续往前走。
南蓉芙村有805人,其中回民501人,占64%,经济主要依靠种植花生、小麦、蜜桃等农作物,有养殖牛羊的传统,做生意的多。
村中央,紧邻村委会,有一座始建于明初的清真寺,是村民做礼拜的场所,也是本县著名的古迹。寺内,古木参天,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王树理题写的碑文立于高大的皂角树荫里。抗战时期,这里曾藏过八路军伤员,大殿被日军烧毁,后重修。
看到本刊记者,一群村民围上来,述说王海东的“贡献”。“硬化了村里的路,包括上山的生产路,打了井,有了水,王书记为我们村出了大力,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贫困户张大娘开了一家小卖部,王海东帮她的儿媳妇在水厂找了工作,月收入2000元。一位大娘称赞道:“他的脾气真好,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岁小孩他都会停下来说话拉呱,做事周到。”
第一书记助理左运河,见证了一年多以来王海东在村里留下的足迹,他掰着手指向本刊记者讲述:“香菇大棚、绿化、两公里的生产路、户户通工程、自来水、路灯,重修了村委会办公室,翻盖学校……”
总结抓党建方面的经验,王海东说:“一是民主,要干的工作党员一块研究;二是财务公开,每一笔账公开出去,让群众知道;第三,涉及到老百姓的低保、贫困户、残疾人补贴等名额,全部公开评议。”所有信息在村委会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
蘑菇大棚与脱贫
村东的一片杨树林,正在被蘑菇大棚取代。养蘑菇,这在整个垛庄镇还是头一遭。
56岁的米天明从蘑菇大棚提出一筐刚采的蘑菇,王海东过去拿起他的蘑菇查看,叮嘱他们抽空去镇上办理银行卡,进行淘宝认证,以便将蘑菇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村民对种植香菇有抵触。去年,王海东发动群众外出参观,最远去了河南西峡县。米天明夫妇也去了,很受震撼。接下来,引进蘑菇种植的阻力减小,村里建设了一批香菇大棚。米天明承包了其中的三个,每天采一次,到现在已采了8000斤蘑菇。
旁边,更加现代化的高标准香菇大棚正在建设,计划投资26万元,后期购买菌棒还需要14万元。米天明的妻子潘立花农闲时在这里打工,每月收入800元。大棚建成后,由集体负责经营,可增加集体收入4万元以上,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支撑。
米天明的女儿,去年以全镇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蒙阴一中。王海东每个学期资助她500元,“这个孩子很刻苦,冬天那么冷,在家里围着炉子写作业。”
“根据28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长,对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采取扶持养殖母羊的方式脱贫;对年老体弱和身患残疾的,采取纳入集体股份企业分红的方式脱贫;对已纳入低保的,采取政策兜底。”王海东说。
几个月前,第一书记任期一年,省委组织部派人到村里考核。几乎所有群众自发来到村委会,进行投票,把最大的热情送给王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