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东红 王亦合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骨科,河北 丰南 063300)
中医特色护理在Modic Ⅰ型慢性腰痛中的效果观察
孟东红王亦合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骨科,河北丰南0633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干预Modic Ⅰ型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Modic I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2组均10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2组干预前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DI)]、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VAS和OD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SF-36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干预后以上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显著变化;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干预Modic Ⅰ型慢性腰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慢性病;腰痛;护理
慢性腰痛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疼痛症状明显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Modic Ⅰ型慢性腰痛是常见的慢性腰痛类型,常规治疗及护理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卧硬板床等对症处理。中医学对慢性腰痛有独特的见解。2012-01—2013-12,我们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Modic Ⅰ型慢性腰痛40例,并与常规护理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纳入标准①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腰痛患者,慢性腰痛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核磁共振检查确定属于Modic Ⅰ型者,采用荷兰飞利浦3.0 T核磁共振,行腰椎矢状面T1W1和T2W1扫描,腰椎横断面的T2W1扫面。慢性腰痛Modic Ⅰ型的MRI诊断标准为:在T1W1上终板和邻近骨呈低信号;在T2W1上相对正常终板呈高信号。③配合干预观察者。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①有腰椎手术史者;②腰椎先天性异常:包括半腰椎、蝶形椎及脊柱侧凸畸形等;③合并有腰椎骨折、感染、结核、肿瘤者;④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干预观察者。
1.1.3脱落标准未按照规定完成干预和随访观察者;因干预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合并症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者。
1.2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40~73岁;平均(52.36±10.27)岁;病程1.3~20年,平均(7.42±4.36)年。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41~75岁;平均(51.79±9.65)岁;病程1.2~21年,平均(7.98±4.6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卧硬板床、热敷等措施[3]。
1.3.2观察组予中医特色护理,包括中药足疗、中药热敷、穴位按摩等措施。中药药物组成:延胡索20g,生地黄20g,薏苡仁20g,牛膝15g,当归15g,丹参15g,赤芍药15g,白芍药15g,枳壳10g,川芎10g,土鳖虫10g,炙甘草6 g。寒湿偏重加桂枝、威灵仙;湿热偏重加黄柏、苍术;瘀血偏重加红花、桃仁;肾虚偏重去丹参、枳壳,阴虚加山茱萸、鳖甲,阳虚加肉桂、狗脊。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口服100 mL,取100 mL热毛巾蘸中药液外敷腰部,日2~3次,并且用中药液100 mL兑温水泡脚,每晚1次。穴位按摩取肾俞、委中、局部腧穴或阿是穴。寒湿者加风府、腰阳关;劳损者加膈俞、次髎;肾虚者加命门、志室、太溪。若双侧穴则取双侧。每穴位按摩5 min,日2~3次,开始由护理人员操作,其后可教其家属操作。
1.3.3疗程2组均10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4观察指标观察2组干预前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DI)][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2]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VAS评分:从0~10分,由患者自行划出与自身疼痛相匹配的分数,分值越大疼痛程度越重;ODI评分:共10个项目,第1个项目与疼痛相关,其余均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SF-36评分:共11个大项,36个问题,均与生活质量相关。
1.5疗效标准治愈:腰部自觉不适症状消除,活动后腰部没有不适的感觉;显效:自觉腰痛不适的症状较干预之前明显减轻;好转:腰痛虽有改善,但患者仍有疼痛不适的症状;无效:腰痛不适的症状没有显著变化,甚至有所加重[4]。
2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VAS、ODI及SF-36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VAS、ODI及SF-36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观察组干预后VAS和OD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SF-36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干预后以上指标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用药安全性情况2组干预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显著变化,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
3讨论
腰椎终板在椎间盘和椎体之间承担着组织转换及阻止髓核突入到椎体内部的作用,但是因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各种因素,腰椎终板发生改变并继发腰椎退行性变,从而导致慢性腰痛。美国放射科医生Modic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现腰椎终板变化,并命名为Modic改变。虽然腰椎终板Modic改变原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有大量的文献证明,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退行性变关系密切[5]。大部分学者认为终板Modic改变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也可以看做腰椎退行性变的最终阶段。徐旭等[6]研究发现慢性腰痛与腰椎终板Modic I型改变中的炎症信号和水肿信号有着密切的关系。焦芳荣等[7]在椎间盘内注射激素类药物通过消除椎间盘内的炎性反应,干预慢性腰痛,取得的良好的临床效果,验证了控制终板炎症和水肿对于慢性腰痛Modic Ⅰ型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腰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与“风、寒、湿、瘀、虚”等有关。慢性腰痛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易耗伤气血,干预当以补养气血为基础,兼以治标[8]。因此,以四物汤为基础中医特色护理,方中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药补养气血,壮筋骨;丹参活血化瘀;土鳖虫破血逐瘀;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白芍药、甘草缓解止痛;薏苡仁健脾祛湿,强筋骨;牛膝专治腰腿疼痛,并可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补虚去实,标本兼治,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和水肿,从而对慢性腰痛(Modic Ⅰ型)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采用中药局部外敷的方法,能使药力直达病所,并且不会产生消化道刺激及肝肾毒性,足部是人体的功能反射区,通过中药足浴,同样能够起到全身调理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穴位按摩,疏通经络,长期坚持,对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从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经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证实了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慢性腰痛(Modic Ⅰ型)的有效性。另外,用药的安全性也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要方面,本研究监测干预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并观察不良反应,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用药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慢性腰痛(Modic Ⅰ型)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虽然Modic Ⅰ型改变在所有的Modic 改变中仅占一小部分[10],但由于此类患者疼痛症状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的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较小,没有进行远期疗效随访,尚需扩大样本数量并延长观察时间,以期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结果。另外,对于ModicⅡ、Ⅲ型及混合型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指导老师:王云凯)
参考文献
[1]赵长伟,李新建,冷向阳,等.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10,22(12):21-22.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4-47.
[3]邹洁.中医传统护理技能在腰痛症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9):74-7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5-36.
[5]崔绍,滕永波.推拿配合穴位敷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2011,8(7):24.
[6]徐旭.中医护理技术在腰痛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3,7(8):45-47.
[7]焦万荣.中医健康教育在腰痛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71.
[8]沈勤.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65-267.
[9]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0-1022.
[10]欧礼,唐本夫.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2): 47-48.
(本文编辑:董军杰)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4.042
作者简介:孟东红(1972—),女,副主任护师,学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277.705;R2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4-0613-03
(收稿日期: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