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幸++++王徐樱子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的相关特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着重培养中英双语能力的同时,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对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2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用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去驱动发展和升级换代,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包括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平台思维以及社会化思维等。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热词,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互联网+传统教学”,相互融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资源整合最优化,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以后相关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传统教学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广西艺术学院依托影视与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师资办学资源,于2012年开始招收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学生大一、大二在广西艺术学院学习的两年主要依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主干课(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 、新闻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口语和雅思培训课程。大三、大四则同过英语出国考试合格后与英国获美国相关学校相关传媒类专业对接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媒介传播学等学士学位的课程。大三、大四在英国、美国主要学习的课程有:多媒体新闻学 、媒介传播、专业语境、应用广播实践等。我院于2012年招收第一届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学生,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以往开设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时间短,内容多
我院的《双语播音主持》课程的安排是一学期16周课,一周4个课时,共64课时,所学内容包含:基础理论知识、硬新闻和软新闻采编播报、天气播报、双语主持、节目鉴赏等等。内容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反映只能学习皮毛,不能学精。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课程压缩后,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影响学习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
双语播音主持课程自2012年开设以来,教学经验还在不断摸索前进,实际上课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战性的操作演练相对较少,即便是有练习,但由于班级人数多,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课堂练习的机会,布置下去的实践操作任务,质量也不是特别高,再加上有双语播音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多,师资力量欠缺,不能及时对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3.基础薄,压力大
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多数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尤其是通过艺术类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容易产生学习英语的抵触、恐惧心理,双语播音主持的学习更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反映老师在双语授课时,所讲内容偏难,听不太懂,文化差异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电视节目并不感兴趣。
二、“互联网+”时代下双语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用户思维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学生即是用户,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核心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教学理念一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从老师教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到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高压态势”,不能完全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思维中曾提出“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以人为本、用户至上、对等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互联网思维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学习、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模式(如图1)。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察,了解学生实际水平,收集课上课下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增加“用户粘性”,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课程进行的不同阶段,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加重比例,详细讲解,很多学生对双语节目感兴趣,课上就会多一些中外节目鉴赏,并且让学生了解节目背后的构思、制作、播出过程,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减少交流存在的文化差异。
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室外”,鼓励学生多实践,布置一些由简到难的阶段性任务,让学生有“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简单的模仿新闻播报到独立采编新闻再到一线实习或者晚会主持等活动,老师随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指导和建议,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指导理论学习。
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每个班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组,实行小组任务制,每个组由老师任命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长来安排任务和角色分配,体验不同岗位的角色扮演,积累经验,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场景的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2.以内容为核心,加强双语能力
双语不是两种语言简单的相加,双语能力也不能等同于“播音主持”,正如会说普通话也不一定就能播音主持,不能把“播音主持能力”简化为“语言能力”。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在本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节目采编、策划创意、影视配音、教学研究、公关礼仪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中文和英文在听、说、读、写四个层次都达标的基础上,能进行有声语言得再创作。这其中就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双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双语娴熟转换的能力;三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以双语播音主持所需学习内容为核心,通过加强这三方面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基础薄,双语播音难的问题。
(1)听说读写能力 我院语言传播系新增了“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班,即本科前两年在广西艺术学院完成专业学习,后两年去英国或者美国学习相关传媒课程。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底子薄,这体现在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太小,甚至连上课时出现的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出国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了《雅思英语》,有针对性地教学,为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多看中外电视节目、新闻、影视剧培养语感,对听力和口语都有所帮助。当然,不能完全忽视中文的学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双语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就必须做到中文和英文都精通,克服了语言障碍,找到中英文共性和差异,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沟通顺畅。
(2)双语转换能力 赵琳曾在《双语播音主持》一书中提到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隐性双语能力”和“显性双语能力”,简而言之,隐性双语能力不明显表露,对播音员主持人驾驭节目提供潜在支持;显性双语能力通过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显现出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会不同程度运用这两种能力及时进行双语转换,例如在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中,“9.11恐怖袭击”、“马航事件”等,我们通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资料,面对突发事件直播,主持人必须发挥隐性的双语能力,搜集到国外相关信息后,以最快时间进行梳理,转换成合适的语言进行播报,占得先机。在双语节目或大型双语晚会的主持中,主持人显性双语能力突出,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推动节目进程。双语如何转换?何时转换?转换恰当与否?都值得思考。主持人除了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翻译得当外,还有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节双语比例,对嘉宾发言进行归纳总结,照顾观众情绪推进节目开展。学生在学习初期,先锻炼其口译能力,基本达到能听清楚中外双方嘉宾所说内容,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再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让学生学会应对突发状况如何救场,做到与嘉宾和观众顺利沟通。
(3)跨文化传播能力 双语转换中还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差异。缩小不同文化间差异,减少传播阻碍,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时事,参与国际活动增长见识,培养学生多元的个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传播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强化知识底蕴,将学生培养成懂传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以融合为重心,拓展实践平台
除了提高双语水平,学习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外,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比如文学鉴赏、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节目制作、广告创意、化妆与形象设计等等课程,让学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在其他领域也得到学习和锻炼,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学习“锦上添花”。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也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戏剧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一系列相关活动每年都会举行。作为新时代的传媒人,如何抓住新机遇、深入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话语体系中拥有话语权,提升中国形象很重要。广西艺术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交流合作人才,我校影视与传媒学院成立了“中国—东盟传媒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安排学生参加各类中外交流活动、双语主持及国际论坛和会议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
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实践平台,学生将播音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比如喜马拉雅听、蜻蜓FM、荔枝FM、微博、微信等,收集听评意见,最后将信息反馈给老师,一起来探讨和改进专业学习。
4.以赛促教,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我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各种比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几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中英文演讲、主持等比赛中频获佳绩,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广西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广西高校英语微电影大赛特等奖、校英语主持人比赛一等奖,还成功主持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例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双语讲解员、博览会礼仪、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2015年“我的梦”广西高校东盟国家留学生表彰晚会、广西“一带一路手拉手”中国—东盟青年外语演讲大赛等,我校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第二届GMS东盟六国青年论坛等等,学生在各种各类区域性国际活动和赛事中能够运用标准流畅的中英双语表达成功主持,同时还作为青年志愿者担任了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礼仪、展览会双语讲解员等。专业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也大大加快了我院国际化教育的进程。
三、结语
我院依托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华语有声语言研究中心”开展“行走东盟”学术考察和学术研讨会,举办“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国际会议”等,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和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学生在这些国际学术活动中受益颇丰。在这几年的教育中,我们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互联网”思维统揽全局,打好专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拓展专业实践平台,获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也彰显了我院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实力,同时也鼓励着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前进,迈向专业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琳. 双语播音主持艺术[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 2007
[2]吴苏敏 金勇. 英语节目主持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传播. 2012(1):135-136.
[3]王媛. 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双语主持人才培养[J]. 新闻界. 2013(13):39-42.
[4]朱研. 以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新闻知识. 2011(08):74-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英“2+2”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Z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