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九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1)
吉林大情字井油田开发的哲学思考
李迎九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1)
摘要:大情字井油田是吉林油田成规模开发的低渗—特低渗复杂岩性油藏,其开发历程及科研包含着众多的哲学思想。从油田开发的历程、技术攻关和开发部署等方面入手,以哲学的矛盾论、实践论等为指导,阐述和论证油田开发针对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与解决、认识和实践的相互验证与促进等遵循和包含的重要哲学思想与实践。油田开发要抓住主要矛盾及其阶段性特点,适时调整阶段性的主要矛盾,选用合适的技术、方法、开发原则与开发参数。认识与实践相互验证,理论认识指导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深化理论认识,相互指导又相互补充,推动油藏认识与生产实践的健康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油田开发中整体与个体的分割与联系。油田开发要在考虑整体的基础上又考虑到个体特点,在顾及个体特性前提下又统筹整体发展,保障油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哲学;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大情字井
大情字井油田是吉林油田首个超亿吨规模、整装开发、年产量最高的低渗—特低渗裂缝性复杂油藏,2000年试验性开发,到2008年上产达100×104t的高峰,经历了常规构造油藏、低幅度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和岩性油藏的开发历程。建产主力区从油田中部到边部,回到中部边缘,再到边部扩边;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分阶段、分区域地呈现,促进了油田认识和开发的发展,油田开发态势良好。
1 油田基本情况
1.1 地质概况
大情字井油田构造位置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部,总体格局为北北东走向的长轴向斜,呈现“两坡一坳”的构造形态。向斜东西两翼不对称,西翼较陡,东翼较缓,轴部断裂发育。油田纵向上发育扶余组、高台子组、葡萄花组及黑帝庙组4套含油层系,主要含油层系为高台子油层。油层埋深1956~2245m。储层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2.3%,平均渗透率为3.5mD,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根据长岭凹陷“满凹含油”理论,本区断层和岩性是油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向斜西翼发育断鼻和断鼻—岩性油藏;轴部发育大量复杂断鼻—岩性、低幅度构造—岩性和岩性油藏;东翼发育构造—岩性和砂岩上倾尖灭油藏。这些构造幅度低、圈闭面积小的富油单体叠置连片,形成了大情字井油田亿吨级规模的大型构造—岩性油藏群。
1.2 开发简况
大情字井油田于1999年勘探发现, 2000—2008年连续几年上产开发,产能建设取得较好效果,储量动用程度超过60%。油田共投入油水井1500多口,其中油井1250口,注水井近300口,累计建产能180×104t,最高日产原油3000t,年产原油100×104t,油田开发效果较好。历年有效的产能建设是油田实现年产百万吨的重要条件(图1)。
2 油田开发的哲学思考
回顾大情字井油田开发历程及科研管理,其中包含众多哲学思想,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行为。
2.1 油田上产开发历程
根据油田早期储层认识和矿场实践特点,结合年产量增长情况,油田上产的开发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2)。
2.1.1 开发试验阶段(2000—2001年)
在构造控制成藏理论指导下,选择构造认识程度较高,构造位置有利,试油、试采产量较高,储层发育好的黑46、黑47区块作为开发试验区,选择300m正方形反九点井网,井排与裂缝方向夹角为45°,投入开发井70多口,建产能16.46×104t。在此基础上,编制油田开发方案,选用600m×150m和480m×160m菱形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本阶段主要开发构造油藏。共投入油井142口,年产油14×104t,综合含水46%。
2.1.2 构造油藏开发为主阶段(2002—2003年)
该阶段仍以开发构造油藏为主,兼顾岩性油藏。认识到油藏受岩性和构造综合控制,主要开发受岩性、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和低幅度构造油藏。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优化部署、逐步外推,同时进行区块注水技术政策的研究与技术配套。共部署井位约290口,建产能45×104t。
2.1.3 构造油藏向岩性油藏过渡阶段(2004—2006年)
这一时期是整体认识油藏类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产能建设的重要时期。强化了本区岩性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认识到油田“两坡”油藏类型不同,明确了西坡以构造油藏为主、东坡以岩性油藏为主的规律;明确了西坡和中央断裂带构造、微构造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明确了东坡沉积相、条带状渗透性砂体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在低幅度构造油藏开发的基础上,按照“依构造打岩性”的部署原则,重点落实岩性油藏,兼顾多套含油层系。投入新井约520口,建产能55×104t。
2.1.4 全面开发阶段(2007—2008年)
在之前开发基础上,充分运用油藏认识、产能建设等技术优势,深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理念与做法,进一步提出微构造、小挠曲及小平台可以高产的认识;结合外围评价区及探明区新层位的突破,以勘探思路指导井位部署,以井带面,突破一块、开发一块、完善一块,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两年间同步完成11个区块的产能建设工作,部署新井约600口,新建产能57×104t,保持产量上扬,为大情字井油田年产实现百万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和技术基础。开发15年来一直属于吉林油田产能建设的重点油田。
2.2 油田开发的哲学思想
大情字井油田开发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如下3点。
2.2.1 油田开发主要矛盾确定及解决
大情字井油田开发的阶段性主要矛盾是油藏类型,其决定和制约油田开发决策及开发参数的确定。以构造油藏到构造—岩性油藏,再到岩性油藏的认识进步为基础,系统刻画油藏特点,配套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科学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参数,保障了油田产能建设及产量的可持续性。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油藏类型的确定就是油田开发的前提和制约因素,不同类型油藏开发方式和开发参数不同。因此,油藏类型的确定是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
在吉林油田开发史上,从扶余油田、红岗油田、木头油田到新立、新民油田,油藏类型都以中高渗构造油藏和中高渗—低渗断块油藏为主,形成了相应的构造圈闭、裂缝和断层识别与描述技术、注采井排与裂缝走向成角度的井网优化设计技术。
油田开发中,构造、储层和流体是认识油藏的3项基础研究内容和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油田开发中存在的矛盾,不同的油藏类型这三者各不相同。但不同的区块及不同的开发阶段,这些矛盾所处位置不尽相同,需要确定何为主要矛盾。在面对大情字井油田低渗—特低渗、断裂发育、构造幅度低、砂泥薄互层等众多个性特征时,宏观上以低幅度构造描述为基础,有效砂体刻画为重点,低阻油层识别为关键,根据油藏宏观发育及认识程度,确定油田开发的阶段性主要矛盾。从向斜西坡到东坡,依次确定了低幅度构造油藏识别和描述、构造—岩性油藏开发、岩性油藏规模开发的主要矛盾,通过三维地震、沉积微相和低阻油层识别技术的攻关和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油田开发的重点问题,攻克油田开发的阶段性主要矛盾。
在油田“满凹含油”理论认识指导下,确定油田开发初期的主要矛盾为低幅度构造油藏识别和描述。借助三维地震技术及构造精细解释等技术攻关和应用,有效识别描述并开发油田西坡的低幅度构造油藏,发现了一批微构造、小断块和小挠曲,奠定了油田早期上产的基础。
随油田开发的继续,构造—岩性油藏的描述和开发这一重要矛盾为岩性油藏技术攻关拉开序幕,也为下一阶段解决岩性油藏开发这一主要矛盾奠定了基础,符合矛盾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发展规律。在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两个阶段中,围绕岩性油藏刻画这一主要矛盾,利用地震储层预测宏观描述有效储层的平面展布,利用沉积微相研究技术寻找和预测有效砂体的展布规律;结合钻井结果,立体描述和刻画有效砂体、有效储层。配合“低阻油层”识别技术的攻关,利用已有的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和发展了以微差识图法、无侵线法、电阻率增大法为代表的几种流体识别方法,满足大情字井油田开发所需的流体识别解释要求;解决了高电阻层段产水、低电阻层段出油的异常现象,解决了阶段主要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
正是在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中准确地抓住油藏类型这个决定开发方式、开发参数及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并准确选择和攻关相应配套技术、合理制订注采井网、优选投产方式及开发参数,保证了大情字井油田产能建设的持续、开发区域的扩大、开采深度的强化和产量的连续增长。
2.2.2 油藏认识与开发实践循环往复和相互促进
针对油田复杂储层及流体特征,解剖开发试验区,获得储层描述和开发参数的系统认识,据此设计和优化开发方案并付诸实践,再修正储层和流体认识,通过这种循环往复一次次深化认识,又一次次扩大开发规模、逐次逐块地增加实践成效。这是对“认识论”精髓充分理解与实践的体现,也是油田有序、有效和有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面对油田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储层展布和流体特征,选择了中部面积较大、厚度较大、物性较好的黑46、黑47区块主体部位作为开发先导试验区。开发试验具有实践属性,使反映自然的认识活动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一起,是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试验区的主要功能是验证选择的注采井网适应性、跟踪分析与评估区块产能规模及稳产状况等,为后续技术推广与完善提供可靠依据。试验期间,主要采用300m×300m的正方形注采井网,黑46区块投入油井27口,单井日产油5.2t;黑47区块投入油井34口、单井日产油4.5t,综合含水44%。根据成功的试验结果,完成了大情字井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并付诸实施。方案系统考虑了油田的复杂情况和技术现状,确定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了年度产能建设区块及初步的工作量。
从分析产能建设区块分布可以看出,年度开发区由油田中部到油田边部均有分布,既考虑了油田中部储层的认识与当时技术的相匹配,又提前涉及了边部以便超前研究、超前认识。中部区块的产能建设也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明确一块建设一块、认清一层开发一层。实现了从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回到认识,再指导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思想。
2.2.3 油田开发中整体与个体关系
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个体间存在差别。大情字井油田的开发中充分考虑和遵循了这个客观、普遍联系的观点,不仅在储层认识、开发部署方面考虑了油田整体开发的规模效益,同时也注重单个区块、生产井的注采个性化设计,实现了区块和单井投产方式的统筹布局和实践。
在勘探阶段,“通过开展系统的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认识到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平缓构造斜坡背景配合,可以形成多层系、大面积叠合分布的岩性油藏”的成果认识反映出油藏整体联系的客观基础,这一基础在油田开发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首先,对油田开发方案的整体规划,即考虑了储层在地质沉积过程、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充注中的连续性和联系性,明晰油田构造的相似性、储层的整体性和流体宏观的统一性。正是基于这个普遍联系性,才敢于对岩性油藏提出“沿河追砂寻找油”,利用沉积微相成果实施有效砂体的追踪和刻画,指导油田开发。
其次,对注采井网的设计与部署也是基于物质联系的观点。注水井、采油井在储层发育上普遍联系,规则井网的设计与应用充分考虑了油水客观联系性,井网方式和井距的变化和调整也根据不同区块裂缝发育、储层物性等特征之间的联系而改变。
另外,对油井投产方式的改变充分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油水间的普遍联系导致单个油井的压裂必然牵动和影响周围油井和水井,因此在确定油井投产压裂方式时,改变原有常规的单井压裂转向以井组为单元的整体压裂工艺。根据储层特点划分单位,以注水井为核心,实现人工裂缝方位与井排方向相匹配、裂缝长度与井距相匹配、水力裂缝导流能力与地层系数相匹配,追求油水井间的联系并有效加强这种联系,使注采关系更加有效。在黑56等储层物性较差、薄互层比例较大的区块中,该技术一次施工成功率为93.2%,油井投产3~4个月后生产能力稳定在6~8t/d之间,超出方案设计50%,效果明显。
3 油田开发的启示
(1)抓住油田开发的主要矛盾及其阶段性特点,适时调整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研究和选用适用的技术、方法、开发原则与开发参数。确定了主要矛盾,才能真正做到技术方法及各项工作有的放矢,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中集中优势兵力、财力和物力加以解决。同时,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也是随认识的深入、对象的细化而变化,要认识到矛盾的发展也是硬道理。
(2)针对油藏的特殊性,坚持认识与实践相互验证与相互完善,在理论认识指导下进行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总结中深化理论认识,相互指导又相互补充,推动油藏认识与生产实践的健康发展,保障认识与实践的正确性、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在此指导下选择和攻关适应性技术及应用。
(3)正确认识和处理油田开发中整体与个体的分割与联系。向斜背景下的“满凹含油”理论是大情字井油田的整体认识,油田开发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实施整体部署才能纵观全局、放眼长远,才能保证连续性岩性油藏的规模开发。但从向斜西坡到东坡、从构造油藏到岩性油藏,甚至同一个含油小区块的不同位置,构造、物性和流体都存在差异。认识到个体的个性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布井和开发。油田在布井、钻井和单井压裂投产等各方面,都要考虑以整体为基础再考虑个体特点,在顾及个体特性前提下又统筹整体发展。正确处理油田整体与单井个体的矛盾和联系,确保油藏复杂问题的“复杂处理”,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油田整体规划的平稳、区块个体开发的有效运行,产能建设实现长期连续性。
参考文献
[1]金毓荪,蒋其垲,赵世远.油田开发工程哲学初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70-171.
[2]李迎九.开发技术的进步是吉林油田发展的根本动力[J].石油科技论坛,2011,30(3):28-31.
[3]杨博文,谭祖学.自然辨证法新编——复杂性科学理论及其哲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阎国华,刘开淼.谈工程哲学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运用与发展[J].前沿,2010 (9):52-56.
[5]李伯聪,对大庆油田发展历程的若干哲学反思[J].工程—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1(3):237-248.
[6]赵贤正,胡素云,董大忠,等.中国石油勘探持续有效发展的10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1-33.
[7]魏兆胜,刘运成,于孝玉,等.吉林大情字井油田复杂岩性油藏评价与预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239-263.
[8]白瑞宾.基于工程哲学视野浅析大庆油田开发建设[J].商情,2014(12):392.
[9]蔡乾和,尹文娟.资源工程哲学何以可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22-25.
[10]张秀华,张璐,杜疆.国内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走势[J].理论探讨,2013,174(5):67-69.
[11]《中国油气田开发志》总编纂委员会.中国油气田开发志(吉林油气区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Philosophy of Daqingzijing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Jilin
Li Yingjiu
(ResearchInstituteof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PetroChinaJilinOilfieldCompany,Songyuan,Jilin138001,China)
Abstract:Daqingzijing Oilfield is a complex lithologic reservoir of low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on a large scale in Jilin Oilfield,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eding from oilfield development history, tech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loyment, guided by contradiction theory and theory of practice, we stated and reasoned som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practice followed by and contained in the recognitions and solutions to main contradictions and their key aspects, and the interactive verif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cognitions and practice.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we had to grasp major contractions and their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timely adjust 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contractions, and select techniques, methods,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development parameters. It is critical to propel healthy progress in reservoir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based on interactive verification of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 guiding production practice by theoretical recognitions, and deepening theoretical recognitions from production practice.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overall situation and individual features for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 individuality and integrality, so as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n oilfields.
Key words:engineering philosophy; oilfield developmen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Daqingzijing
作者简介:李迎九(1971生 ),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综合研究与管理。邮箱:liyingjiu@petrochina.com.cn。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