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选取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价格水平等变量,基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如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分析中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长期来看货币呈现非中性,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非中性;货币政策
一、引言
“货币非中性”这一术语由瑞典的维克赛尔最先提出。货币非中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一般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不会对产出水平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反之,可称之为“货币中性”。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环境下,探讨我国货币非中性特征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对中国十多年来货币供给量同产出水平、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对我国货币“非中性”特征进行初步探究,从而认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实证研究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价格指数CPI三个变量来检验我国货币“非中性”特征。
2.数据说明和初步的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消费价格指数来代表名义价格P,笔者在统计局官网获取文中CPI、名义GDP、通过央行统计季报获取数据M2,数据跨度是1996年-2014年第一至四季度。计量检验常会出现异方差的问题,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本文对以上三组数据都分别取了对数,得到LGDP、LNP、LM2。本文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7.2。
3.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一旦存在单位根就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之一——ADF 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1:
可见,LGDP、LNP和LM2序列均存在着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序列。此外LM2和LGDP序列的一阶滞后值是不显著的,但是LGDP、LNP序列的一阶差分、二阶差分是显著的。另外,LGDP、LM2经过一次差分变化以后的ADF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这说明LM2、LGDP的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4.协整检验
先将来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将LGDP和LM2作为一个系统。
若要验证这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需要对残差u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就可以说明这种关系存在。
实证数据表明:LGDP与LM2回归方程的残差未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通过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这表明LGDP与LM2存在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与产出之间长期均衡。并且从方程1得出,变量LGDP的变化中94.42%可以由LM2解释,而且货币投放量每增加1%,会促进经济增长0.79%。
接下来分析货币供给量对于价格水平的影响,考虑LnP和LnM2的关系时参照上述方法,如同第一个系统,把LnP和LnM2作为一个系统,建立LnM2与LnP协整回归方程。
根据以上回归估计量可以看出,货币投放量每增加1%,会促进名义价格上涨0.0375%。此外,相比于变量LGDP的变化中94.42%可以由LM2解释,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更小。
再对回归估计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发现,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P与LM2回归方程的残差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由此可知LNP与LM2也存在协整关系,长期来看,一般价格水平同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间是均衡关系。
三、结论
1.中国货币具有非中性特征
实证分析显示,LGDP、LNP与LM2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货币供给变化不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还能够引起产出水平。由此得出结论:我国货币“非中性”。
2.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的影响更大
相比较于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长期货币供给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更大。我国目前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收入偏低,科学技术远远落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经济背景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习惯。货币供应量的提高无疑会促进许多潜在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我国货币政策具有一定有效性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实质就是货币是否是“中性”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持。目前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效果弱化。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1、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2、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3、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所以,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完善更为健全的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楚尔鸣,喻多娇.中国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J].金融发展研究,2009(03):26-30.
[2]徐青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D].兰州商学院,2008:99-108.
[3]何国华.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的争论及其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9(11):43-45.
[4]闫力,刘克宫,张次兰.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9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59-70.
[5]刘春玲,杨逢珉.我国货币“非中性”的实证研究对1994年—2004年数据的检验,2006(10)96-97.
[6]黄先开,邓述慧.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6):34-41.
[7]何天翔.中国货币非中性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03).
[8]陆军,舒元.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2(6):32-40.
[9]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3):14-19.
[10]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谢雪莲(1995.01- ),女,汉族,嘉兴人,本科在读,宁波大学,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