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涛+贺国旭+王香+杜娴+彭勤龙+叶露阳
【摘要】在“转型发展”的国家大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知识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过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对药学专业发展的要求,进而提出了教学内容选择、实践在实践环节的作用以及评价体系改革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实践型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
【关键词】《物理化学》 药学专业 实践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JY24。
【中图分类号】O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87-01
平顶山学院作为一所“师范背景”的地方二本高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如同其他高校一样,将“理论教学”置于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型”或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这使得在注重理论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压力较大。近年来,在国家提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痛定思痛决心向“技术应用性大学”转型,同时对各学科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新教学形势的要求。
药学专业作为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刚刚设立两年的新专业,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积累较少,更重要的是,承担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多为具有化学专业背景的老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更多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普及,但是医学专业知识的缺失,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和实践当中。药学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立足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的学科自身特点:(1)物理化学涵盖了高等数学、化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2)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丰富、逻辑推理严密、公式众多。这些对于无化学背景且数学和物理知识尚未熟练的掌握的药学专业大二学生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既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也无助于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高职高专院校因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使学生能够成为“技术型实用型蓝领人才”,因此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立足于药学专业,不要求学生对理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只要能够满足以后学习和工作需要即可,此种做法在满足课程最低要求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部分借鉴高职类院校课程内容选择的经验,按照物理化学在药学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以“必须”、“够用”,满足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既要易学易懂易会,又不降低要求为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2.以实验为主体带动实践
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联系紧密,物理化学的知识已经渗透到药学专业的各个领域中,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了药物合成所需的基本知识。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只停留在书上和学生的大脑中,那只能成为“死知识”,无法体现其价值。多年的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对实验永远都是充满好奇和兴趣,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通过互相谈论、翻阅书籍和网络查询等方式予以克服和解决。
鉴于物理化学课程与药学专业紧密的相互联系以及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尝试将物理化学的课程内容模块化,并通过与之相关联的实验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以常见非处方药物布洛芬合成为例,我们在课程学习之前要就学生在期末能够完成布洛芬药物的设计和合成工作,其中包括药物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合成反应机理、药物剂型设计、药物保存和服用方法等步骤。物理化学的知识已经贯穿于药物合成的整个生产链条: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反应速率与机制的分析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药物剂型的设计与改进需要表面与胶体化学的知识;应用化学动力学知识预测药物有效期及药品的给药时间等。在物理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布洛芬药物合成作为主线,利用各个章节的知识对药物合成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设计。在理论学习期间,在老师协助下在实验室内完成各个药物合成环节部分环节,例如药物的合成、分离和成分分析等工作,进而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3.改革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锻炼的环节当中,教师还必须从成绩评价方面予以鼓励。以往的成绩评价体系中,《物理化学》理论成绩在学生期末考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70-80%),而侧重于测试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部分则比例相对较少。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人才培养也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向“实用型人才”转变,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必需随之进行改革,即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的评级体系中,学生的总成绩应包括:理论成绩(50%)、药物合成设计(20%)和药物合成实验(30%)。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从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月义,张东.对地方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3,26(4)。
[2]卑占宇,罗晓冰.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论坛,2011,3(8):106-108。
[3]马岚,成日青,陈建平,齐和日玛,郭慧卿,塔娜,王来兵.浅谈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5:88-89。
[4]蒋启华,邓萍,胡湘南.药学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3-794。
作者简介:
吴华涛(1978.7-),男,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