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兆函
宽窄巷子是成都著名的古街,通过重新改造设计成为了成都新的仿古街区同时成为了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但其作为中国历史的记忆,寄托着中华文脉,如何将其保留发展下去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课题。而仿古街区的产生,虽然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在满足现代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景区开发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发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优劣利弊,并借鉴其长处,希望对城市仿古街区旅游开发有所启发。
一、宽窄巷子景区概况
(一)区位条件
成都宽窄巷子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中心地段,一环路圈层内,蜀都大道金河路以北,同仁路以东,长顺街以西,距城市中心广场天府广场仅1.5公里。
(二)历史渊源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曾经“少城”的一部分,也是仅存的两条成都33条清朝驻兵街巷。宽窄巷子最初的名字是“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胡同这一称呼一般在北方出现的比较多,其出现在南方说明这几条巷子所具有的北方文化与特殊历史意义与内涵。
民国年间,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气下,三条胡同被改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而这个称呼也沿用至今。
(三)文化旅游资源
宽窄巷子作为较具规模的清朝古街区,代表了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也是北方建筑风格与胡同文化在南方的典型范例,在保留了原真建筑实体的同时体现了成都现代文化风貌。与大慈寺、文殊院共同组成了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宽窄巷子建筑布局各具特色,在营造法式上集中代表了清、民国时期建筑的营造工艺。同时,街区保留着非常浓郁的老成都的生活气息,使得整个街区都有一种亲切宁和的氛围。
二、宽窄巷子旅游开发现状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南北东西四至分别以金河路、泡桐街、长顺上街、下同仁路为界,总用地面积31.9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6.6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25.3公顷。
宽窄巷子目前为国家5A级景区,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保护范围的核心区,也就是之前提到到“宽、窄、井”三条巷子。由长顺上街、下同仁街、支矶石街以及西胜街四条街道围合而成,横向的三条主要巷子之间由纵向通道相互联通,同时将院子分隔开来。
(一)宽巷子
宽巷子总长为约300m,宽度6-8m,两侧建筑高度基本一致,使得空间围合感较强;墙体颜色多为黑灰色,通过较为暗沉的颜色衬托出每个院落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门头及装饰;巷子前半段商业气氛浓郁,各商家店铺以及其风格独特的院落空间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地方;而巷子的后半段,主要为私密性较强的私人宅院,此外还有一些名人故居等文化景点。
存在的问题有:宽巷子商业气氛过于浓厚,对人文旅游景点挖掘不够;商业中餐饮比例过半,使得商业种类不够多元;茶铺占道经营现象较为普遍,破坏了街区形象;
(二)窄巷子
窄巷子街道宽度为4-5m,长度与宽巷子相当,街道左右两侧建筑高度变化不大,约为7m,街道中段较窄,后段较宽;
与和宽巷子相比,窄巷子中商业分散分布,通过人文景点和住宅相互穿插使得整个街区呈现出动静结合,但这种变化也会给游人带来拘束感。
存在的问题有:窄巷子中的几处重要景点和特色商家成为了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但其其它地段人气不高;休闲类业态占比较大,其中酒吧、茶馆形成规模,但由于竞争较大,店铺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使得部分商家收益减少,部分商家开始淘汰;个别文化旅游景点较为突出但针对旅游客群的商业业态较少;
(三)井巷子
井巷子整体氛围较前面两个巷子较为寂静,其街道宽度约为5m,前半段较宽,后半段较窄,最窄处不过3.5米。左侧有东西朝向的文化墙成为了井巷子的一大亮点。但由于文化墙紧靠某家属宿舍区,井巷子中商家少且分散,街道的旅游气氛、商业气氛有一定减少,街区几乎与周围现代建筑融为一体。
存在的问题有:井巷子商业气氛较弱,人气不旺,缺乏街区特色;文化旅游占比较大,但不具有典型性,宣传及视觉感受不够,有待提高;文化墙极具特色,成为了街区亮点,但由于靠近宿舍区,视觉效果不强。
三、宽窄巷子旅游开发中的优点
(一)提出历史街区改造的新模式
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最常见的是大拆大建。而宽窄巷子的改造却另辟蹊径,其保护性改造始终秉持“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坚持“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方式,着力保护老成都传统建筑风貌。采用 BOT 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营运-移交,提出了“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社会投入、市场运作”。
(二)保护老成都“千年少城”的城市格局
老城的一砖一瓦都是城市文化符号,而宽窄巷子体现着老成都“千年少城”的城市格局,其古建筑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改造,能够体现城市文脉的原真建筑区域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而宽窄巷子作为老成都历史的剪影,对其来说保护性开发尤为重要,而拆除少量建筑对原有建筑实行保护和整治,使得改造成本也不高,在达到整治以及复兴街区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凸显了老成都文化。将城市商气、人气和文气凝聚于一体,成为成都城市的一大新亮点。
四、对城市仿古街区旅游规划的启示
(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由于宽窄巷子改造范围中包括了大量的居民区,对于其的更新与改造,不破坏其人文环境显得尤为关键。在保护地区建筑环境不能以干扰街区居民日常生活为代价,必须从保护街区居民的生活真实性着手。要保证历史街区原有居民不流失。这就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尊重街区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出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居民认识到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性。
(二)增加街区旅游项目
现代成都的仿古街区,作为展示成都街头文化的重要场所,各仿古街区已经成都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到成都体验休闲的好地方。所以开发过程中,在保留茶馆和酒吧等现有特色之外,休闲项目要多考虑游客的参与性,这样才能使得街区多元化,增加其竞争力。
(三)鼓励社区参与
我国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对于社区参与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宽窄巷子的社区参与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目前社区的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而对于历史街区来说不可能拆掉重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找出社区其它街区的潜在可能性进行开发,建立参与考评机制,吸引居民参与。在这一方面北京的史家胡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减少开发改造中的矛盾与限制,就要做好与当地原住居民的沟通,充分听取其改造意见,形成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在寻找新的旅游开发资源之后社区居民参与,通过建立参与考评机制从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五、总结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不仅是提供休闲娱乐服务,也起到展示城市文化,为游客塑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既不能片面地保存原真,又不能一味地模仿。历史和现实是一个融会贯通、相互吸纳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旅游价值就在于,让更多游客见识、欣赏和体验该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其产生对市井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