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要】 结合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点,从具体分层次教学实例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业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分层次 计算机 学生
分层次教学,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挂钩,通过开设本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
1. 具有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2.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3.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4. 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文字处理MS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5.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6. 了解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和应用。7.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掌握IE浏览器软件和Outlook Expres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针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特点,及课程的特点,将分层次教学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以Word2010中的表格为例:
1、学生学习特点
我校是一所本科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有比较落后贫困的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多个方面: 从家庭、社会背景来说,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非常陌生;从学习兴趣来说,有的学生对电脑非常干兴趣,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甚至讨厌计算机课;从学习态度来说,有的学生懒得去思考,懒得去动手,而有的学生思维开放,用于探索。
以其中音乐1班为例,一共45人,根据前面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也存在着上面的个体差异,现将学生分成了第一组(优):5人,第二组(中)40人,第二组又再分为5个小组,第一组的5人为第二组5个小组的组长。
2、教学内容
1)使学生了解Word的制表功能。
2)使学生熟练掌握在Word中绘制简单的表格。
3)使学生掌握表格的编辑。
3、教学过程
通过课程表、个人简历这类案例引入学习内容,初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将知识点内容统一讲述,并合理布置操作任务,基础较好的各组组长首先完成任务,再帮助本组成员一起有效的完成任务,老师根据组长与组员的完成效果进行评分,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发现要开展好分层次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排好教学内容
“有备无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这就要求备课的课程中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时间、步骤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被各个层次的学生所接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的教学内容可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的目的。
二、调整好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课程发展的需求了,学生就是主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就是我们要抓住的重点,怎样更好的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走入学生中去,用于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避免出现学得好的不愿听,学不好的名不懂这种现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较好的教学目标。
三、布置好各类作业
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密切相关的,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与一级MS OFFCIE的考试大纲要求来布置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根据分层次教学的特点,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均采用分层次设计:一是设计难度较大,扩展较多的题目,主要面向“优”的学生完成;二是设计难度较小,知识点比较明确的作业,主要面向一般学生来完成,主要考虑他们的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总之,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之间的问题,真正以学生需求为出发,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带来新的活力。
参 考 文 献
[1]李春杰,王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李华[J],科技创新导报,2007(05).
[2]乔宪遐,王兴宇,农业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