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霖
返乡创客:“空心村”的下一个英雄
文|夏霖
图|吴文书
“去年我的奶奶自杀身亡,没有任何征兆,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我生长的村庄,儿时记忆中的一个大家族如今完全变了样。青年都去城市打工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我的四奶奶瘫痪在床,就这样活活饿死了。五奶奶如今半身瘫痪,用一个小板凳支撑身子去河边洗衣服。去年村里还有两个小男孩溺水身亡。村子里的井水渐渐干了,小学没了,孩子们都要步行去很远的地方上学。”
坐在我对面的是i20青年发展平台的蒋晓娟。这个湖南来的妹子性格爽朗,爱说爱笑,但说起这些时,却依稀能看到眼里透出的沉重。作为一名记者,我是来采访“返乡创客”这一话题的,却无意中触碰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东西。
打开“百度”网页,输入“返乡创业”,看到的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阿里巴巴等大牌企业也加入到扶持队伍,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被传为佳话。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同样也是在2014年,上海中欧商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一批校友成立了i20青年发展平台(以下简称“i20”)。作为一个持续关注“20多”岁青年人和创新实践的公益行动,i20致力于成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这两年提出的主题“让故乡年轻”就是希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搭建支持青年返乡发展的平台。这个群体既年轻无畏、大胆敢为,也呈现出个体孤单、资历尚浅等特征;客观上,他们的项目面对着分散、弱小、资金微薄、风险控制能力低、市场渠道狭窄等现实困境。为此,i20设立“乡村创客”项目,希望能在平台上做出趋势的引导和资源的整合,同时也让此群体抱团,汇聚成一股更强的力量。
2015年5月,“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特别路演项目“让故乡年轻—寻找中国返乡创客”启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返乡创业群体,为青年乡村创客搭建支持与交流平台,推动“再造故乡”的时代趋势。
在轰轰烈烈的项目契机和资源扶持下,返乡创客们手握更多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抱团寻求支持和安慰。创客们还纷纷设立了全国分部,甚至成立了实体空间,做活动、讲自己的创业故事、分享已经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或是讨论大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互补、学习和交流。
可和蒋晓娟聊着聊着,“孤独”却依旧是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的印象。她说,这是一批自觉、自主从城市回乡村的年轻人,让他们返乡创业的原因中既有推力也有拉力。“推力”自然就是指城市的生活压力和食品安全问题。乡村有土地,回去自己种,这样能让自己的家人吃上安全健康的食材。“拉力”则是创客们的“故乡情怀”。“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乡村,他们的记忆、情感、语言和味觉都与乡村息息相关,当他们从乡村吸收了养分,后来成熟了,有能力了,却发现家乡在凋零,家人还生活得这么艰苦。”晓娟说,“我们从这片土地成长出来,我们不去改变,还有谁?对乡村这份浓浓的依恋不是城市任何东西可以留住的。”
可是回到乡村第一个要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这批先行者必须要面对来自亲友的不理解和质疑。这是一个逆社会潮流的行动,当农村人纷纷以去城市定居为傲时,返乡创客似乎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异类”。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取得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如何真正顺从自己的内心,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又如何凭一己之力改变乡村?返乡创客们面对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前进的步伐还能否依然坚定?
“乡村创业现在还不是主流,当地观念的冲突、交通的障碍、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人才的缺乏,都是很大的挑战。”i20联合发起人陈瑶女士说道。
当乡村因为年轻人的离去而日渐衰落,当年轻人因为离开故乡而失去根基;当城市生活问题日益突出,当乡村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料。创客们的返乡无疑是踏出了复兴乡村的第一步。创客们带回去的将不仅仅是在城市里的资源、技术和资金,还有一份对建设故乡的坚守和生机勃勃的人气。
“我们切入社会企业的概念就是要帮助自主回去的青年成长。”晓娟说,“希望他们的项目能可持续下去,如此,至少他们能守护家人,带动小伙伴的成长,以点带面。有青年在,家庭就有支柱,乡村就有机会发展。”
陈瑶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为村里留守老人免费做饭(百老汇敬老餐),有位82岁的奶奶到我们社区营造实践点吃过两次饭,她13岁的小孙女叫月月,就发现奶奶好开心啊。月月每次都来帮忙,然后悄悄告诉我的团队小伙伴,她长大以后,要做我们这样的人。你看,才13岁的小心灵,对世界的看法是这样善意和美好的。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都知道蝴蝶效应,所以我总是说,别担心,尽管去做吧,那些美好的小事情,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活出真正自己的一条途径,因为创业生活,我们有机会碰触到自己更深层次的本质,激发潜力,完善自我,贡献世界!”陈瑶鼓励更多的年轻创业者把目光转向乡村,看到农村的机遇。“希望大家关心故乡那些事儿。保护环境,发掘乡村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