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氏南宗谱汇修》

2016-06-14 07:42庄月江
文化交流 2016年6期
关键词:南宗孔氏宗谱

庄月江

南 宗

浙江衢州有孔子后裔定居。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赐衢州州学给“扈跸南渡”的孔子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暂为庙、宅,孔氏大宗就此安家。

元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世祖召衢州第6代衍圣公(孔子53世孙)孔洙去曲阜奉祀,孔洙不忍北上,让爵给曲阜族弟孔治。从此,孔氏分成南、北两宗。

明正德元年(1506),武宗封孔洙6世孙(孔子59世孙)孔彦绳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191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改任孔子南、北两地嫡长孙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4年10月,虚龄7岁的孔祥楷袭任最后一位南宗奉祀官,现在担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1949年,曲阜的奉祀官孔德成去了台湾。

南宋初追随孔端友南渡的阙里孔氏,为数甚多,计有孔子47世孙4人、48世孙21人、49世孙7人等。这些孔氏后人或先或后到了衢州,嗣后徙而再徙,分成众多宗支。如婺州支,就是孔端友堂弟孔端躬南行至浙江磐安榉溪时,因染疾暂息,随后定居下来而形成的。孔氏南宗史专家徐寿昌教授认为,赐家衢州的孔氏,形成规模(宗支)且有谱可考者,至清代,至少遍及今15省(区、市)所属的91市(县、区)。

汇 修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中的人物及事迹等的历史图籍。修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具体行为。

孔氏号称“天下第一家族”,其散居于长江以南半个中国的后裔,全都珍视家谱,重视修谱。他们坚守“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修谱原则,增补本家各房的繁衍情况,将老祖宗传下来的谱系不断续修。可惜历经社会变革,特别是战乱与自然灾祸,幸存的孔氏南宗家谱已凤毛麟角。就以源头中心的衢州孔府而言,谱牒已无片纸只字留下,只有偏僻乡村中的孔氏聚居地,以及在《孔子世家谱》的“南宗派”和“衢州派”中,还能找到一些有关史料。

2000年,孔氏南宗家庙正式对外开放,并复建孔府。之后,修缮孔氏南宗谱的事宜也排上日程。消息传出,江西上饶、铅山、黎川、石城、龙虎山,江苏句容,广西南宁,浙江杭州、温州、萧山,以及新加坡的孔姓人纷纷前来认祖归宗。尤为可喜的是,杭州(转塘)、铅山、黎川、石城、龙虎山、句容、平阳、萧山(砾山与觉山),以及福建的一些地方,都送来了各自根据祖谱修成的新谱,或者送来祖谱的复印件,为衢州南宗孔庙管委会编纂《孔氏南宗谱汇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辈 库

《孔氏南宗谱汇修》的编纂形式与《孔子世家谱》不同,与各地送来的孔氏族谱也不同。《孔氏南宗谱汇修》没有采取传统的图籍形式,而是采用“辈库”办法。这个办法是主持编纂工作的孔子75世嫡长孙孔祥楷想出来,或许可以说“创新”“发明”的。曾经有人将其讽之谓“编字典”,孔祥楷不仅接受了这一调侃,而且认为此公讲到了点子上——“我们确实是在编孔氏族人的人名字典啊!”在《孔氏南宗谱汇修》里,人物以辈分前后排列,以人名的第三个字的笔画多少为序,像“繁”字辈中,八笔的“明”“松”“定”“昆”“祈”等再以偏旁排列,查找起来极为方便。即如“繁”字辈中有256个“孔繁明”,又如何区分呢?好办,名字之下有说明:生年、卒年、父名、妻名、子女名、住处、谱系等信息,各人信息一目了然。况且,这样还可以根据名字,查出某“孔繁明”的下一代和上一代,并以此排推,一代一代查上或查下。由于采取了“辈库”方法,即使在文本杀青前一天送来族人名字,仍然可以很方便地嵌入。计划今年7月完稿的《孔氏南宗谱汇修》,有洋洋500余万言,收入30余万族人信息。

行 状

将各地送来的族谱按“辈库”输入电脑,笔者戏称为“排列组合”。这工作单调而繁杂,但亦饶有趣味,因为在这“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中,能发现不少史料。例如,诸暨支孔氏族人谱上记录的只有34人。为何那么少?究其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所致。这在学者郭学焕的《孔子后裔在浙江》一书中可以得到参证。

又如,笔者看到老谱记载有咸丰八年(1858)孔子70世孙孔广升夫妇在武义城同时自缢死节、咸丰十年(1860)70世孙孔广椿在嘉兴激战阵亡,又看到1942年71世孙孔昭瑞在衢州被日寇掳而不屈死、同年72世孙孔宪菼在衢州于日寇至其家门口时投水殉国等实迹,不禁肃然。

再如,当笔者输入孔公衢、孔公绩兄弟的名字时,想起了杭州的万松书院曾是衢州孔府的“驻杭办事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杭州万松岭报恩寺旧址建立书院。他邀请孔子58世孙孔公衢、孔公绩兄弟到书院主持孔子祀事,并划出山地5顷,拨给孔家兄弟建造大成殿、明伦堂及附属设施,称“孔家山”,可见官方对孔门子弟的器重。关于这孔家山的归属,抗战胜利后还经历过一场官司呢!

行 辈

孔子后人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洪武三十三年(1370。实为建文三年,成祖削建文年号而以洪武顺延):惠帝曾赐孔氏“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八个排列辈分的字,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1368)孔子56世孙孔希学、洪武十七年(1384)57世孙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后裔就把“希”和“言”(“讷”,言字旁)加上为十个字。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便由孔子65世孙、衍圣公孔胤植(即孔衍植。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上奏熹宗允准,后续了二十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来作辈分区分。1919年,孔子76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86世至105世的排序。目前,已知孔氏最小一辈是“钦”字辈。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南宗孔氏宗谱
孔氏南宗儒风不坠,文献渊薮集为一编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孔氏南宗文献丛书》出版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20世纪以来讨论中的“南宗”
试论董其昌早期绘画的“不和谐”感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
明清时期洞庭秦氏家族研究——以《洞庭秦氏宗谱》为中心
泰兴市接收《倪氏宗谱》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