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枫++朱凤娟
“三十年前的这一天,/一颗倾注着老年教育希望的种子,/在黄龙洞畔悄然落地。/……/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桃李芬芳。/……”
——这是一位在浙江老年大学执教多年的老师在学校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写下的动人诗篇。
三十年前,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老年大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浙江老年大学应运而生。三十年来,浙江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奠基建成新校园的浙江老年大学,以建设全国一流老年大学为目标,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之路。
沧桑巨变三十载
1986年5月,浙江老年大学正式成立。办学之初,学校既缺乏物质条件又缺乏师资来源,更没有办学经验。但为了让这些经历过辉煌和沧桑的老干部、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们硬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
1990年8月,浙江老年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几经努力下,学校第一次有了独立校园。教学场所的扩大给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2005年,一座占地面积24亩,总建筑面积23832平方米,环境优雅、设备先进的新“常青园”在西子湖畔、宝石山麓崛起,意味着浙江老年大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这里,广大老同志追逐童年的未圆之梦,弥补年轻时错失爱好的遗憾,探索全新的精神文化领域,找寻已经逝去的青春活力。这里,成了广大老同志文化养身的精神家园,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幸福乐园。其时,学员范畴扩展到普通民众,如今40%的学员来自社会各界。
2006年5月,浙江老年大学建校20年。习近平同志发来贺信,寄语说:要进一步突出特色,总结实践,探索规律,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推进我省老干部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由此,全校师生员工奋发有为,不断进取。学校教学管理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办学方式不断改进,形成了动静相宜、长短结合、教学相长、三个课堂联动互促的立体式教学管理体系,发展成为拥有4个教学部、26个专业、60门课程、156个教学班级、11个社团研究会,在校学员超万人的多功能、多学科、多层次、开放式老年大学,成为展示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张名片。
三十年来,浙江老年大学始终坚持校际交流,不断拓展工作视野,积极参加全国和国际间的老年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学校先后与全国40余所省市级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协会)进行教学、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接待了美国、日本、比利时、瑞士等18个国家的57个代表团和民间团体,231个批次、2000多人次外国友人来校参观学习交流。
浙江老年大学的办学之路,深得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老年教育同行的肯定,生动地展示了浙江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老年群体幸福生活,塑造了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美好形象,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发自肺腑的羡慕和赞誉。
从老有所学到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亦可增加生命的宽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两年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非常旺盛。”浙江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社会物质富裕了,精神也要富有,“现在的老年人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之后,就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我毕业啦!”每年杭州市环西社区门口总有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地挥舞着红艳艳的毕业证书,在摄影师面前留下自己的毕业照。这是浙江老年人“老有所学”的缩影。
从89岁高龄的周玲老师身上你就可以相信,在走向暮年的路上,老年朋友照样可以活得漂亮滋润,这种漂亮来自气质、修养、学识。周玲是浙江老年大学硬笔书法班学员,她写博客,玩论坛,聊QQ,发微信,做视频,背着单反相机去寻觅去记录杭州的四季美景,偶尔还穿上12厘米的高跟鞋在T型台上走一回秀……她是各媒体热捧的“最摩登老太”、清新美丽的“荷花奶奶”。
2011年10月,一位女外宾在西子湖畔勇救落水者的一组照片,被媒体竞相转发,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这组照片就出自浙江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王荣贵先生之手。“老外美女”与“浙江老年大学学员”,在网上红极一时……
每次离开美国回中国前,李杏根、胡莲子夫妇都会依依不舍地与那些前来送行的徒弟们道别。他俩的徒弟是一帮对太极拳剑着迷、执意学习这门渊源流长的传统技艺的华人华侨、外国友人。浙江老年大学学员李杏根、胡莲子夫妇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喜爱的国粹——太极拳剑带到了美国,感染召唤起人们对纯东方的特色文化的热烈向往。
三十年来,浙江老年大学坚持文化养老内涵,积极培育凝聚正能量的价值观,深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浙江地方文化,不断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不少老学员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编自导自演各种文艺节目,积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及社会服务活动,活跃于基层社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泼墨挥毫、讴歌祖国建设成就,弘扬传统艺术,多次举办和参加书画、摄影等各类艺术展览或比赛活动,满载而归,为学校赢得荣誉,为文化大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银色正能量 留下好榜样
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会变老。人不是因为变老而值得尊重,时间和经历带给老年人的智慧和美德,才能让老年人真正赢得尊重。老年人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自尊、自爱、自律,为后辈留下好榜样,向社会散发正能量。浙江老年大学十分重视老年人的道德引领作用,针对当前孙辈教育的特别需求,决定于近期正式开设“孙辈教育”课程。课程内容除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儿童保健以外,突出了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学习。
在宁波鄞州,老年大学的头戴小黄帽、手拿小红旗的志愿者久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在教室、学员服务中心、学校阅览室奉献爱心,还时常走出校园,到农村、社区、敬老院、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留下“银色志愿者”服务的身影。
云和老年大学的老李同志,已“从一个人的公益到一座城的精神”。在云和县城“有困难,找老李”成为许多老百姓的口头禅。老李退休后十七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老有所为,他的职务比在职时还多,他的活动比在岗时还忙。在如今日渐庞杂的社会工作中,“老李帮忙团”拿起了民生“放大镜”,成为了社会的“润滑剂”,成了百姓的贴心人。
回眸三十年,浙江老年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老年学员。他们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文明素养,树立积极心态,改变精神面貌。他们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倡导良好社会氛围,对家风、民风及社会风尚的改善和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助推作用。
“努力把老年大学打造成凝聚和释放老同志正能量的主阵地。”省老干部局局长王文序表示,如今,很多浙江老年大学的学员在走出校园之后,又走进社区,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群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更要老有所为,他们就像一颗颗正能量的鲜红火种,传递着夕阳红的别样精彩。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浙江老年大学提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