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青云
[摘要]好莱坞电影一直是美国文化传播的利器,其承载着美国文化和思想意识,或代替国家权力发声,或表达着个人的精神诉求。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创作逐渐向着融合式的方向发展,主题表达更加多元化的同时,其蕴含的美国文化及意识形态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本文以2015年底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片《火星救援》为例,着重分析该片蕴含的思想意识,经过反观历史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价值观的嬗变。
[关键词]《火星救援》;好莱坞;科幻片;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长期作为美国对其他国家文化输出的利器,其承载着深刻的美国文化和思想意识,或代替国家权力发声,或表达着个人的精神诉求。美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无处不在,从影片的人物形象到审美趣味,再到故事内容和主题表达,都时时刻刻在表现着美国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因此,经过多年来的好莱坞大片对世界各国的传播和输出,世界各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思想体系已经完全呈现出接受的状态,对于电影中描绘的那个完美的美国社会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和向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美国文化显得更加强势,好莱坞代表的美国文化已经逐渐侵蚀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主流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强,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也逐渐朝向融合式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文化仍然是好莱坞电影不变的叙事核心,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间接表现也愈加频繁。在主题表达更加多元化的同时,影片蕴含的美国文化及意识形态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众多影片都一致表现出文化辩证的论述观点。2015年底上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就是此类影片的典型代表,综观该片,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其融合式的创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迎合中国观众的观影心理而加入的相关戏份。同时,《火星救援》呈现出有别于以往好莱坞大片的叙事姿态和精神诉求,表达了更加契合当前时代的价值观。本文以电影《火星救援》为基点,通过研究该片的精神内涵与主题表达,以解读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价值观的嬗变。
一、个人英雄主义内涵的演变
在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变的主题内容,甚至可以说其他主题内容都是围绕着个人英雄主义进行表达的。这种电影主题上的表达特征,源自其根本的美国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实现人的绝对自由和价值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所宣扬的重点,因此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理想化状态成为美国电影的核心思想。但是,不同的时代对于个人英雄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定义,不同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环境影响着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心理需求。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充满绝望的群体心理造就的拯救世人的超人形象,到人们对犯罪率飙升的社会环境的不安造就的蝙蝠侠形象,再到未来社会中虚拟的超级英雄变形金刚帮助人类与宇宙邪恶势力的对抗,不同的时代造就的超级英雄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区别,其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也不尽相同。
进入新世纪,银幕上不乏各路超级英雄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诠释,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是对个人能力的极端超越和个性彰显,是一种极端的理想化的状态,《复仇者联盟》《美国队长》《蚁人》都是超级英雄类电影的典型代表。然而,除了这些能够常年在大银幕上见到的超级英雄之外,其他类型的好莱坞电影都对个人英雄主义做着不同的诠释,这些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不同诠释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趋向性。
首先,个人英雄主义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拓。个人英雄主义不再拘泥于对个人能力和个性的极端放大和诠释,这种个人能力的放大程度得到了一定的缩减,英雄人物的使命不再是拯救地球和全世界,而是专注于相对微小的目标,新时代赋予个人英雄更加宽泛的内涵和定义,英雄并非一定要拯救世界。其次,对于个人英雄形象的塑造也并非完美,他们身上开始显示出一定的缺陷。最后,好莱坞电影借助个人英雄主义的表达以及英雄人物的塑造,尝试进行更多元化的主题表达,赋予电影更多的时代精神。
影片《火星救援》打破了传统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表现的救世主题,消解了传统的科幻片中的救世英雄形象。《火星救援》表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并非传统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所表现的内容,虽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涵的沿袭,但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呈现出一定的现实意义,依然是宏大的叙事背景,但是表达的情感和理想更小众化。虽然影片表述的整个故事有着“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救赎意蕴,救赎的对象不再是全人类,而是阴差阳错滞留在火星的宇航员。但是,影片并没有将表现的重点放在美国国家航天局对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的营救上,而是重点表现了马克在人类不可能生存的火星自救的过程。显然,由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是该片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的英雄气质并不在于他是否将全人类拯救于末日灾难之中,也不在于他是如何通过自我牺牲拯救了同伴,抑或是他与外星人的斗智斗勇保护地球免受侵略,等等。在人类不可能生存下去的火星,人类所有的生物活动都是一种探险,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的英雄特征,是其对自己的生存挑战所做出的努力,他在火星上自救的全过程使他成为全人类的英雄。这其中不仅表述了马克代表的人类对火星的一种殖民和侵略带来的成就感和征服感,也表达了马克作为一名科学家让科学知识绽放出了生命之美。
马克身上体现的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内涵的变化,也正是新世纪好莱坞电影精神内涵与价值观的嬗变表征,这是一种更加符合当前时代气息和文化流变的创作选择。
二、国家意识形态的消解与重构
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并非真实的美国,美国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在电影中被彻底展现,电影中所表现和描绘的只是一部分视角下的美国社会,是一种经过艺术处理的美国社会,是不完整和不真实的。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对其他国家进行输出,同时也作为美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发声者,代替美国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在好莱坞电影当中,美国社会是完美的、和谐的、现代的、民主的、公平的,虽然众多电影都表现了美国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和社会黑暗面,但是仍然无法抹去其他国家的人民对美国社会的想象和向往。
好莱坞电影中构建的美国国家形象,对本国人也同样起到了国家意识的辅助构建功能,不知不觉中,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灌输、政治发声的工具。尤其在科幻类电影中,对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形象以及美国社会中的和谐平等、国家权力对普通百姓的庇佑等,都在这一类型的电影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未来社会图景。虽然,在很多好莱坞科幻电影中,都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社会,在科技的异化之下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是最终仍然会有一个超级英雄,重启公正、公平、公开的国家权力,以反面教材反衬影片所要表述的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化的内涵以及美国国家权力的权威,最终完成对于一个所谓的正确的美国国家定义的表述。
进入21世纪的好莱坞电影,逐渐放弃了20世纪过于规则化、框架式的表达模式,尤其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以及对于国家意识的构建上,都采取了新的叙事策略。对于国家形象和国家意识的构建,当今的好莱坞电影更倾向于利用一种辩证的视角进行展示。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形象进行消解,然后再经过一定的事件、经历过挣扎和选择,最后将国家形象重构起来。经过这种辩证的表现方式处理过后,影片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更具有说服力,向观众表达和灌输的国家意识也更容易被接受。
《火星救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对叙事模式所做出的改良,代表了好莱坞在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新尝试。影片在表现美国国家时,一方面在是否营救宇航员马克的问题上进行了“拉锯战”,消解了一部分完美的美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在营救马克的方案研究上,长期以来自诩为科技超级大国、对世界各国进行科技封锁垄断的美国,却没有高性能的火箭助推器,最终需要中国提供帮助,再次消解了一部分完美的美国国家权威。虽然,在对中国提供帮助的情节安排上,具有显而易见的营销策略的考量,毕竟中国电影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好莱坞无法忽视对于中国观众情绪的关照。
但是,在影片的一开始,当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得知马克生还的消息时,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和决定,彻底消解了好莱坞电影经营多年的完美美国国家形象。作为代表国家权力的航天局局长,泰迪·桑德斯并不像其他科幻电影中的领导人物,对于美国公民的营救丝毫没有迟疑和犹豫,都是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泰迪·桑德斯的表现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国家权力或国家领导人,他的表现极具真实感,将人性中的复杂和黑暗面一一呈现出来,影片的创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将其陌生化,反而让观众能够更容易得到情感的共鸣。
影片中,最终在国家航天局局长泰迪·桑德斯的指挥下,美国科学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现今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最大化发挥,在作为“技术智囊团”的中国科学家的配合下,遗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员马克最终回归地球。虽然中国的助推器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痕迹颇重的“锦上添花”,但该片宣传的仍然是伟大的美国文化,只不过塑造的这个美国国家形象更加兼容并包,并非像过去的电影中那般完美,电影塑造了一个在学习接纳、包容与忍耐的国家形象,这也是影片蕴含和表达的“改良后”的国家意识。
三、生存意识的探寻
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是片中当之无愧的超级英雄,他身为一名植物学家,依靠自身丰富的科学知识,在了无生机的火星上开垦了一片绿洲,并凭借自己的科学知识生存了下去。电影《火星救援》也正是通过马克·沃特尼置于这种特殊环境中,探讨了人类自古以来始终在研究的生存意识。从经历火星风暴的马克受伤后的自救,到开始冷静地研究自己的生存问题,再到尽全力与同伴联系,这其中不仅是马克源自本能的生存意识,更是一种理性思维作用下的生存技能的展现。
当一个人被遗留在荒无人烟的火星,几乎完全脱离了他人帮助的可能,影片表现的是一种的强烈的生存意识,这种生存意识是一种不依赖于他人的,独立求生的意志和本领,也是影片所蕴含的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片中所描绘的故事内容是一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类的生存体验,它所表达的重点是,人类在面临生存问题时,首先应当想到自救,而不是他人的主动帮助,这种思想既符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也迎合了当前时代孕育的生存主义和危机意识。不同于《地心引力》表现的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绝望与无助,《火星救援》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争取生存机会的乐观主义精神,其片名“The Martian”更为直接地传达出故事所要表现的核心主题,宇航员马克在火星上的无数个太阳日,经历过播种生命的绿洲和大自然将一切摧毁,马克已然是一名彻底的“火星人”,他在火星上的生存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科学探险行为。影片《火星救援》也正是通过马克的“火星生存”,打破长久以来科幻电影对科技异化的大肆宣扬的语境,为科技拨乱反正的同时,展现了科技之美,也因此体现出该片蕴含的多元化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浩鸣,吴敏.美国科幻电影的科技传播特点[J].科技传播, 2013(22).
[2] 宋广佳,季振洲.科幻电影涉及到的哲学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3] 杨飞.好莱坞科幻影片的叙事策略与文化符码[J].电影文学, 2015(23).
[4] 王家东,周仲谋.从梦想到救赎——科幻影视剧的人类情感折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