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泽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
◎ 蔡恩泽
4月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时表示,中德第四轮政府磋商将于年内在华举行,希望双方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推动高铁等领域第三方市场合作取得突破,拉动中德两国经济增长,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此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于3月20日至24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德国“工业4.0”战略在政府层面主导力推的机构——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一起跟随,并着力从政治层面解决对接和落地事宜。同时随行的德国“工业4.0平台”负责人、西门子公司董事西格弗里德·鲁斯乌尔姆(Siegfried Russwurm)直接宣称,德国在自身推进“工业4.0”战略的同时,有着强烈的“输出意愿”。
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次年10月,中德双方在第三轮政府磋商后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该领域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2015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推动下,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方向十分契合,内容上也有交集之处。此次高克总统来访,有助于中德双方推进制造业上的务实合作,中德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双方组建一个更宽广的研发平台,人员之间互相交流,参与到共同的课题研发中等等。
事实上,从去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开始,两国“工业4.0”的合作就进入实质性阶段。双方有关组织明确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合作基地,支持双方企业参与中德(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合作平台。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让很多人联想到与德国“工业4.0”的差别。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者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德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4.0”,德国实现“工业4.0”也需要8至10年,它在时间上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智能制造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十分“投缘”的契合点。德国“工业4.0”概念认为,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表现为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德双方发展智能制造的总方向高度重合。具体方向上有十大领域,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德国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优势,中国也有一定基础,都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项对接,可以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新经济注入新鲜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升级版——“新经济”。“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非常广泛,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三产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工业制造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
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要改变中国制造在供给端脱离需求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以上,去年全球46%的奢侈品被中国消费者买走,这既反映了中国人的腰包在鼓起,也表明供需矛盾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低端供给严重过剩,中高端需求呈饥渴状况。
而德国是一个追求工艺精致化的国家,德意志民族极富工匠精神,德国制造的精细化誉满全球。专注、坚守、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使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历经风雨后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品牌魅力。朗格手表、宝沃汽车、徕卡相机、万宝龙钢笔、日默瓦旅行箱等无不见证德国制造的精致、精准、精良。
而中国很多产品,工艺水平也还过得去,但在材料质量上欠缺精细化品质。中国货的“粗糙”,国人自己也有感受,否则不会去国外抢购,大老远的把马桶盖往回背。
正是传统的“差不多”质量观念在作祟,导致了即便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致精细,执着专一,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有着“工人院士”美誉的李万君在23年的长期工作中,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本领。他同时拥有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手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及MAG焊、TIG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平、立、横、仰和管子等各种焊接形状和位置,他样样精通,使得冷硬的钢铁被耀眼的电弧完美焊接,赢得了“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要从工匠精神做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上意味深长。
工匠精神是传统精细加工的存续,是精巧技能的积淀,今人能否在径寸之木上,雕刻一艘小船,上面有五个神态各异的人,有八扇窗户,两副对联,还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恐怕这样的人才如今很难寻觅。
在当代语境中,工匠精神更多指的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即使在规模化的大机器时代,企业也能传承工匠精神。
这种工匠精神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裹挟之下,更应发扬光大。每一家企业,无论是卖手机的、做玩具的、或者是造汽车的,必须用IT技术手段改造企业内部每一个流程,改造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升级,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智造,重新拾回中国制造的辉煌。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