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学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

2016-06-14 01:46张伟莉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

张 伟,张伟莉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重庆市民学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视角

张伟,张伟莉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

摘要:共青团市民学校是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服务,同时动员全体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且锻炼了实践工作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弘扬和践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

关键词:市民学校;实践能力;大学生培养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知识, 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包括了认知学习和非认知学习的开放系统,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彼此联系。认知学习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的形成和问题解决。非认知学习包括需要、情绪情感学习、动机、态度学习等。高校的教学过程其实正是认知过程,所有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均需建立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并为之服务。教学实践环节是大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知识课堂学习后的深化和巩固,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提高。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学实践环节对认知学习和非认知学习的构成要素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制约着学习过程的实现。重庆市市民学校等志愿活动作为青年学生喜爱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践环节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重庆市民学校发展的现状

市民学校是重庆市共青团近些年来为吸引和凝聚普通青年,实现团的组织网络在基层有效覆盖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它秉持“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理念,以城乡社区已有阵地为平台,以新老团干、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干部为主体,以微信等新媒体为纽带,积极倡导“志愿者到社区去、志愿者从社区来”的时代新风,动员志愿者就近就便深入社区为青少年做好事、从而影响带动社区青少年争当志愿者为社会做好事,使团组织在基层有影响地存在与有组织地建团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打造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层工作阵地和综合性平台。

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重庆共青团市民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和角色内容。第一,学校定位:重庆共青团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动员志愿者资源为社区居民做好事,同时动员社区居民为社会做好事的桥梁和纽带,是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阵地和平台。第二,办校宗旨: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引导社区居民互爱互助,倡导“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社会风尚;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第三,办学力量:包括社区、小区和各类非层级化团组织为办校主体力量。笔者认为,志愿者团队应该包括大学生志愿者、社区长者志愿者、社区其他志愿者等等。第四,办校内容:围绕社区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娱乐性、互助性等基本功能和居民实际需求,一是建构各类兴趣性自组织、志愿者组织;二是发展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各类少儿艺术培训;四是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五是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截至2014年底,重庆市民学校已建成2140所,形成社区型、小区型、乡村型、公租房型等四种类别,创新推出了“四点半课堂”、“漂书角”、“孝心佳节”、“关爱农民工子女”、“彩虹帮教”等广受群众欢迎的爱心公益和邻里互助项目,开发的“爱心储蓄银行”信息系统吸引89.9万名团员青年、社区居民注册成为志愿者,登记志愿服务时长246.9万小时,实现了志愿服务就近化、便利化、常态化[1]。

二、市民学校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突出作用

市民学校作为团组织进入社区以志愿服务方式开展活动的重要载体,就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有力地推动团组织工作,促进社会和谐[2]。

(一)传播知识、弘扬文明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要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从事无巨细地管理转向提供某种机制或者某种氛围促进公民的理性和文明自治。从这个角度思考,教育恰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有效手段。

作为中国教育的新热点,社区教育正逐步由舞台的边缘迈向舞台的中心。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带给我国传统教育的重大冲击和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现阶段全社会成员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而社区教育的成功开展,必须有一个足以依赖的强有力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完备的社区教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社区市民学校是进行社区教育、提升广大社区居民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市民学校以“学校”之名建立并开展各项活动,本身便蕴含了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正是立足这一判断,重庆市共青团市民学校致力于在开展的日常活动中传播知识和弘扬文明,通过各基层团组织的不断探索和及时总结,已经形成多项品牌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既面向成长中的青少年,也面向发展中的新农村、新社区。针对青少年,共青团市民学校通过开展“四点半课堂”、 “青年文化沙龙”向其提供普通话、国学、礼仪等培训和课业辅导等服务;通过开展“流动少年宫进社区”、“共青团周末剧场”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舞台,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还通过开展“‘五老’人员进社区”活动动员一批“五老”人员加入到市民学校中成为志愿者,借助“五老”的亲情优势、时空优势、经验优势,切实服务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系列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针对新农村、新社区,市民学校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法律宣传活动,增强居民文化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排忧解难、增进和谐

市民学校在立足传播知识、弘扬文明的同时也注重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相契相合。实践中,社区市民学校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一是建构各类兴趣性自组织、志愿者组织;二是发展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各类少儿艺术培训;四是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五是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六是开展社区团建。

市民学校以社情民意为依据开展各项活动,切实为诸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解决了许多现实困难,这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缓解了社会紧张,增添了爱心和温暖,从而增进了社会和谐。

(三)活跃团建、历练青年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依托有能力的组织和人才,市民学校恰好为活跃组织、历练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实践来看,市民学校越发成为带动社区团干、活跃社区团的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也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目前,全市150所共青团市民学校市、区(县)两级示范点均配备了驻校志愿者。全市596个机关企业、青年文明号单位、269个市级以上五四红旗团委、586所高校、中职、中学、小学、幼儿园、18个民间青年志愿者组织结对共建共青团市民学校[3]。市民学校不仅使团组织建设收益,也促进了团干部和有志青年的成长。通过市民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参与,各级团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提升,有志青年们也更加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社会,并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市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市民学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对市民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机制缺陷

市民学校起步不久,尚未形成完善的志愿者吸纳、激励机制,这突出表现在志愿者参与有限。尽管注册的志愿者规模可观,但大部分志愿者都只能偶尔参与志愿服务,真正能长时间将精力放在市民学校建设上的志愿者很少。在区县,问题更为凸显,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团干部、驻校志愿者的工作精力和工作时间都难以保证。如果不在机制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就很难保障志愿者工作的充分供应,市民学校也可能会因为这一制约而流于形式化。

(二)多方联建缺乏有力保障

市民学校虽然是团组织主推,但这一项所涉甚广的工程无法单纯依靠团组织自身力量予以推进。要让市民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传播知识、弘扬文明和排忧解难、增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局限于服务于“小众”群体,亦不能局限于既有的服务形式和活动内容,唯有多方联建、合力推进才能获得更大绩效。然而,实践中所存在的联建形式相对有限,且更多通过团组织中私人力量牵线联络,缺乏有力的稳定保障,这也制约了市民学校开展活动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三)经费不足

市民学校的存在对于供给教育、文化资源以及缓和社会压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而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但目前重庆各区县的市民学校的发展却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障碍。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活动开展的质量常常受到制约,尽管活动总量看似喜人,但分摊在2000多所市民学校后便会感到数量尴尬。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如果没有可靠保障,受惠群体及其所受实惠就着实有限。一些区县面临的困难更为显著,社区基础条件较差,办校环境、配套支持等方面有明显不足,工作经费存在较大缺口,往往在开展几项活动后相应的资源已经枯竭。

四、进一步完善市民学校项目建设,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日渐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新的考验。因此,把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内涵与新特征,明确高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结合社会、企业及大学生自身对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基于现状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市民学校而言,可以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志愿者吸纳和激励机制设计

应制定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扶持政策和志愿者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各种激励保障制度,对做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社会、高校要及时鼓励和肯定,比如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网络,宣传志愿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让志愿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获得社会的满足感、公民责任感。高校对大学生设立几个相应的志愿活动学分,让志愿活动变成一种必修的常态活动,为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安排相关培训等;地方团委应当把志愿服务作为工作变动及职务变迁中的必要考核内容。同时,还应构建完善的志愿者退出机制,针对中途退出的志愿者应有相应的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志愿者应该有完善的就业照顾,还需要有关方面加大对志愿服务的经费支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鼓励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活动进行资助,为志愿服务提供相应的物资、卫生、安全等基本保障,切实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进一步推进和保障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二)搭建多方联建平台

市民学校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应借力而行,注重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联建,尤其是要借助其他单位的功能性、专业性优势,例如与医院合作进行卫生、健康常识宣传;与律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普法宣传;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金融知识宣传;与公安、消防部门合作进行安全知识宣传等等。整合资源、进行联建,其一是要整合共青团内部资源,要组织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青年文明号单位、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商会成员单位等参与市民学校共建。其二是要争取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府组织(NGO)、民间公益性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联建之中。其三,有必要由政府介入牵头,凭借政府的资源优势,协调民政、教委等行政机关,促成多方合作,为市民学校提供必要资源。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高校不断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结对共建市民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接地气,既能将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融入社区服务实践,又能为建立社区新风尚提供有力支撑。

(三)保障经费供给和监督经费使用

必要的资金是市民学校发展的基础,应通过多种渠道保障市民学校日常所需的经费。可以考虑两个方案。其一,由政府扶助成立专项基金,基金由政府财政和社会捐资共同构成。社会捐资一方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爱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捐赠资金、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市民学校的受惠群体象征性捐献,即使是每人每年一元钱也会形成比较可观的数目。每一个市民学校都应当做到账目公开,每一笔进出款项都须有明确记载。针对不同地区设置差异性的活动和经费使用审批门槛,对于特殊活动和超出一定额度的经费预算予以事前审批。就事后监督而言,对于活动超出预算的情形予以严格审查,如果超出合理区间范围或者虽未超出合理区间范围但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形,应当追究负责人相应责任。其二,考虑推进市民学校的法人化,各区县团委领导下的市民学校向民政部门登记备案,成立独立的社团法人,各团委仅在人事、组织上负责领导。成立独立的社团法人后,可以依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申请中央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成立独立的社团法人后,市民学校的经费来源可转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向来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渐厘清,政府正从一种大包大揽模式转向为善用市场机制推进公共福利供给。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民学校转向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从而与政府之间形成公共服务的购买关系恰恰契合了当前形势和改革趋势。在转型之后,市民学校一方面要接受市场的约束,市场压力将促使其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并更高效率地利用经费;另一方面,市民学校也仍然接受各级团委的人事(主要负责人)安排,同时,由于各级团委可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所确定的“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具体负责服务项目的购买工作,因而仍然能够利用供需机制引导市民学校提供契合社会风尚和现实需要的公共服务项目。

从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看,无论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课程,还是校外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用人单位的项目合作,都会给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工作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4]。因此,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市民学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在政策导向和经费上对高等院校和市民学校予以相应的支持。当然,我国政府可以尝试通过减税、退税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波.共青团重庆市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工作报告[EB/OL].[2015-04-15].http://www.cqyl.org.cn/aspx/default/show.aspx?classid=6&id=20881.

[2] 舒展.共青团市民学校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创新——以重庆市巴南区共青团市民学校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9-221.

[3] 王鹏.共青团市民学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5-28.

[4] 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68.

本文责任编辑:李晓锋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itizen Schoo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ZHANGWei,ZHANGWei-li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401120, 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itizens school i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which encourages young volunteers, 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ily offer community service, and mobilizes all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service. It is a platform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 get consolidated timely and effectively and their ability to work in practice can be strengthened as well. Furthermore, it can carry forward the volunteer spirit of service—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and progress”.

Key Words:citizen school;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2-0131-05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张伟(1981),男,湖南益阳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张伟莉(1978),女,安徽蚌埠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2.18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