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翠霞
古稀之年壮心不已
——记舟山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工作者俞慈英
◇撰文/徐翠霞
俞慈英在基地介绍项目情况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普通老人的晚年生活,大抵是这样的画面:在院子里栽花养草,在家里含饴弄孙,翻翻老照片追忆往昔的似水年华……但舟山市农林科学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的晚年生活却别有一番景致。50岁到70岁,暮年的她向科研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先后完成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资金项目“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树种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普陀鹅耳枥极小种群保护”等多个项目。由于出色的科研成就,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舟山市政协常委,舟山市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幼的俞慈英是幸运的,当同龄的女孩都在为衣食发愁的时候,她却能背上书包去学校读书,懂事的她特别珍惜读书的时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上世纪60年代,她考入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林学系,在大学生都很稀罕的年代,女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大学4年,俞慈英一直心无旁骛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实习时,老师通常会带上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学一起到地形艰险的山麓去采集标本,俞慈英毛遂自荐要求跟随老师同去。盛夏时节,背着沉重的“干粮”在陡峭的山路艰难地行走,背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女汉子”的她却倔强地不肯接受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坚持自己负重上山。俞慈英坦言,林业科研很辛苦,能在林业科研这个男人的主战场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没有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果敢和执着是不行的。
由于家庭的原因,俞慈英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调到了舟山市林科所。当时舟山海岛的一些滨海涂地几乎是不毛之地,她立志要给舟山的绿化带来希望。1981年,她向市科委争取到“舟山海涂绿化树种调查及引种试验”课题,从此,踏上了林业科研的道路。她经常跑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林学院、浙江省林科所(现更名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与专家们交流,又奔走于各地滩涂进行考察,最多时一个月就跑了省内9家单位。在课题进展过程中,光采集各岛屿盐碱土的土壤样本就有233个。她对72个引种和乡土树种进行育苗和反复适应性造林试验,确定了木麻黄、绒毛白蜡、海滨木槿等13个耐盐树种作为沿海防护林和盐碱地园林绿化树种,大幅度提高了海涂绿化造林成效。这一课题成果填补了浙东沿海盐碱地绿化树种的空白。俞慈英开始在林业科研上崭露头角。
俞慈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在海岛上建一个引种驯化树木园。为了寻觅良种,俞慈英“风风火火闯九州”,足迹遍布北京、湖南、江西等十多个省市,寻访能在海岛安家落户的树种。为了引种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银杉,她利用在长沙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的机会,带着年轻的女助手,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和汽车赶到新宁林科所,购买了10株银杉苗,又连夜返回长沙会场。她的执着深深感动了与会专家,当时就有很多人表态愿意帮助和支持她的引种工作。
短短5年时间内,俞慈英从8个国家和国内10多个省市引入树种982种,保存712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岛型的树种引种驯化专类园——舟山海岛引种驯化树木园,并从中筛选出一大批能适应舟山海岛生存的集观赏、经济、用材、珍稀和生态防护功能于一体的树种,极大地丰富了舟山海岛的绿化树种资源。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内外同行专家陆续来园考察,俞慈英也被誉为“海岛驯树”第一人!
2000年,俞慈英承担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存技术研究》课题,这一年,她已55周岁,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对于普陀鹅耳枥的保护研究才刚刚开了个头,我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半途而废!”俞慈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请求并最终获得了批准。2012年,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年近70的俞慈英再次承担了省林业厅的《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树种保存及开发利用技术应用与推广示范》项目。项目成功实现普陀鹅耳枥的野外种群重建和迁地保存,俞慈英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人物。
普陀鹅耳枥是桦木科鹅耳枥属落叶乔木,仅仅分布于普陀山岛。上世纪30年代,植物学家钟观光在浙江舟山市普陀山岛慧济寺西侧发现了唯一一株幸存的200多年树龄的原生母树。由于在全国范围以内以及传说中树种的来源地缅甸都没有找到这个树种,这株普陀鹅耳枥被喻为“地球独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严重濒危灭绝”等级,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为了拯救这濒临灭绝的树种,俞慈英和课题组同事们从保护母树入手,让老树正常开化结实,焕发勃勃生机。普陀鹅耳枥致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成了摆在课题组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前几代科技人员的研究基础上,课题组终于弄清了大规模毁林开垦导致这个树种种群规模骤减和野外环境巨变是致濒的直接原因。摸清了病因,对症下药,经过三年的艰苦耕耘,俞慈英团队让普陀鹅耳枥的子代种群数量跨越了3万株大关,种苗进一步被引种到了省内外相关植物研究机构进行迁地保存,人工子代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地球独子”如今已是儿孙满堂。项目于2015年12月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说起俞慈英对待项目的执着认真和一丝不苟,省林业厅分管科技的领导和干部无一不为之动容。2013年夏季,舟山海岛遭遇罕见的旱灾,为了确保普陀鹅耳枥等珍稀树苗和新建种群的安全生存,古稀之年的俞慈英一日数趟地往项目基地跑,在炎炎烈日下,亲自指挥民工浇水。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俞慈英更是到了抠门的程度。保种园的大铁门是人家废弃不用捡来的;出差赴基地工作经常靠自己老伴开车,从不用课题经费开支……她说,国家把这么多科研经费给我们做研究,我必须要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俞慈英带我们参观高岗上的普陀鹅耳枥保种园,红色的外套映得她黝黑的脸庞满面红光。她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她的项目实施情况,声音洪亮,掷地有声,步履轻快,身手利索,全然没有古稀之年的老态龙钟之感。问起保养的秘诀,俞慈英满脸笑容,“我年轻的秘诀就是坚持不懈地做科研!”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望着这个醉心林业科研几十年的“年轻”老人,脑海中闪过居里夫人《我的信念》中的精彩语段。俞慈英一再强调自己在科研路上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她郑重其事地说,“我做科研要对得起帮助过自己的人。”透过厚厚的老花眼镜,能看到老人坚毅的眼神里闪闪的泪光。“只要科研工作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耳畔久久回荡着俞慈英洪亮而坚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