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我们的声音

2016-06-14 02:11新华通讯社社长蔡名照
中国记者 2016年5期
关键词:融通智库话语

□ 文/新华通讯社社长 蔡名照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我们的声音

□ 文/新华通讯社社长 蔡名照

内容提要

关键词

话语体系 融通中外国际传播能力

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声音能否传得开、形象能否树得起、影响能否打得出,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话语能否被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

今天,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要形成与迅速提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对外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习总书记今年2月19日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并就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作出重要指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创新传播理念,把握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涉及理念、体制、机制、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其中,理念创新是最根本的问题。新时期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要树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事实说话、融通中外、平等交流”的基本理念。

(一)国家站位。无论何种意识形态、何种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始终是对外传播的最高准则。我们要构建的对外话语体系,不是生搬硬套、言必谈希腊的“洋八股”,而是体现国家利益和民族立场的“中国话”。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植根于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要始终站在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主张,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观察国际问题,努力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二)全球视野。一是以全球视野传播中国实践。深入挖掘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充分展示中国事务的世界影响,善于把中国故事转换为国际话题。二是以全球视野阐述中国主张。要在国际事务的报道中旗帜鲜明地反映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提出中国方案,有效回应国际社会期待。三是以全球视野展示中国思想。要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中国智慧对于世界的贡献,使中国道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所认同。

(三)事实说话。一要转换报道思维,坚持多讲事实。把理念和观点寓于事实之中,用事实来吸引受众、影响受众。二要直面敏感问题,客观报道事实。对重大突发事件,坚持“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抢占舆论制高点。对一些复杂敏感问题,善于做好事实的解读,以正视听,澄清谬误,积极有效加以引导,用权威声音挤压杂音噪音。三要讲好中国故事,生动展现事实。习总书记是讲故事的高手,在对外交往中讲了许多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故事,在对外传播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融通中外。融通中外的基础是找准“最大公约数”,学习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表述习惯结合起来,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通相融,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与世界发展潮流、全球发展事业相呼相应。融通中外的灵魂是突出中国价值,要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好地传播我们的价值理念,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成为国际共识。

▲ 4月7日,主题为“战略与路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名照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丁海涛/摄)

(五)平等交流。一要有平视的角度。把受众放在与我们平齐的位置,学会换位思考,传播的调门、语气、口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不能居高临下、强加于人。二要有平和的态度。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诚待人,耐心引导,求同存异,力争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有平等的互动。特别是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中,要把与受众的交流研讨嵌入到报道过程之中,善于引导受众参与我们的语意创造,使我们的观点同受众的认识碰撞出火花,在共振共鸣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加强议题设置,把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围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目标方向,积极主动加强议题设置,在对外传播中设置和嵌入体现我价值观念、符合国外受众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议题,先入为主,抢占主导,有效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

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提出一系列重大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议话题。我们要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对外传播的首要议题,完整、准确、生动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特别是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二是全球聚焦的中国事务。新形势下,我们要努力掌握中国问题的国际话语权,特别要围绕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我重大政策出台、双边多边国际活动等契机,加强策划,主动作为,把境外媒体报道的流量和流向引导到我们设置的议题上来,生动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树立我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

三是境外关注的涉华热点。要采取不回避、不绕弯的态度,深入研究、逐个突破,努力提出新的概括、新的表述,把我们的国情说明好,把我们的主张阐释好,把我们的进步介绍好,起到澄清是非、批驳谬误、以正视听的作用,有效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地、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看待相关问题。

四是影响重大的国际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大国际问题不仅是单纯的国际事务,而且直接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对此,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以中国立场来定义,以中国观点来阐释,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提供国际问题的中国视角。努力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独家报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拼抢首发新闻,在众说纷纭中传播中国观点,敢于和善于报道西方媒体回避的事实,敢于和善于发出与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不断提升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传播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三、创新机制举措,完善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支撑保障。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同发力,汇聚党和政府、媒体和学界等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加强软件和硬件等各方面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队伍建设。明确队伍建设的重点,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新闻评论员,培养一批深谙相关领域事务的专家型编辑记者,特别是培养若干在国际上有影响、能够成为“意见领袖”的领军人才。树立实践导向、基层导向、业绩导向,让广大对外传播工作者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丰富思想源泉,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准。

(二)打造智库品牌。话语是思想的外化,智库是思想的工厂,一个国家的对外话语影响力与智库发展程度密不可分。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影响广泛的国际话语都是知名智库的思想产品。目前我国智库数量已居全球第二位,但国际影响力还相对不足。要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提升对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新华社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更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研究,努力在一些重大话题的对外传播上实现突破。

(三)拓展平台渠道。受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我们的主攻方向就要转向哪里,要把新兴媒体作为对外话语载体建设的着力点,处理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的关系。当前,要把海外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作为工作重点,组建专门团队,加大传播力度,使我们的声音直接送达全球数以十亿计的社交媒体用户。

(四)创新技术应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内容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对外传播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不断增强对外话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抓住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为打破西方舆论垄断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五)深化合作共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也需要实践上的检验和推广。传播业界同高校和研究机构要加强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充分实现智力、资源、信息等融通共享,特别是围绕一些重大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力争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尽快取得突破、见到成效。(此文为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名照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摘要)

编 辑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本文认为:要形成与迅速提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对外话语体系。要从创新传播理念、加强议题设置、创新机制举措三方面着手,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我们的声音。

猜你喜欢
融通智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微智库
微智库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