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伦
游览一座陌生的城市,要放慢脚步。因为慢,才可以看清它、体会它。
几年前伊斯坦布尔的一个黄昏,我们的旅行团来到了著名的大巴扎集市。一下车,团友们拔腿就冲进了摩肩接踵的购物人潮,而我和妈妈决定慢慢地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
大巴扎集市旁有一家咖啡店,我和妈妈坐在一个温暖的角落,凝望着窗外。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是帝国余晖下华美而哀伤的城市,在土耳其语中称作“呼愁”的哀伤。我的目光投向远方,从巴尔干半岛和北欧、西欧飞往南方的鹳鸟,正飞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上诸岛,俯瞰着整个城市,俯瞰被用作共乘出租车的“巴姆”,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雪佛兰正喘着气爬过窄巷;俯瞰清真寺边叫卖传统馕饼的土耳其老人,因为无法用欧元找零已经错过了许多生意;俯瞰因为贫穷只能居住在亚洲区却要去欧洲区上班的年轻人归家的身影。它们看到的,也正是我所看到的风光不再并充满“呼愁”的伟大城市。
可透过人流,我的目光依然捕捉到热爱生活的身影。拥挤在破旧窄巷中豪饮依尼洛基酒的男人,这土耳其独有的茴香酒的浓烈气味倔强地激励着在这座古老城市中挣扎了一整天的心;簇拥着三轮车等待着烤肉喷香出炉的少年少女,正手舞足蹈地向游人推荐世界上最美味的烤肉;还有那热情好客、崇拜成龙的大巴扎店主,正推销着可以驱散一切邪恶的“蓝眼睛”,他那样卖力,不忘对每个游人用蹩脚的英语说上一句“欢迎来到伊斯坦布尔”。在被称作“呼愁”的哀伤中,人们对这座城市和生活的热爱格外打动人心。
咖啡馆内目光缓缓流转的我,耳畔传来阿訇神圣的唱经声,传音塔庄严耸立,直入云霄。土耳其帝国昔日荣光闪烁,但比那更闪烁的,是伊斯坦布尔人的生活,有“呼愁”,却永远憧憬、永远相信:会幸福的,我会很幸福的。
不经意间又看到在人群中横冲直撞、满手购物袋的团友,他们是否也会如此细致地体会这座城市,是否也可以对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感同身受?
缓缓品味最后一口香滑的慕斯蛋糕,走出咖啡馆,走入伊斯坦布尔的暮色。因为慢下脚步,慢下心来,这座城市让我感动。
评点:王冠婷
文章用生动流畅的笔法描述了几年前在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集市游玩的经历,回忆中不乏趣味,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动。作者在“捕捉到热爱生活的身影”的同时,更是联想起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在作品中对于伊斯坦布尔的描绘,不仅增加了旅游的阅历,更积累了“行万里路”的厚度。“慢”的节奏贯穿全文,文字如潺潺流水,叮咚作响,润泽人心。对人文景观的观赏,要能解读出其中的人文内涵、文化特征和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这方面此文堪称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