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 牛晓阳 阮洋洋 秦垒 张少龙
【摘 要】该理论是继现代教育三大理论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也是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教育模式的分歧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是近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问题;理论;创造性思维;问题意识
现代教育思想中提出学生中心理论[1]、学科中心理论[2]和教养中心理论[3]。这些理论已普遍的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是近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主题。关于提问技巧、策略、提问能力、问题意识等课题的文献与日俱增,但是真正应用于课堂的却较少。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问题起步,进行创新性提问, 培养问题意识,即始于问题;二是,以问题为纽带,贯穿于“备、讲、练、辅、考”各个教学环节;三是,从问题结束,终于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1 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怀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按理说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哥尔福德说:“生活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增长智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类活动的核心内容。请看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习惯了的大马路,去到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走。说它不是路,是从成人的眼光说的;说它是路,是从孩子的眼光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大家公认的马路[4]。但是鲁迅先生却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句话确实发人深省。
有人称“儿童就是哲学家!”此话一点不假。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水岭在于是否以儿童为出发点,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其起点进行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意识有淡化趋势,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需专门培养。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的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星辰了,到了高中则再没有人举手。他们懂得了回答问题的规矩,并知道不回答、不提问,不会有什么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会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人们渐渐地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日渐淡化。等到了大学生和研究生做学问时才会发现,以前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对科研和发明创造是相当重要的,可是“定势”局限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 以问题为纽带,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
在学习中提问,在提问中学习,这是科学得以进步的原动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靠复现性问题和结论性问题来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递的。但在上述两种提问的方式中,都是让学生去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并没有充分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去创造,因此不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例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制造了地球卫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其进行创造性提问,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问题中得出来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的问题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如果拿该问题去询问一个没有科学头脑的人,他肯定会说:“废话,苹果不落地,落哪里?难道会掉到天上去吗?”而牛顿却由此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想,“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呢?苹果树再高,苹果也要落下,因此苹果落地与树高无关;如果树高过月球,苹果会不会从月球上落下来呢?月亮不是一个大苹果吗?为什么它不会落到地球上呢?”等一连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 进行创造性提问,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提问就是在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进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创造性问题。一个问题要具备创造性,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问题应该能够使学生了解前人进行创造的实际过程。二是,问题应该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尝试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分析一个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出发点。而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说,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性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问题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二,问题的提问方式。也就是说,如何提问才会使他们按你所预期的方向去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避免出现学生遇到问题时,感到“狗咬刺猬没地方下口”。创造性教学的提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前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方面科学史、化学史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发展是随着问题的提出——解决——实践中再提出——再解决的模式。科研人员带着问题去研究、去工作叫“做学问”。大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在问与被问,回答与被回答间得以形成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就得看我们教师的水平。有些问题比较简单,而大部分问题都十分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发现问题的技巧。这门技艺不是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普通的工具,通过学习人人都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一是理解,二是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获得面对问题时所必须的勇气。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上,有些人往往因为问题太多而沮丧泄气,这是由消极的问题观造成的。我们不应该诅咒问题,相反应该感谢问题。问题不仅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给人类的思想加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的谋生手段。如果人类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事情就永远不会弄糟;如果棘手的问题全部扔到月亮上去了,现在许多人的工作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的问题,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起正确的问题观,把问题看成机会,而不是看成痛苦和灾难,人类的生活就会变个模样,我们就会充满给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2][3]张卓玉,王维平,马兆兴,常学勤,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学生中心理论P18,学科中心理论P41,教养中心理论P68.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 Teaching for Thinking[M]. (Becoming Smart Learner).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6]Stephen and Broorfield Stephen Preskill,Discussion as a Way of Teacher [M].(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Democratic Classroom California.A John Wiley &Sons, Inc.199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