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互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6-06-13 08:45张建伟王艳华赵建吉马汉楚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产业转移创新能力

张建伟 王艳华 赵建吉 马汉楚

摘 要:在对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基础上,梳理了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省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产出的作用;国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相关研究。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效应的动态研究;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机理。

关键词:产业转移;创新能力;知识溢出;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程度的不断加深,一国技术不仅来源于本国研究与开发,而且还来自于国外技术转让、技术溢出。因此,发展中国家都期望能够通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模仿、学习和吸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以FDI为特征的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证成果。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我国东南沿海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由此形成了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并存、国内转移主导的第四次产业转移,目前亟须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为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实践提供一定的支撑。

因此,本研究将分三个层次对近年来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综述。首先对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源头进行追溯;其次,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系统梳理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针对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薄弱环节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理论性追溯

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理论研究源头可以追溯到Arrow将外部性的知识溢出分析经济增长[1]、Romer的知识溢出的AK模型[2]、Aghion 和Howott的R&D; 模型[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4]。其后,相关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城市、行业及企业层面展开。在国家层面,很多研究都证实了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都是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来源[5-7];在区域层面,主要是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探讨区域间生产技术外部性对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的作用[8];在城市层面,主要集中在评估知识水平对城市发展的作用[9],对知识溢出的作用关注过多,而较少涉及城市集聚经济效应;在行业层面,国外研发对行业生产效率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10]。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而知识生产与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大的范围内更加显著[11]。因此,以企业的尺度研究知识溢出并不恰当[12]。自从Jaffe[13]把空间的概念引入知识生产函数,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开始出现从企业向区域的转变,关注重点也由个体间的溢出转向区域间的溢出。

2 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互动的主要研究内容

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具有局域性的特征,使得产业转移的地理区位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的空间集中会有效促进知识溢出,提高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又会对产业转移产生吸引效应,因此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呈现内生互动的关系。

2.1 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作用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早期,李小建[14]、贺灿飞[15-16]、魏后凯[17-18]等人的研究比较具代表性。进入21世纪后,研究领域开始由生产拓展到研发[19-20]及服务产业[21-24]。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运用GIS技术从多种地理尺度探讨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25];研究因素出现了从人文及地理差距[26]向集聚状况、区域创新能力、集群网络、人口流动、制度等因素[27]转变。关于国内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理论上主要有价值链理论[28]、地理经济学[29]、新区域主义[30];影响因素上,集聚经济[31]、推拉力[32]、内生发展能力[33]、社会资本[34]、制度及文化[35-36]等引起关注。然而,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吸引效应的研究较少,主要体现在探讨其对以FDI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水平高低对于产业的发展正在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37]。其他研究也发现,创新能力与创新系统对FDI具有明显促进作用[38-40],全国“投资吸引效率”呈现地域化差异,按照东部、中部、东北地区、西部顺序依次降低,“投资吸引效率”的大小不与地区经济水平、创新基础等影响创新能力要素绝对相关[41]。吴磊构建了一个包含环境管制与自主创新的分析模型发现现阶段我国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对FDI内含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42]。

在创新能力对国内产业转移的吸引效应方面,技术创新是产业转移的原动力,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43],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一部分东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动力降低,产业转移出现一定的迟滞效应[44]。除依赖政府推力外,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通过区域创新提升自身的能力来产生“吸引力”,区域创新能力不强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和承接产业转移效率低下的重要内在因素[45]。同样,在泛珠三角地区内部,以杂项制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产生类似在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雁行转移过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有力地提高企业因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间转移而获得的有形无形资产的产权收益,存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间转移的正向激励,对促进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间转移具有重要意义[46]。

总之,产业转移不单是资金的注入,而且伴随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系统所要达到的功能是要从实现产业转移知识的承接,再到知识的创造,实现外部知识的外化到内化。产业转移承接地必须在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体系建设中实现对产业转移的承接与根植,进而推进欠发达区域的块状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47]。

2.2 国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MacDougall首次把技术外溢效应作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进行分析以来,中外学者就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存在“促进论”、“制约论”、“条件论”等观点。这些实证研究结果看似有矛盾之处,其实是由选择的尺度、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指标等差异造成的。

2.2.1 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

无论是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公司的调查数据,还是基于整个工业部门,FDI对中国国内研发投入的净作用是负的[48]或者没有显著影响[49]。虽然有研究发现外包促进了科研人员投入的增加,但是与科技经费投入之间在统计上不显著[50]。另外,还有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发现FDI能够改善行业融资约束问题,却不能缓解行业内私人企业研发资金的不足[51]。总之,对中国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论是一致的,国际产业转移并未带来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增加,反而制约中国企业的创新投资。

2.2.2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产出的作用

在FDI与创新产出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不同区域尺度上对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更好地理解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这是因为国际产业转移实证研究基于产业转移,是产业空间移动或迁移的最一般意义。

(1)国家尺度

在国家层面,FDI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很多研究认为FDI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显著[52-53],特别是对原始重大创新而言[54],不同来源地的FDI作用也不一样[55],对于竞争者与供应商的作用也不同[56],考虑到能源约束条件,FDI对创新产出的作用被夸大了[57],甚至,易明等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58]。然而,Peter D、Richard等人认为FDI的流入无论对中国专利申请量,还是对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均有积极影响,FDI的流入有利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59-61]。与这些观点不同的是,其他研究认为FDI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取决于其他制约因素,如吸收能力[62]、FDI的类型、东道国企业发展状况、人力资本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63-65]。

(2)省级尺度

在省级尺度层面,FDI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表1),FDI对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作用还存在很多争议,原因在于指标选取的差异、方法及模型的不同、处在不同的时间段。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首先,FDI的创新效应存在门槛,主要有区域创新能力的“双门槛”效应[73]、知识产权保护门槛[74]、市场化门槛[75]、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76]、人力资本门槛[77]、技术本身所属的原创层次、技术含量、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相关[78]、人才门槛效应[79]、研发资金投入双门槛效应和研发劳动投入双门槛效应[80]。其次,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也制约着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区域的创新能力越强,FDI对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越大[81]。最后,FDI的不同特征,如来自不同国家的FDI、不同规模的FDI、折合成技术权重的FDI以及FDI在不同产业中的渗透强度等对中国不同省份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是具有差异性的[82]。

(3)行业层面

在行业层面,对于装备企业的研究较为一致,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有一般制造业,FDI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发挥着制约作用。陈爱贞、刘志彪[83]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也发现,FDI易制约本土设备企业的自主创新。对于高技术行业而言,更多研究认为,总体上FDI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84],但是FDI的创新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及门槛效应,主要由行业差异、所有制差异、产业类型差异及开放程度差异决定的。相关研究认为:FDI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制约作用,而三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于FDI[85];FDI的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中等开放程度的行业[86];FDI的创新溢出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明显,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作用明显[87]。

与一般FDI创新溢出效应不同,外资研发的创新效应存在一定的争论。外资研发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有正面的积极作用[98,11],也有研究认为只有人力资本流动这一渠道可以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而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只能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89],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外资研发的作用呈现行业差异性,外资研发的自然介入深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0],对于外资研发介入比较高的行业,其正面溢出效应越明显,同时对内资企业的专利产出具有正面效应,对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11]。

(4)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FDI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促进论、制约论、条件论及情境论。一些研究认为在中国省级层面,FDI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显著[91]。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92],但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专利方面,而对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93],在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小以及外资主要是市场寻求型行业中这种影响更为显著[94]。其他一些研究发现FDI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具有门槛效应,当行业总体、高、中技术行业未达到门槛值时,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但在低技术行业中这种促进作用却是显著的[95]。还有一些研究认为,FDI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研究对象敏感性,FDI对我国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三资企业)具有显著正面影响,如仅考察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溢出效应并不明显[96]。具体考查FDI对内资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差异,发现FDI对国有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7]。

2.3 国内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

国内产业转移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及产业转移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对于产业转移是否促进了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仍存在较大争议[98]。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区际产业转移对自主创新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但对于不同层次自主创新的影响较大[99],并且在西部也发现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00]。然而,总体上,区际产业转移未带来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快速增长,区域差异较大,对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和产出作用明显,对中西部地区作用不甚显著[101]。其他一些研究认为,区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门槛效应,主要取决于金融发展程度[102]、技术差距[10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104]。

3 相关研究评述

第一,从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看,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对承接地自主创新的影响,对于国内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或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相对不足。学者们对FDI与承接地技术创新溢出的关系也存在分歧,已有研究大多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将FDI与和承接地的专利或创新产出联系起来,并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通过对宏观层面的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来进行计量检验。由于研究所选取的计量分析模型、行业门类、具体指标不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从研究空间尺度看,计量分析多集中于国家或省级尺度,由于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地市层面的研究相对缺乏。而小尺度的案例研究,其代表性和研究结论推广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空间尺度的差异也是导致现有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尺度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特别是在时间动态序列的研究方面。而囿于数据的限制,国内产业转移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选取样本的实践跨度都较短,只能揭示国际产业转移创新效应的静态规律,难以发现其一般的动态规律。

第四,从产业转移对承接地技术创新的机理看,学术界已经关注到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理论框架,未能系统而全面地揭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的机理。此外,有研究关注的焦点多为以FDI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而新一轮产业转移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机理和案例研究明显不足。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机理,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by-do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155-173.

[2]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1002-1037.

[3] Aghinon P, Howo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 MIT Press, 1998.

[4]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5] Coe David T, Helpman, Ehanan. International R & 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859-887.

[6] Lichtenberg F.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re-examination[Z]. NBER working paper, 5668, 1996.

[7] Hakura D, F Jaumotte. The role of inter-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echnology diffusion[Z]. IMF Working Paper, 1999:58.

[8] López-Bazo E, Vayá E and Artís M. Regional externalities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European Region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44(3):43-73 .

[9] Duranton G, Puga D. Micro 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 56(3):2063-2117.

[10] Keller W. Trad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echnolog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 7(1):5-24.

[11] 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 外国经济管理,2010,32(10):2-9.

[12] Audretsch D,Feldman M.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A]//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anics[M]. Amsterdam: Vohune Amsterdam Elsevier, 2004.

[13] Jaffe, A B. Real effect s of academic resear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79(5):957-970.

[14] 李小建. 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J]. 地理学报,1996,51(3):213-223.

[15] 贺灿飞,陈颖.港澳地区对中国内地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其空间扩散[J].地理科学,1997,17(3):193-200.

[16]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外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1999,54(2):97-105.

[17] 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 魏后凯.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J]. 经济纵横,2001(6):23-28.

[19] 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 Sun Yifei, Debin Du. Domestic firm innovation and networking with foreign firms in China's ICT industr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1,43:786-809.

[21] He C, Fu R. Foreign banking in China: A study of 279 branch units in 32 cities[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8,49:457-480.

[22] He C,Yeung G.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banking in China: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10, doi:10.1080/00343401003614282.

[23] He C,Wang J,Cheng S.What attrac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China'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1,46(2):267-293.

[24] He Canfei,Yeung Godfrey. The location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11,45(6):733-754.

[25] Hao H,Y H D Wei.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J]. Erdkunde ,2011,65(1): 7-23.

[26] 许和连,吴钢. 人文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偏好[J]. 财经研究, 2013,39(1):122-133.

[27] 杨成钢,曾永明. 空间不平衡、人口流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J]. 财经研究, 2014,38(11):25-38.

[28] 魏后凯,白玫,王业强.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9]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 财经科学, 2011,(1):35-42.

[30] 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 新经济地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1] 贺灿飞,魏后凯. 信息成本、集聚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2(9):31-38.

[32] 魏后凯.加入WTO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化及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前景[J].管理世界,2003(7):67-75.

[33] 李学鑫,苗长虹.产业转移与中部崛起的思路调整[J]. 湖北社会科学,2006(4):72-75.

[34] 毛广雄. 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耦合关系[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5] 李小建,覃成林,高建华. 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 中州学刊, 2004(5):15-18.

[36] 赵祥. 广东省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1):86-92.

[37] 刘永焕. 科技创新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决定作用机制研[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32(3):13-16.

[38] 陈国宏,郭弢. 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241(4):25-33.

[39] 吴晓波,范志刚,刘康.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2):1-8.

[40] 陈继勇,雷欣,黄开琢.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J].管理世界,2010(7):30-42.

[41] 吕国范,吴超,李小巍.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外商直接投资吸引效率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3(6):104-111.

[42] 吴磊.我国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内含技术水平提升[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20(3): 130-135.

[43] 成祖松.技术创新与产业转移的互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8-89.

[44] 郑谦,胡春阳,赵瑾.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迟滞作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2):57-62.

[45] 张仁枫,王莹莹.承接产业转移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机理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 26-30.

[46] 李文溥.自主创新能力与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问题探讨[J]. 东南学术,2007(5):98-104.

[47] 张鹏.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体系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5):17-21.

[48] 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8,(1):89-102.

[49] 张海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008(1):72-81.

[50] 徐毅,张二震. FDI、外包与技术创新[J]. 世界经济,2008(9):41-48.

[51] 韩旺红,马瑞超. FDI、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97(2):104-110.

[52] 曹广喜. FDI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2009,29(6):894-899.

[53] 吴一平. 外商直接投资、能源价格波动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J]. 国际贸易问题,2008(11):85-91.

[54] 陈劲,陈钰芬,余芳珍. 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研管理,2007,28(1):7-13.

[55] 李蕊. FDI与中国工业自主创新: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08(2):15-21.

[56] 李梅,谭力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J]. 国际贸易问题,2009(3):97-102.

[57] Suyanto, Salim 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Indonesian pharmaceutical sector: firm level evidence[J]. Applied Economics, 2013,45(3): 383-395.

[58] 蔡海霞,范如国.FDI技术溢出$能源约束与区域创新产出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21(11):50-55.

[59] 易明,王腾,吴超.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实证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3(3):98-105.

[60] Peter Btfering. Regional convergence platforms innovation for space through technology partnerships[J]. Acta Astronautica, 2010,(66):1520-1524.

[61] Kichard C M Yam, U'illiam Lo, Esther P Y Tang, et. al. 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Hong 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Research Policy ,2011(40):391-402.

[62] Roberto Antonietti, Raffaello Bronzini, Giulio Cainelli. Inward green-field FDI and innovation[J]. 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013,41(2):197-198

[63] Xu X, Sheng Y.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rm-Level evidence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2,40(1):62-74.

[64] Kavita M. Regional innovations and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J].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2003(12): 904-914.

[65] Tuomo Uotila, Helina Melkas, VEsa, et.al. Incorporating futures research into reg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management[J]. Futures, 2005(37):849-866.

[66] Dieter M. Urban, FDl,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wage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18(3):443-453.

[67] 王三兴,熊凌. FDI与区域创新能力[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5):32-37.

[68] 徐亚静,王华.开放条件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J]. 国际贸易问题,2011(2):136-146.

[69] 张光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地区差异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197-198.

[70]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8,(9):77-87.

[71] 刘星,赵红.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9(6):170-171.

[72] 桑瑞聪,岳中刚.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J]. 国际经贸探索,2011,27(10):40-45.

[73] 徐磊,黄凌云.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J]. 科研管理,2009,30(2):16-25.

[74] 鲁钊阳,廖杉杉. FDI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双门槛效应[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5):75-88.

[75] 申朴,刘康兵. FDI流入、市场化进程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J]. 亚太经济,2012(3):93-98.

[76] 冉光和,徐鲲,鲁钊阳.金融发展、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 科研管理,2013,34(7):45-52.

[77] 薄文广,马先标,冼国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5(11):45-51.

[78]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影响的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7(12):106-111.

[79] 吴静芳.外资对我国地区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1(11):60-68.

[80] 罗军,陈建国.研发投入门槛、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创新能力[J]. 国际贸易问题,2014(8):135-146.

[81] 侯润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 中国软科学,2006(5):104-111.

[82] 郑义,徐康宁.外资特征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分析[J]. 管理科学,2011,24(10):48-55.

[83] 陈爱贞,刘志彪.FDI制约本土设备企业自主创新的分析[J]. 财贸经济,2008(1):121-126.

[84] 温丽琴,卢进勇,马锦忠.FDI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 经济问题, 2012(8):33-36.

[85] 赵国庆,张中元.FDI溢出效应、创新活动与技术进步[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1):25-30.

[86] 沙文兵,李桂香.FDI知识溢出、自主R&D;投入与内资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J].世界经济研究, 2011(1):51-56.

[87] 许和连,禄雪焕.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9): 88-93.

[88] 孙文杰.外资研发与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 财经科学,2011(12):65-73.

[89] 张瑜,张诚.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活动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J]. 金融研究,2011(11):139-152.

[90] 章文光,王晨.外资研发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47-155.

[91] 黄志勇.FDI、国际贸易与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J]. 财经科学,2013,301(4):76-83.

[92] 冼国明,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J]. 世界经济研究,2005(6):16-23.

[93] 宣烨,李光泗.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168(3): 108-114.

[94] 范如国,蔡海霞.FDI技术溢出与中国企业创新产出[J]. 管理科学,2012,25(4):13-20.

[95] 潘申彪,余妙志.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了么?[J]. 科研管理,2009,30(5):124-131.

[96] 侯润秀,官建成.FDI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5): 59-65.

[97] 刘康兵,申朴,刘荣华.所有制差异、FDI与技术创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7-106.

[98] 郑谦,胡春阳,赵瑾.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迟滞作用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2):57-62.

[99] 李伟庆,金星.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8(9): 29-33.

[100] 关爱萍,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3(9): 77-83.

[101] 冯南平,杨善林.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2(8):70-74.

[102] 关爱萍,李娜.金融发展、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进步[J]. 经济学家,2013(9):88-96.

[103] 马永红,李欢,王展昭.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32(1): 29-35.

[104] 关爱萍,李娜.中国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门槛效应研究[J].软科学, 2014,28(2): 32-36.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产业转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