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美术(农民画)的产生与流变看现代民间绘画的发展

2016-06-13 07:21李雯
参花(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农民画民间美术

摘要:历史像一条永恒的长河不断地向前流淌。中国的民间美术(农民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的繁衍生息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现代民间画(农民画)是这条长河的延续,是民间艺术宝库中新的财富。在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上发现的古代遗址、墓葬,出土的陶器、画像石、崖壁画以及后来挖掘整理的民间剪纸、泥塑、木板年画、泥玩具、皮影人、兰印花布等,无不标志着这里的民间美术世代相传,源远流长。这些是民族文化的源泉和主流,之所以能够以无限的生命力顽强地存在,发展,广泛地流传至今,因为有着它的创造者和接收者所需求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是它的原生魅力。中国民间绘画(农民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具有自己的语言和特征。

关键词:民间美术 农民画 现代民间绘画

民间绘画起源于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在耕种、狩猎之余把他们当时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期所得刻在岩壁上,涂抹在山洞里。其内容有动物图形、几何图样、原始文字符号,表现着耕种、狩猎、放牧、舞蹈、祭祈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古文化发生了原始的裂变。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政治权力的需要构建了上层的宫廷文化。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贫苦,地位低下,一方面受着上层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另一方面受着经济上的剥削和自然灾害的威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好的生存条件,期盼着一种力量的保护。他们带着原始艺术中的粗犷和蛮野,带着古文化的神秘和深邃,用具体的天地日月、自然万物,抽象的鬼魂的描绘来寻求希望,装点生活,祭祀先祖,表现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户县为代表的全国广大农民拿起画笔,表现当今的美好生活,形成了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也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生产者的文化。

这些古老的、历史延革下来的民间绘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用途广泛。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民间最广泛流传的多种保护神:先祖、三皇五帝等,都有绘制、刻印供奉或张贴,在云南流行把纸马作为节令。清明、初一、十五,春种秋收时将香火、黄钱、金银元宝一同请来(买来)送走(烧掉)或贴在灶头、畜圈,保护平安,纸马上绘有各种保护神的形象和文字符号。

爱情和生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国民间有描绘阴阳合体以期盼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绘画,这用于结婚的洞房或嫁妆上。“优羲女娲图”是汉代民间绘画的一个重要母题。在先民的心目中,尤其在神仙思想浓郁的封建社会人们心目中,表现生命之源、爱情之火。在这里借助民族始祖的图腾力量,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沟通着民族共同体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它使整个民族的个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中充满了这样一种信念,即死亡故系生命之结局,生命即死亡之结果。东晋以后产生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以至后来流传到南方、北方和其他各地的中华民族的保护神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就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无时不与人相连的威力无边的保护神。虽然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叫法不一,但其形式和作用都是相同的,这成为流传在中国广大农村民间基础最深厚的艺术形象。

唐宋时期道教盛兴,在民间又把流传的道家思想,即把得道成仙的故事进行绘制和刻印,传播跳出苦海、超渡人生的思想。元代之后,由于双关语、谐音、文字游戏的盛行,使之更进一步世俗化,将运用双关语、谐音来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并运用到民间绘画之中。所以多用比兴、寓意、象征谐音、双关等文字来配合吉祥图案,起到众云托月、珠联璧合的妙用,达到意趣横生、“画语惊人”的效果。如绘制或剪绣金鱼则称为金玉(鱼)满堂,莲花鲤鱼叫(莲)年有鱼,胖小和鸡、金鱼在一起称吉(鸡)庆有余(鱼),绘画四个云圈形状的如意组合图暗称“四合如意”,由佛手、石榴、寿桃组合的图暗寓“多子、多福、多寿”,由三个如意和万字格底纹组成的图案称“万事如意”,由鸳鸯组成的图案称“白头到老”等。吉祥符号在民间绘画中的运用,是民间美术创作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这是传承以久的集体心智。它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向客观渗透,致使那些与人的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成为观念化的代替物,成为特定的符号,如万字不断头,“万”字有吉祥万福之意。直到明清时,发展盛行的民间风俗年画、民间木板画,还有每逢春节、灯节,踩高跷、耍狮子、闹龙灯、跑旱船的人物造型,扎、糊、彩绘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描花瓶、兰印花布,农村女孩子嫁妆用的花鞋手帕、枕顶幔腰,生孩子时做的围兜、花帽、香料布袋等都是民间绘画的艺术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流传地域最广、应用范围最宽的民间剪纸艺术。它的早期创作者多是劳动妇女和家境贫寒、逃荒讨饭的流浪艺人,他们唱着剪纸歌,凭着一把剪刀一张纸求得生存和吉利,被称为剪花艺人。剪制的作品有夫妻和睦、四季平安、延年益寿的寓意,剪纸内容有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抓髻娃娃等。在黄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人中,还留存着不少隐秘的图案纹样,反映着本地原始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存。如剪纸“鱼戏莲”“鸳鸯探莲”暗喻男女交欢,“扣碗”则暗喻合承之喜。这些与贫苦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产生于劳动者之中,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千百年来,既没被宫廷所取,也没为文人士大夫所垂涎,一直作为一种民间形式而存在与发展。

所有的民间绘画也好,民间门板刻印及民间剪纸也好,当我们现在用艺术的唯物史观来评价它们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当时作为实用价值出现的作品,至今还充满着自然、朴实的艺术魅力。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者的自然存在正是中国民间绘画的原生魅力。

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中国民间绘画是现代绘画(农民画)发展的渊源。离开了它,中国现代的民间绘画(农民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不能失落,失落了也就称不起民间,而只剩下“绘画”,这是民族的个性,这是历史的精华,不可质疑,不可丢掉。所以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要把握它的原生魅力,表现区域民俗、民风、民情,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它叫做“继往”。然而我们今天所表现的民俗、民风、民情与历史的原型完全不同,继承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更不是一味地承袭。如果是让灶王爷穿上现代时装走进画面,把五子登科的胖小标上现代民间美术的标签搬出展览,而没有新意,没有时代灵魂,觅着前人的脚印进退和描摩,甚至把迷信的、消极的、落后的东西也拿来捧为至宝而复用,这岂不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幕悲剧!

传统无比丰富,传统十分宝贵,传统也制造贫乏,一旦以传统为自满自足止步不前,传统也会成为进步的障碍。人类必须对自身的传统进行最严格意义上的审视,以找到新的发展精神支点,在这个基础上的承前,展示现代人的思想心态,展现古老艺术的发展价值。它区别于往日人们对自身文明的不断崇拜,而是在另一个层次上去重新获得古老东方艺术境界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获得这个本质的一切。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民间绘画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60年代,中国民间绘画有了新的命名,即农民画。它曾几度兴衰,终于像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鲜花,以“现代民间画”的名字跻身于民族文化之林。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从产生它的特殊环境——山里乡间,走进了富丽堂皇的美术殿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不少作品出国展出,被外销或收藏,形成了一股民间绘画热。在热潮中,我们应该冷静思想,思考它的未来。纵观当今现代民间绘画,我们不难发现,它在观念上没有大的突破,缺乏现代的审美意识,严格地说:抽去了现代精神,贬掉了现代的含义。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现代感,关键是题材与表现。换言之,就是内容与形式要高度结合,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创造者与需求者的情感交流,达到艺术美的实现。

现代民间绘画必须有时代感,它敏捷地反映着社会思潮,以时代感为生命,反之它也就称不上为现代民间绘画。这种从物质到精神、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生活已经有了提高,公路串连成网,新村建设成片,到处展现出安居乐业、小康殷实的痕迹。

现代感是由现代生活形象构成的。这就是现代民间绘画所反映和表现的主体题材。它给民间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自由地释放了普通人的创造能力,推进现代民间绘画向更高层次递进。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由于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发展,绘画艺术也随之而发展。中国民间绘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绝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民间绘画要在保持个性延伸的同时,从其他造型艺术中获得悟性和启示来发展自己,大胆地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绘画手段、工具、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类同不是艺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品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试想,一个展览会如果都是变形的人和牛,这样类同的表现岂不使欣赏者乏味。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的语言应是多样的,题材应是广泛的,形式更应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应按照事物多维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位置,释放出自己个性的光环。

鸟比人飞得高,比人看得远,但是人凭借主观能动意识的抉择和扩张精神的自由想象,所能识别、领悟和预测的东西远胜于鸟。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农民画)要走向时代,走向世界,必须开阔视野,从比较狭隘的意识中走出来,不遗余力地对陈腐守旧的东西进行否定,促进思维的拓展,有意识地开发宏观历史与未来,获得新的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把握住中国民间绘画(农民画)辉煌的原生魅力,融入清新的现代洪流,推向世界,走向未来,使这古老的东方艺术焕发出无比的青春。

(作者简介:李雯,女,大专,吉林省桦甸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绘画)(责任编辑 宋倩)

猜你喜欢
农民画民间美术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金山农民画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